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年底展望東風-17受閱的拙作,也算是預測成功。以東風-17為代表的各型新裝備在“1910任務”中的亮相,確實極大地起到了鼓舞士氣、振奮人心的作用。
相信這個畫面,會停留在人們心中很久很久,每次提到時必然會想起
然而實際上,在歷次大閱前的組織階段,由軍地各級單位上報彙總的擬定受閱裝備大名單,都要遠比受閱當天所展示的更加琳琅滿目,“1910任務”也不例外。我們最終看到的,仍然是多型裝備由於種種原因遺憾退出名單之後的“簡化版”,前幾天提到的,與轟-6N配套的某新型空射戰略核導彈就是其中之一。
而在本次星光熠熠的戰略打擊模組中,其實在最初的大名單裡,也不乏本可以和東風-17共同帶給這個世界“技術奇襲”的裝備。在開頭引用的內容裡,我們曾經提過,早在2009年的“0910任務”時,東風-16就具備了和今天的東風-17相似的技術條件,足以編組受閱,但最終未能成行。
對於打擊強敵及其僕從軍在第一島鏈上的目標來說,火箭軍現有的導彈體系已經能保證“吃飽”,而正在列裝、突防能力更強的東風-17則為之加了一道保險
而眾所周知,中國的實用型高超聲速滑翔彈頭,最早並不是在東風-17這種級別的戰役戰術常規導彈上開始測試的。換言之,部分技術已經“民用化”的東風-17實際上才是“技術下放”的成果。也就是說,一些已經進行過多次試射,使用高超聲速滑翔彈頭的中遠端彈道導彈,乃至洲際核導彈,此時同樣具備受閱的技術條件——就像2009年時的東風-16那樣——而如果按照1999年“打一發就上”的東風-31那標準的話,能受閱的就更多了。
按這標準算,不僅巨浪-2“受委屈了”,巨浪-3也要鳴不平啊!
現有型號的升級,總能有意無意透出一些蛛絲馬跡:比如對比2015年首次受閱的東風-26,與2017年和2019年受閱的東風-26,就能發現其儲運發射筒頭部的“鼓包”有些變化。加上這次對東風-26的官方解說中新增的“能打擊地下目標”一句,總能讓人對東風-26的作戰能力產生新的期許。
2015年受閱版東風-26(上),和2019受閱版東風-26(中、下)
而突防能力更強的新型中遠端彈道導彈,也早已不再是傳說。但使用同一系列改型底盤的它們,很可能筒子上罩上個苫布就看不出和東風-26有多大區別了,正如與東風-21C“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東風-21D一樣——這次雖然它沒來,但好歹有同樣具備一定反航母作戰能力的長劍-100補上空缺。
官方最早公開的東風-26常規打擊型彈頭外觀
紅框內為東風-21D模型。在2015和2017兩次受閱後,東風-21D此番終於“事了拂衣去”,安心在瞄準強敵航母戰鬥群的崗位上繼續值班
“安能辨我是雄雌”的,還有仍處於改進發展中的東風-31系列戰略核導彈。記得在2009年“0910任務”中,由於東風-31A仍然使用改進後的半掛拖車,當時還讓不少軍迷失望來著。不過早在2005年,東風-31A就驗證過使用多軸TEL馱載起豎發射的技術;只是由於當時多軸TEL的技術尚不完善,無法滿足我軍對洲際彈道導彈機動戰備值班的要求,使得東風-31A在定型時並未採用。
2005年在試驗場上的東風-31A(多軸TEL搭載型),可見空調管等佈置在發射筒左側,細節與使用半掛拖車的東風-31A(中)和後來的東風-31AG(下)區別明顯
等到2017年建軍節前後東風-31AG首次受閱時,其HTF5980B型8軸全驅TEL,已經是充分藉助東風-41的HTF5980A型底盤技術的延伸,在大量試車與試射中“百鍊成鋼”的產品。而早在HTF5980B曝光時,就有特車領域分析者認為,其上裝設計,明顯是為新型導彈更大更重的上面級而優化改進的。
