首頁>軍事>

特製的鞋

皖南事變以後,黨中央電令劉少奇(化名胡服)任新四軍政委。當時,敵我力量懸殊,環境十分惡劣,新四軍軍部剛剛重建,該做的內部工作也很多。為了新四軍的發展壯大,劉少奇比以前更忙了。

他穿著一雙補丁綴補丁的布鞋,到戰士中間去,詢問戰士疾苦和戰鬥情況;到老百姓中去,訪貧問苦,發動群眾抗日救國;到前線陣地去,觀察敵情,部署戰鬥。沒幾天,他腳上的那雙布鞋就張開了“獅子口”,不僅一雙沒有底兒的“轉腳襪”露了真面目,連腳趾頭都露了出來。

大家見了,心裡頭真是既敬佩又難過,再三勸他換一雙新鞋。他笑了笑說:“別瞧這鞋有些破,它的功勞可不小啊!跟我從陝北到津浦路東,有感情啦!讓皮匠補一補還可以穿嘛,不用換了。”停了一會兒,他又說:“以後哇,大家不要把心操在我身上,要想到4萬萬同胞。”

1942年在停翅港,有一天陳毅拿來一雙新鞋,指著劉少奇腳上的“獅子口”說:“看你這雙鞋,成了‘特製’的了,該換一下啦!”

“縫縫補補穿了5年,捨不得丟呀!”

陳毅微笑著說:“我以軍長的身份命令你,趕快換一雙新鞋。”劉少奇也微笑著說:“你是軍長,我是政委,現在戰士們生活這麼苦,我們要同甘共苦。你當軍長,開口就是命令,做思想政治工作一點耐心都沒有,我要反抗!”

兩個人同時大笑起來,笑得是那樣爽朗、酣暢。

智闖蘆蕩

在日本鬼子侵佔鹽城的時候,新四軍軍部轉移了。陳毅軍長帶著部隊打擊日寇去了,胡服帶著幾個幹部轉移到十八團駐地,就是現在的建湖縣慶豐鄉。

一天,胡服正和馬玉甫計劃開展新的鬥爭時,日本鬼子的汽艇竟追蹤來了,把十八團圩區包圍起來,並且包圍圈越縮越小。河裡是汽艇,岸上是步兵。日本鬼子彷彿知道在他們包圍圈裡有個新四軍的大幹部。當時,外人也不知道胡服是誰,只知道是個大人物。

第二天,鬼子汽艇進入了十八團的內河,碰上了一個出棺材送葬的小船。原來,披麻戴孝懷抱哭喪棒的孝子,就是胡服。棺材裡裝的是軍部檔案。鬼子汽艇靠上來查問:“是誰的死了?”因胡服是外鄉人,不便答話,由馬玉甫代答:“按我們地方風俗,孝子不能說話。死的是我的嬸孃。”

“什麼病死的?”

“麻症,也就是鹽城人說的霍亂。”

鬼子一聽霍亂,是嚴重的傳染病,問上幾句就把汽艇開走了。馬玉甫把小船撐到十頃蕩,在一塊高地上,將棺材抬上去,用泥封好,把哭喪棒一插。胡服就在這蕩心蘆葦叢中蹲了一天一夜。然後由馬玉甫悄悄撐船進十頃蕩,把他送出了十八團,經過岡西、鍾莊、高作,前往阜寧陳集子去了。

辦兵工廠

1941年1月25日,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軍部先設在文廟裡,後轉移到西門泰山廟。新四軍政委劉少奇、代軍長陳毅、副軍長張雲逸、參謀長賴傳珠、政治部主任鄧子恢,運籌帷幄,領導新四軍和鹽阜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當時,環境十分惡劣,物資嚴重缺乏。劉少奇非常關心群眾生活,深入農村,訪貧問苦,問長問短,沒有一點架子。當老百姓得知劉少奇是新四軍中最大的“官”時,十分感動,還千方百計拿出雞蛋、糧食支援軍部,被少奇同志一概勸阻。

