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97年夏天,一位普通90歲的老人被一輛單車撞倒,肇事者逃逸至今下落不明,路人無人敢扶……

最後,老人被另外兩名老年人送到醫院,沒有人知道,這位被撞倒的老人,是中國的核彈之父——王淦(gàn)昌。

王淦昌(1907-1998)

王淦昌參與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是王淦昌的學生,他評價老師:“王淦昌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是祖國近代物理學的一代宗師,後人之楷模。”

在歲月靜好的今天,我們非常有必要回顧王淦昌院士的負重前行。他曾經在自己非常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為了國家命運,改變研究方向,放棄個人前途,他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

當時,他只說了幾個字——“我願以身許國”,並用了一生兌現了這個諾言。

01

王淦昌最初的命運和舊時代的中國人一樣,黯淡無光。

1907年5月,王淦昌出生於江蘇常熟縣一個行醫的家庭。4歲喪父,13歲喪母,王淦昌靠著大哥和外祖父撫養,中學畢業為了謀生,進入上海技術學校學習汽車駕駛和維修技術。

1925年6月,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爆發,熱血青年王淦昌參與了反帝反封建運動,險些被拘捕。

見到被帝國主義蹂躪的舊中國慘相,王淦昌決定學習物理,同年成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第一屆大學生。

王淦昌年輕時

清華大學脫胎於選派赴美留學生的清華學堂,因為聘請了很多留美歸來的教授和學者,諸如葉企孫、吳有訓等人,使用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自由治學,一時引國內風氣之先。

可以說,清華大學物理系的清新學風給王淦昌未來取得的成就奠定了良好基礎。四年後,他在吳有訓教授指導下,完成了中國第一篇有關大氣放射的優秀畢業論文,被翻譯成英文刊載在清華大學論文集第一期上。

王淦昌是個學物理的好苗子,葉企孫鼓勵他要當英雄,要在當代科學前沿佔領一席之地。他考取了江蘇省公費留學資格,到德國柏林大學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讀研究生,開啟了世界頂級物理學家之路。

02

他的導師,是柏林大學第一位女教授,蜚聲世界物理學界的猶太核物理學家邁特內。愛因斯坦曾讚譽”她的天賦高於居里夫人”,擅長進入未知的科學領域。

這對於王淦昌的成長來講,無比幸運。但誰能想到,邁特內卻給王淦昌帶來一生的遺憾,讓他錯過諾貝爾獎。

王淦昌曾兩次在柏林大學參加物理研討會,他注意到科學家玻特做的一個著名實驗,用放射性釙所放出的a粒子轟擊輕元素硼和鈹,發現了穿透力很強烈的電磁波,當時解釋為強Y輻射,當時也有其他科學家重複試驗得到同樣結果。

王淦昌質疑Y輻射的強穿透性以及玻特的報告,他冥冥中覺得是一種未知物質。將自己的想法跟導師和盤托出,卻遭到了邁特內的無視,認為初出茅廬的中國學生竟敢質疑大科學家的實驗論斷。

他懇求導師允許自己使用裝置進行實驗,來證實這種現象是強Y射線,還是另一外一種比Y射線穿透力更強的物質。

但邁特內仍舊無動於衷。

很快,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也從類似的質疑出發,用另外的裝置重做試驗,發現了中子,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雖然歷史不容許假設,但無疑王淦昌先人一步站到了發現中子的門口,如果邁特內不是保守阻隔,也許諾貝爾獎就是王淦昌的了。

這是王淦昌與諾貝爾獎的第一次擦身而過,未來他還有機會嗎?

03

在柏林大學留學期間,王淦昌在邁特內的指導下,完成多篇有價值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前夕,歐洲的同行們愛惜他的才華,建議留在歐洲做研究。

然而,日本侵華,山河破碎,王淦昌婉拒了好意,於1934年4月回到家鄉。

第一站,到了山東大學任教。27歲的王淦昌成了山大物理系教授,迅速籌建了物理系並走上正軌,立下實驗物理學研究的原則。

不久,王淦昌接到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的聘書,邀請他前往任教。

王淦昌素來仰慕竺可楨的賢明,加上杭州離家鄉又近,便動身赴任,成了浙大最年輕的教授。在浙大教學期間,“娃娃教授”王淦昌培養了大批物理人才,其中就包括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

1939年,在戰火中邊躲避邊教學的王淦昌得知了一個重要訊息,德國科學家用中子轟擊鈾元素,發生裂變,導師邁特內隨之實驗,測定了一個鈾原子核裂變時釋放的能量資料。

他清醒地感知到,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

王淦昌特別注重將國際前沿的物理學研究資訊分享給學生們,還開設了“軍用物理”課程,介紹槍炮和炮彈的飛行動力學遠離。即便吃飯都成問題,也帶著學生們做實驗。

抗日勝利後,王淦昌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加州大學從事研究“宇宙線中介子衰變的問題”,迎來了新中國成立的訊息,這下他可以醉心於科研了。

04

1950年,王淦昌被錢三強邀請加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這座中國“兩彈一星”孕育的搖籃裡,他帶著兩位同事奔赴北韓戰場,考查美軍是否使用原子武器的情況。

1956年,王淦昌作為中國代表,到前蘇聯從事原子核研究工作。1959年3月9日,由他領導的小組,從4萬多長底片中,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引發世界轟動。當時有不少人覺得,王淦昌得到諾貝爾獎章是遲早的事情。

當人們的期待還懸在半空,卻發現物理學界的明星王淦昌突然消失了。

地球上沒有幾個人知道他去哪裡了,除了主管原子能工業的第二機械部。

1961年4月1日,從蘇聯回國不久的王淦昌奉命到二機部辦公大樓,劉傑部長和錢三強向王淦昌傳達了中央的重要決定:希望他參加中國的一個保密的任務,就是兩彈攻關研究,最後問他是否願意改名。

王淦昌毫無遲疑,當即寫下了“王京”兩個字,放下正在研究的課題,並說:“我願以身許國!”

