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51年6月10日,抗美援朝第一階段第五次戰役結束。在這場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殲敵八萬兩千餘人,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殲敵數量最多的一次。然而,我軍也付出了損失7萬人的慘痛代價。這場戰役,也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

那麼,這場大戰前後經過如何?雙方分別採用了什麼戰術,讓此次戰役如此難解難分?我軍最後又是如何突破重重險阻,痛擊美軍的呢?今天我們就帶大家走進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第五次戰役,去重溫70年前那段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情歲月。

1951年4月,距離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已有大半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我軍已發動四次戰役,一度把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趕至“三八線”附近,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志願軍士氣正旺,大家都想著一鼓作氣,擊潰聯合國軍,實現保家衛國的夢想。而從客觀戰況來看,“聯合國軍”也極有可能在此時從側後方登陸,對中朝軍隊進行夾擊,這場將被人類戰爭史銘記的戰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悄然醞釀。

開戰前夕的一個夜晚,彭德懷總司令和各位將軍們在屋子裡激烈地討論著即將到來的戰役的戰術部署。在這之前,我軍已取得多場勝利,中朝聯軍多達130萬之眾,並且已經配備了由蘇聯援助的先進武器裝備,可以說,我軍戰鬥力正處於最鼎盛的時候。彭總司令對此次戰鬥也是信心滿滿,立下了要全殲美軍5個師,把美軍趕回“三八線”的目標。即便如此,聯合國軍的實力仍不容小覷,我軍需認真對待每一次戰役。

而參謀洪學智認為,如果在鐵原外開戰,後勤壓力會增大很多,我軍缺少汽車等運輸工具,後勤能力本就不如美軍,這種戰術會放大自身的劣勢。在外開戰,要顧及後勤,在內開戰,要考慮敵軍的裝備,討論一下陷入兩難境地。魚和熊掌終究不可兼得,要想獲得,就必須犧牲。彭總司令最終還是決定賭一把,就在鐵原外與聯合國軍決戰!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戰役打響了,我軍派出宋時輪、王近山、楊得志率領的3個兵團,分別從左、中、右3個方向進攻,突破敵人的防線。但讓我軍沒有料到的是,此次戰役中負責佈防的聯合國軍司令員範弗裡克也不是個簡單的人物,出生西點軍校的他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大放異彩,本次戰役,也是他少有的建功立業的機會。

範弗裡克在前四次戰役中對我軍的戰術有所瞭解,由於缺少空軍和先進武器的支援,我軍軍隊在白天通常保守作戰,到了晚上,在利用敵軍的飛機無法大規模出戰的空檔,狠狠打擊美軍。

範弗裡克抓住這一點,實施起“磁性戰術”,所謂“磁性戰術”,就是利用美軍行軍速度的優勢,一到晚上,就後撤70裡,像一塊磁鐵一樣吸引著中國軍隊出擊,消耗時間,使雙方無法在晚上開戰,這樣,美軍的傷亡就大大減少了。同時,範弗裡克也抓住了我們後勤上的弱點,一到白天,就出動大量空軍,對我軍補給隊伍進行狠狠地打擊。這位佈防司令的兩招棋直打我軍七寸,給我們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就連彭老總也對這個傢伙刮目相看。

但經歷過無數惡戰的志願軍豈會被這點困境給擊垮,在補給出現困難,軍隊遭受嚴峻打擊的情況下,3個軍團的戰士們浴血奮戰,宋時輪的左路軍團一天內南插30公里,殲滅南朝鮮6師和美24師主力,中路的王近山也在短時間內縱深攻入,分割了東西兩線敵軍的聯絡,右路的楊得志軍團更是連續突破敵軍三大防線,包圍英軍29旅,全殲號稱“英國皇家陸軍雙徽營”的格洛斯特營

3個軍團的輝煌戰績,極大鼓舞了我軍士氣,但另一邊的64軍、65軍,可就沒那麼幸運了。64軍在渡過臨津江後遭到美軍強力攻擊,被敵軍強大的火力壓得動彈不得。軍長曾思玉為把握戰機,組織軍隊強勢突圍,不惜一切代價,只為到達指定地點,最終血肉之軀還是敵不過飛機大炮,64軍傷亡慘重,而趕來支援他們的65軍的2個師,也遭遇了同樣的打擊,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臨津江的河水,5萬將士,永遠的長眠在了異國的河流旁。

