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東風下海,巨浪上岸是中國彈道導彈發展過程中一個節約成本的操作,也是武器系列化,家族化,通用化發展的表現。導彈是一個複雜的武器系統,研製成本非常高。特別是洲際彈道導彈,因為和核武器相關,更是在超高的技術門檻基礎上蒙上了一層政治色彩。到目前為止,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9個,但是擁有投送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只有5大國。而且五大國之中的英國和法國已經放棄了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僅僅裝備有海基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其中英國還裝備的是從美國進口的“三叉戟II”洲際彈道導彈,戰略武器方面高度依賴美國。

1955年10月8日,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攜妻兒回到祖國的懷抱,開始主導中國的導彈火箭研製工作。從此,中國的導彈發展步入正軌,並在五年後的1960年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戰術彈道導彈。這枚導彈被命名為“東風一號”導彈,是中國軍事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這個基礎上,先輩們突破一次有一次難關,終於在1971年研製成功可以進行洲際飛行的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東風-5在1980年進行過一次全射程測試,共飛行9070公里,最後資料艙落入南半球,由海軍成功回收。

現代洲際彈道導彈分為兩種三個型別,分別是使用固體燃料的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使用液體燃料的發射井發射洲際彈道導彈和核潛艇搭載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按道理來說,因為燃料型別不同,發射平臺不同,技術指標不同,這三種類型的洲際彈道導彈的研製應該是三條獨立的研製路線。這就需要更多的研製經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這對當時國際環境惡劣,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中國來說,根本沒錢同時研製多個型號。

但是沒有什麼是可以能夠難倒中國人的!當時中國已經研製成功第一款潛射彈道導彈“巨浪一號”。不過,其射程僅僅在2200公里左右,僅僅是解決了潛射彈道導彈的有無問題,效能堪憂。這個射程對於潛射彈道導彈來說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對於公路機動的中程彈道導彈來說,2200公里已經完全足夠。如果能將裝在091型戰略核潛艇上的巨浪一號導彈搬上公路機動導彈發射車,那既可以獲得一款全新的中程彈道導彈,也能夠大幅節約經費。於是巨浪一號就上岸成為了東風-21彈道導彈,這就是所謂的巨浪上岸。

後來,東風-21彈道導彈又進行多次改進,共發展出了一個系列,東風-21甲,乙,丙,丁四個型號。其中東風-21丁是軍迷們最為熟悉的,它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東風-21D,也就是中國第一款反艦彈道導彈。

所謂的東風下海則指得是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改進成為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總重22噸,射程8200公里,採用三級固體火箭發射+姿態變軌發動機,可以攜帶6個核彈頭。巨浪-2也叫做東風-31水下增程型,射程8000到10000公里,但只能攜帶5枚核彈頭。

其實巨浪上岸,東風下海是中國在彈道導彈領域的一次嘗試,但並不是中國在裝備研製通用化的第一次嘗試。稍微留意中國的各種武器可以發現,730B艦載近程防空系統在岸上發射車叫做陸盾-2000,紅旗-16上艦叫做海紅旗-16,還有紅旗-9是這樣,紅旗-10也是這樣。武器系列化,家族化,通用化發展是一條既能夠節約時間,還能夠節約成本的路,更是未來武器發展的一條捷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我們還能看到更多的武器改進之後出現在各式各樣的戰場之上。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隱形戰機的開拓者——美軍F-117A攻擊機是如何實現隱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