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坦克世界》還是《戰爭雷霆》中,都有這麼一輛戰車。雖然它的裝甲無法與虎豹齊驅,但是卻能以迅雷之勢搶佔優勢陣位,加上76毫米火炮充沛的火力,經常能在出乎敵人意料的地方發起致命一擊。這輛戰車就是大名鼎鼎的美軍M-18坦克殲擊車,外號“地獄貓”。
▲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
當美軍坦克殲擊車部隊在1941年正式組建的時候,手頭只有一種坦克殲擊車,也就是M10“狼獾”。這種殲擊車裝甲非常薄弱,而且很笨重——當然,這個“笨重”也只是相對它的繼任者而言的。M10的看家本領是自身強大的3英寸(76.2毫米)反坦克炮,能夠挽回一絲劣勢。於是坦克殲擊車部隊司令安德魯·戴維斯·布魯斯少將便設想一種輕型的坦克殲擊車,這種車輛將會拋棄自身防禦提高機動效能,並且裝備最強的反坦克火力,這便是M-18坦克殲擊車的最初設想。
在這之後便是一番折騰,最初的設計是在T-9輕型空降坦克上直接裝上一門37毫米火炮,搖身一變成為T-12試驗車,但是布魯斯對此並不滿意。後來又進行重新設計,升級為57毫米反坦克炮,成為T-49試驗車,但是依然沒有博得布魯斯的歡心。接下來選用的是M-10坦克殲擊車的76毫米主炮,製成T-67試驗車,但是經歷這麼多折騰後,布魯斯依然不滿意。最終,陸軍決定採用新型76毫米M1坦克炮,委託別克公司重新設計了T-70試驗車。
▲測試場上的T-49實驗車,最終因為炮塔座圈太小無法放下三英寸火炮炮塔而被放棄
在T-70試驗車上,別克公司的工程師使用一個萊特R-975九缸氣冷發動機作為動力,輸出功率為450馬力。在懸掛部分,設計師選擇使用扭杆懸掛代替普通硬式懸掛。雖然這樣會讓重量上升到20噸以上,不過卻使得T-70能達到驚人的60英里/小時的行駛速度!如此優秀的機動性彌補了裝甲薄弱的缺點,再配以76毫米炮的強悍火力,使得T-70不僅擁有超過同時期的M-10坦克殲擊車的火力,而機動性也遠超這頭“笨重”的大象。
拍攝宣傳片的時候,別克公司更是驕傲地給該車冠以“地獄貓”的稱號,但是這個稱號卻沒有得到陸軍官方的採納,只停留在別克公司的宣傳片中。
六輛T-70樣車在1943年4月製造完畢,6月份進入測試場地進行測試。在測試中T-70試驗車表現良好,只有幾處需要修改的小地方,沒有發現嚴重的缺陷。同時,標準型的生產在7月份開始,而當時T-70試驗車甚至還在測試場上來回折騰。實事求是的美國人並不會把新式裝備丟在試驗場上折騰一番,就認為缺點都修改了。他們決定要把T-70送往前線部隊進行實戰測試,被選中的測試單位是剛在安齊奧灘頭上岸的美軍第601和第864坦克殲擊車營。
T-70試驗車很快就被分發到位,不過這兩支單位的使用方式並不正確。他們認為高速的T-70坦克殲擊車應該用來作為偵察車輛,於是便把這些T-70分配到麾下的偵察單位,發揮自身的高速優勢進行前沿偵察作戰。測試後,前線部隊反饋回來一些小問題,包括爬坡時抓地力不足等等。於是設計團隊很快就根據前線反饋的問題對履帶進行了修改,增加了爬坡時的抓地力。在這之後,T-70獲得M-18的軍方編號,成為正式裝備,列裝美軍坦克殲擊車部隊。
在諾曼底登陸前,駐地在英國的美軍擁有30個反坦克營,只有第603、704、705坦克殲擊車營裝備M-18“地獄貓”,這3個營都集中在喜歡窮追猛打的巴頓將軍指揮的第3集團軍中。M-18坦克殲擊車在法國的首次作戰行動發生在7月,3個坦克殲擊車營參與了美軍“眼鏡蛇”行動。不過,在作戰中這3個營很少遭遇德軍坦克,使得“地獄貓”沒有用武之地。
“地獄貓”大展拳腳的時刻,終於在1944年9月19日降臨了。當天凌晨,德軍113裝甲旅的豹式坦克在濃霧中從小博藏格地區發動進攻。美軍第4裝甲師派出第704坦克殲擊車營C連的一個M-18殲擊車排,迎擊當地德軍的進攻矛頭。在厚厚的濃霧中,M-18坦克殲擊車發揮自身尺寸較小的優勢,進入到一處窪地中挖好的預設陣地伏擊。由於大霧的原因,交戰雙方在接近到150碼的極近距離才開始交火。在電光火石的一瞬間,7輛德軍坦克被擊毀,不過美軍也有3輛“地獄貓”失去作戰能力。由於付出慘痛代價,德軍進攻部隊退回到濃濃大霧之中。
▲一輛被擊毀的第704坦克殲擊車營“地獄貓”,彈孔清晰可見,車體正面印有第704坦克殲擊車營的番號
在這個排與小股德軍交戰後不久,德軍第113裝甲旅的大部隊直撲小雷斯庫爾的美軍A戰鬥指揮部。負責此處防禦的是第704坦克殲擊車營C連連長湯姆·埃文斯上尉,他接到命令要以一切代價堅守陣地。埃文斯把他三個“地獄貓”殲擊車排統統部署到村子周圍的山脊上,居高臨下俯覽整條村莊。晨光碟機散濃霧之後,德軍進攻的規模逐漸展現——30輛坦克組成的縱隊,配以海量的步兵,朝美軍陣地直撲而來。不過,德軍犯了一個非常愚蠢的錯誤,他們忽略了側翼的另外兩個美軍坦克殲擊車排。於是乎,接下來的戰鬥被埃文斯上尉描述為“射火雞大賽”——德軍的兩輛頭車立刻被側翼的兩個排射擊擊毀。而跟在後面的兩輛德軍坦克在轉向側翼的同時,把自己的側面裝甲暴露給了正面的美軍!這兩輛愚蠢的德軍坦克很快被正面的“地獄貓”擊毀了。
接下來的戰鬥中,“地獄貓”發揮自身的優勢,在戰鬥中不斷機動與德軍坦克保持距離進行周旋,在德軍後撤時則發揮速度優勢緊追痛打。在激烈的戰鬥中,連指揮官埃文斯上尉甚至親自跳進一輛因為中彈被車組放棄的“地獄貓”,自己裝填炮彈幹掉了兩輛德軍坦克!在這輛殲擊車再次中彈殉爆之前,埃文斯撤離了。因為他的英勇表現,在戰鬥後埃文斯上尉獲頒優異服役十字勳章!