做這個決定,絕不是僅僅說幾個字這樣簡單。首先,王淦昌必須放棄自己已經有所成就的研究方向,諾貝爾獎可能成為終身遺憾;其次,對於叫了54年的名字,突然以另外一種方式失蹤,且不可告訴任何人,包括親人,這不是普通人能夠接受的。

但王淦昌為了祖國,主動將國家命運置於個人前途之上,這一刻,詮釋了什麼叫愛國。

王淦昌回到家,對妻子說,自己要去西安出一趟長差。妻子隱約覺得老王有什麼事情瞞著自己。

王淦昌來到了位於青海代號為221的核武器研製基地,在這座海拔3200米的高原戈壁,開始了他隱姓埋名後艱苦奮鬥歲月。

這片地區荒無人煙,甚至當時美國派出偵察機都沒有發現。

情況不能更遭了。

蘇聯撤走所有原子彈專家,新中國只能靠自己從零開始。一位蘇聯專家留下一句話:雖然我們走了,但你們有王淦昌。

王淦昌是大家的希望,也是中國的希望。他負責原子彈的冷試驗,主要是測試引爆原子彈的能量數值,涉及到雷管和炸藥,具有相當的危險性。

他身先士卒,雖然已知天命,平時血壓高,但做大型爆轟試驗,總是衝在第一線。8年內,一百多次試驗,幾乎次次如此。

同事們都叫他王老,無論遇到什麼難題,只要王老出現,大家就心安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那一聲東方巨響,召喚著年輕的同事們把“王院長”抬起來歡呼慶祝,王淦昌也兌現了當初自己“以身許國”的誓言。

他指著蘑菇雲的照片,不停地笑道:“好呵,好呵,真有趣呵!它多美,好看極了!”

中國的原子彈是不折不扣的“爭氣彈”,不僅為國家撐了腰,連海外華人都感覺地位提升了。

在聯邦德國,一家華裔開的商店經常被人傾倒垃圾,表達對華人的歧視,警察也置之不理。在原子彈爆炸的第二天,垃圾不見了,警察登門拜訪:以後再也不會有人給你找麻煩了!

在南非,備受歧視的華人甚至連黑人的待遇都不如,坐車始終是下等座。聽說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司機告訴華人,你們國家有了原子彈,請坐到前面來。

等王淦昌回到闊別已久的家,妻子拿出一份《號外》,告訴他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的訊息,還不知道自己的丈夫竟是“無名英雄”。

“我以前對你們不能講,現在我告訴你,就是搞這個原子彈。”王淦昌對妻子道出了實情。

1964年,王淦昌獨立提出了用鐳射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鐳射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創始人之一。

隨後,王淦昌也領導和參與了氫彈的研製工作。

05

十年動盪之後,科學的春天姍姍來遲。

王淦昌非常關心中國高精尖技術的發展,在1986年3月,偕同王大珩(héng)、陳芳允、楊嘉墀(chí)三位科學家,向中央提交了《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建議發展生物、航天、資訊、鐳射、自動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縮小差距儘快創新。

幾位科學家在《建議》中,早已看出發展尖端科技的必要性:“我們認為真正的新技術是引進不來的,而且認為必須從現在抓起,以力所能及的資金和人才‘跟蹤’新技術的發展,此時不抓,就會落到日後翻不了身……”

中央看到《建議》後拍板同意,催生了影響深遠的“863”計劃。

現在看來,以王淦昌為代表的科學家們深思遠慮,至關重要!

06

1997年夏天,北京一位90歲的老人被單車撞倒,肇事者逃逸下落不明,路人不敢攙扶,紛紛躲過。

萬幸,老人被另外兩名老年人送到醫院,沒有人知道,這位被撞倒的老人,是中國核事業的奠基人——王淦昌。

1999年9月18日,國家對當年研製“兩彈一星”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科學家們,頒發“兩彈一星元勳”獎章,共授予23人。

王淦昌是其中之一,他是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當之無愧。

然而,我們的國家英雄,卻在1998年12月10日永遠離開了這個國家。家人代他領獎,並將獎章捐獻給了他曾經奮鬥的地方——浙江大學,為了讓下一代感受到科學家的赤子之心。

07

“我願以身許國”雖然是王淦昌一人之語,卻代表了愛國科學家們的普遍共識。在我們國家貧窮落後的歲月裡,那時的人特別純粹特別有幹勁,為了原子彈能響,啥都顧不上。

他們說,中國的原子彈早點響,美國就少用屁股說話。

只要能完成這個願望,個人的知識、青春甚至生命,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奉獻給祖國。這不是大話空話,體現在王淦昌和所有愛國科學家們每一次演算,每一次試驗,每一次失敗和每一次成功之中。

如果沒有這樣的精神,新中國研製“兩彈一星”的成就很難說;如果沒有這樣的精神,中國人的腰桿能不能像今天這樣硬也很難說。

時代再變,但王淦昌們內心裡總有一個不變的信念,就是以身許國,支撐著我們前進。

一個人對了,一群人就都對了。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航母出海前,至少要帶500名女兵?專家:少一個航母都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