劉少奇等領導同志,研究佈置抗日事宜,感到最棘手的問題,就是缺少槍支彈藥,上級也無法配給,用的都是陸續從敵人手中奪取的武器。

有些亟需修理,滿足不了戰場上的需要。怎麼辦?研究再三,決定自己辦個兵工廠,既能修理又能生產。那時候,在貧窮落後的鹽阜農村,要找個隱蔽、寬敞,能夠安全生產軍火的場所,真是打起燈籠也難找。少奇同志與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等,發動群眾,集思廣益,調查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地下黨組織的介紹下,竟找到了鹽城縣龍岡鄉高範村。村裡有座始建於清末儲存完好的高氏宗祠,佔地約有3畝左右。劉少奇、黃克誠等到實地一看,如果能在高家祠堂裡辦個小型兵工廠,實在是太好了。可要在擺放高氏列祖列宗牌位的祠堂裡修造刀槍,那可是民間大忌。這讓劉少奇、黃克誠等犯了難。

然而沒想到的是,高範村的族長高永清、高永昶得知新四軍需要借用祠堂辦兵工廠,他們與全體族人協商,同意將祠堂讓給新四軍作為兵工廠之用。得到這個訊息時,劉少奇等領導同志大喜過望,對高氏家族深明大義、全力支援新四軍,表示衷心的感謝。研究決定委派師長黃克誠籌辦兵工廠。

在當地黨組織的支援下,發動群眾,紛紛捐獻鐵器、銅器等物資,兵工廠很快就籌備就緒,擁有土車床等10多臺裝置。從此,這裡生產出的槍炮子彈,源源不斷地運往鹽阜抗日前線,有力地打擊了日本鬼子的囂張氣焰。當時具體負責兵工廠的是一位姓翁的部長和一位楊教導員。在兵工廠生產過程中,劉少奇多次指示,一定要注意安全,依靠當地群眾,保護好兵工廠。

“宴請”群眾

1942年1月5日,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從阜寧縣陳集鄉停翅港移駐該縣羊寨西邊約三四里路的單家港。華中地區的黨政軍高階領導幹部雲集於此,參加即將召開的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昔日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蘇北小村莊,由此聞名遐邇,在華中抗日鬥爭史冊上留下了最燦爛的一頁。

1942年2月15日正是農曆春節。這天下午,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正式開始。2月15日至16日,作為華中局書記,劉少奇代表華中局作題為《目前形勢,我黨我軍在華中三年工作的基本總結及今後任務》的報告。這個報告在與會者中產生了極大反響。3月5日,會議的最後一天,劉少奇作了會議總結講話,並希望這次會議成為華中今後工作的轉折點,成為取得新勝利的旗幟。

會議期間,劉少奇接到中共中央書記處調他回延安的通知。華中局擴大會議一結束,少奇同志即開始做回延安的準備工作。自1940年10月來到鹽阜區,到1942年3月離開這裡,劉少奇在鹽阜區工作、戰鬥了1年零5個多月,與鹽阜人民朝夕相處,生死與共,血肉相連,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

快要離開鹽阜了,劉少奇真有些戀戀不捨,並且想了很多很多。他覺得,我們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與革命根據地老百姓的關係就如同船與水的關係、魚與水的關係。沒有根據地老百姓的關心與支援,我們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一天也不能生存下去,更不能發展壯大。因此,他決定採取適當可行的辦法,向鹽阜的鄉親們表達他由衷的謝忱。

臨行前的一天晚上,在單家港李東昇家門前打穀場上,少奇同志特地辦了幾桌簡單的飯菜,親自招待單家港一帶的鄉親們。後勤部門的首長代表少奇同志講了話,感謝鄉親們對新四軍的大力支援。鄉親們對少奇同志即將離開鹽阜滿懷依依不捨的眷戀之情。

3月19日,劉少奇一行100多人,從單家港啟程,在舊黃河堤拍照留念,然後渡河向延安進發。

責任編輯 | 善淵

新媒體編輯 | 箋遲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鎮雄:革命遺址——小嘎啦剿匪部隊和武工隊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