這場激烈的交戰一直持續到當天午後,第704坦克殲擊車營宣稱在這次戰鬥中擊毀了39輛德軍坦克,自身只有4輛“地獄貓”被徹底擊毀,另外3輛“地獄貓”受損需要維修。經歷這次戰鬥後,德軍第113裝甲旅損兵折將,無法擔負原定在9月下旬發起的反攻任務,最終後撤解編,併入“大德意志”裝甲軍。
▲一輛隸屬第704坦克殲擊車營、正在樹叢間行進的“地獄貓”,M-18坦克殲擊車低矮的身影有效地彌補了防禦薄弱的缺點,使得它在戰鬥中更難被擊中
在這場戰鬥中,M-18車組發現76毫米M1坦克炮火力強大,但卻不足以穿透豹式坦克強悍的正面傾斜裝甲。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機動性偷偷繞道到側翼發起偷襲解決,但是坦克手們更傾向於另外一個解決方案——射擊豹式坦克的炮盾窩彈區。具體的做法就是射擊豹式炮盾的下方,當炮彈打到炮盾便後下彈,有一定機率直接擊穿車體的頂部裝甲,擊毀豹式坦克。
這導致德軍不得不修改豹式坦克的炮盾設計,給炮盾下部加上一個“下巴”。隨後,在T4/M93高速穿甲彈出現後,打不穿德軍坦克的問題解決了。這種特製的穿甲彈在1943年開始研製,首批2000發炮彈於1944年8月發貨。由於前線形勢需要,這批彈藥迅速通過空運從美國本土送到法國戰場上。在實戰檢驗中,這種彈藥的威力優於M62穿甲彈,可以擊穿豹式坦克的正面裝甲。不過這種彈藥非常珍貴,每個車組每個月只能分到一發。甚至,第6裝甲師沒有接收過T4/M93高速穿甲彈,因為他們“面對的德軍坦克比較少”。
▲一輛在羅馬尼亞前線作戰的豹式坦克,可以看見炮盾下方下彎的窩彈區
▲一輛被俘獲的後期型豹式坦克,炮盾那個奇怪的“下巴”清晰可見
德軍在冬季發動的突出部戰役,讓M-18坦克殲擊車迎來真正的考驗。這次戰役中最出彩的“地獄貓”部隊,就是與第101空降師一同固守巴斯托尼的第705坦克殲擊車營。當時,第705坦克殲擊車營正以排級為單位,給第101空降師提供零散的機動反坦克火力支援。聖誕節當天,德軍一支由15輛坦克組成的戰鬥群進攻了第327機降步兵團的陣地。不過,在M-18配合步兵的巴祖卡火箭筒組成的反坦克火力網面前,德國人最後敗下陣來。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雙方繼續在巴斯托尼郊外進行激烈交戰,但德軍自始至終未能前進一步。最終,在巴斯托尼之戰中,第705坦克殲擊車營以損失6輛M-18的代價,宣稱擊毀德軍27輛坦克。在隨後的解圍反擊作戰中,該部再次宣稱擊毀德軍14輛坦克。若不是有第705坦克殲擊車營的M-18坦克殲擊車機動增援,很難想象依靠巴祖卡火箭筒的第101空降師傘兵如何以血肉之軀抵禦德軍的鋼甲洪流。
二戰結束後,美軍縮減開支,把手下武器賣給諸多盟國。M-18這種小車扛大炮的設計贏得了美國盟友的青睞,義大利和希臘購買了這種機動靈活的坦克殲擊車。而臺灣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更將手頭的127輛M-18使用到了極致——在M-18的底盤壽命耗盡後,他們把炮塔拆下來,裝到M-42自行高射炮的底盤上,並且命名為所謂的“國造六四式戰車”。更加登峰造極的是南斯拉夫軍隊,他們的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參與了1990年代的南聯盟戰爭!而在南美,委內瑞拉軍隊甚至在1995年為手下的M-18進行了“魔改”,換裝引擎和炮塔,加裝紅外探照燈以及煙霧彈發射裝置。有證據顯示,至少有一輛M-18接受了這樣的改裝。不過,大多數M-18“地獄貓”已經功成身退進入博物館,在展臺上靜靜地給人們訴說著往日的光輝。
▲委內瑞拉的“超魔改”地獄貓,一輛二戰戰車能服役至90年代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