經過7天的鏖戰,我軍成功奪回了第四次戰役中被美軍侵佔的半數地盤,殲滅敵軍兩萬三千餘人,戰果固然可賀,但這,遠遠低於彭老總戰前立下的“殲滅5個師”的目標。所有的將士都清楚,他們將要面對的,是一場之前從未經歷過的硬仗。

不久後,志願軍司令部再次召開研討會,為第二階段的戰鬥作著準備。第一階段戰役的慘痛教訓,讓彭德懷總司令意識到“後勤跟不上,火力點薄弱”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因此,他一改正面突破敵人防禦的戰術,決定不和敵人硬碰硬,要挑敵人最薄弱的部位下手。彭老總將目光放在了東線的李承晚身上,先打擊這個實力較弱的盟友,切斷美軍的臂膀,讓美軍陷入孤軍作戰的困境。

1951年5月下旬,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戰鬥正式打響。彭老總預先制定的戰術果然收到了滿意的效果,讓楊得志和王近山的軍隊牽制著美軍主力。這樣,宋時輪兵團就可以放開手腳收拾李承晚手下的南朝鮮第三軍團了。

李承晚的偽軍根本不是人民志願軍的對手,很快,中朝聯軍就擊潰了南朝鮮第三軍團的4個師,一舉突破東路的防線。李承晚的全面潰敗讓美軍大為震怒,還沒等美軍反應過來,志願軍乘勝追擊,連續向南推進,將美軍壓至三七線附近。在第一階段那場憋屈的勝利後,我軍終於再次揚眉吐氣,用一場大勝,給了美軍一個下馬威。

可惜好景不長,美軍很快反應過來,立刻整合部隊對志願軍進行新一輪的打擊。我們前面說過,後勤補給一直是我軍入朝作戰後的一大軟肋,而此次行動,宋時輪軍團深入敵軍腹地,本就增大了後勤補給的壓力,而美軍的迅速行動,又給了後勤補給沉重打擊,負擔過重的補給線最終還是被美軍撕裂,軍團將士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中。

整個志願軍部隊極度缺糧,連軍級幹部都只能靠喝稀飯度日,就更不用說那些吃草根,啃樹皮的普通士兵了。就算彈盡糧絕,只要人還在,手中武器還在,我們就永遠不會向敵人屈服。陷入絕境的戰士們堅持與敵軍殊死搏鬥,如此頑強的戰鬥力,是美軍沒有想到的。最後,彭總司令在得知前線情況後,下令讓部隊退回三八線以北休整,第二階段戰役這才告一段落。

然而,殺紅了眼的範弗裡克並不想放棄如此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要在志願軍最困難的時刻,給我軍致命一擊。5月22日,美軍調集4個軍共13個師的兵力,向志願軍壓迫。我軍很快陷入被動局面,其中王近山軍團下轄的27軍和60軍180師更是直接暴露在美軍火力範圍之內。被稱為我軍王牌的27軍久經沙場,經驗豐富,在軍長彭德清的指揮下,這支王者之師很快突破敵人的包圍,全部安全撤回大後方。

但180師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在連續幾天和大部隊失去聯絡後,彭總司令和參謀洪學智意識到大事不妙,可他們也幫不上忙,只能祈禱180師能平安歸來,但悲劇還是發生了,180師全軍覆沒,共損失70000餘人,其中超過5萬人被俘

這是我軍遭遇的最慘痛的一次失利,也成了彭老總心中永遠抹不去的傷痛。而範弗裡克的陰謀也沒能得逞,在傅崇碧的63軍和秦基偉的15軍的堅決阻擊下,我軍最終在鐵原阻擋住了敵人的進攻。鐵原阻擊戰的落幕,也標誌著第五次戰役的結束,這場史詩般的戰役,以雙方都付出數萬人傷亡的巨大代價而收尾。

歷史不會忘記,臨津江畔的血流成河;歷史不會忘記,三七線食不飽腹的中國軍人抗爭的身影;歷史不會忘記,為那場屠殺而命喪異域的數萬英靈。

這場偉大的戰役,也是交戰雙方由戰爭轉向談判的轉折點。我們將永遠記住70年前那段崢嶸歲月,你們雖死,但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參考文獻:《最後的戰役: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

《第五次戰役,志願軍損失7萬人,彭德懷視此為“四大敗仗”之一》

13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6萬解放軍一夜間離奇失蹤,18年後謎案揭開,給祖國幹了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