外界對使用TEL的東風-31A改進型的研發,大多都是從這張圖開始了解的
通過對導彈上面級的改進,使得東風-31AG的射程和打擊精度有了明顯提升,但在不對再入段氣動外形進行大改的前提下,傳統彈頭的突防能力也到了瓶頸。而這顯然難以滿足我軍戰略核導彈數量有限,因此對突防效能要求較高的現狀。因此使用高超滑翔彈頭等新一代突防技術,對東風-31平臺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進,實際上是與東風-31AG這個“厚積薄發”的專案同步推進的。
作為對構築共和國核威懾體系至關重要的裝備,新一代東風-31已經進行過多次實戰意義很強的“衝刺式模擬核反擊發射”;而這型洲際核導彈良好的定型裝備進度,使得它也自然而然地被列入了“1910任務”的大名單,計劃與東風-31AG混編受閱。
當然,實際受閱的陣容也足夠震撼了
儘管具體的突防手段不同,但相比東風-31A/AG,新彈和東風-41都有著更短的發射前準備時間,所需車輛也更少,能夠依託中國廣闊內陸的公(鐵)路網和地下設施快速機動,構建時刻能夠打擊強敵全境的機動式戰略核反擊力量。但不同於“自然而然”就能嶄露頭角的東風-17,和新型中遠端彈道導彈一樣,新一代東風-31要想讓人看出妙處,大概非得刻意“揭蓋頭”不可;也不像東風-41那樣,看外觀就能讀出幾分額外的威懾力來。
既然覺得“時機未到”,把這張大牌壓在手裡沒有亮出也有道理,就先由東風-17打個頭陣,讓世界“習慣”中國有高超吧
排在東風-31AG之後的東風-5B洲際核導彈,也是2015年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上首次公開亮相的老面孔了,距離其首次試射更是過去了十多年。四年前展示東風-5B,自然是出於全面展示當時可用核威懾手段的考慮。現在陪著近年來陸續“入伍”的一位位“新貴”,夾在東風-31AG和東風-41當間兒露面的東風-5B,雖然依舊是“捍衛民族尊嚴的重器”,但也該有接班人了。
作為全球唯二部署井射液體燃料洲際核導彈的國家,中俄兩國裝備的這類導彈,需要具備可靠的加註後長時間井內值班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出投擲能力相比東風-41/“亞爾斯”這類固體洲際彈的優勢。而這不僅需要攻克可貯燃料的“祕方”,燃料箱內壁也需要鍍膜等對應的工藝改進,以及其它的補充手段,才能實現一次加註後保持5-8年戰備狀態的指標。
甭管軍用還是民用航天,空間就是本錢
而實現這一指標的液體燃料洲際核導彈,在具備改裝高超聲速彈頭,提升突防能力這一潛力的同時,還能充分利用現有的加固發射井陣地等設施,降低裝備成本。這種新一代東風-5已經投入值班,此次也列入了“1910任務”大名單,但大概是出於和不展示新一代東風-31類似的考慮,最終我們看到的仍然是東風-5B。
與強敵鬥,既要看到只爭朝夕的一面,也要看到來日方長的一面。而作為表露姿態、展示“肌肉”的舞臺,受閱展示也要為之後的鬥爭留有可升級的餘地。今天談到的幾樣缺席的“大寶貝”,印證的正是很多朋友們之前說的,我們現在還沒到1999年那樣啥都得拿出來的地步;這場持久戰,的確來日方長。
關於其中關鍵的從準高超向高超的過渡與跨越,這幾年是必然少不了漫天飛的訊息嘍
-
1 #
-
2 #
戰略導彈越來越細化了
-
3 #
你能看到的都是皮毛。
-
4 #
用途不一樣,沒有可比性
-
5 #
DF41以後還有鐵路版和發射井版,那個時候DF5就可以退役了。
-
6 #
開頭數字大於1的都是戰略的,1的都是戰術的
反衛星武器還沒亮相,怕美帝小心肝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