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野戰軍是三野的前身,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除四野外規模和實力最強的一支戰略大軍。由陳粟等將帥統領的華野,在解放戰爭期間以奇謀和果敢著稱,穿插包圍戰術運用巧妙,對華東區域蔣軍連戰連勝,魯南、萊蕪、孟良崮、濟南、豫東等戰役都是華野在三大戰役前獨自打出的大捷。
華野在形勢險峻的國統核心區長期作戰,經歷惡戰極多,因此主要補給方式就是對敵作戰的武器繳獲,以及俘虜蔣軍士兵。在歷次戰役中,華野殲敵數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轉化為解放戰士,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一員,比如1947年5月殲滅敵整編74師,將1萬餘名74師精銳官兵補充進了華野部隊,這些老兵可以即插即用,戰鬥力非常強。但是後來有一場大戰,華野投入了5個縱隊十餘萬兵力參戰,最後統計戰績時卻是零殲敵、零繳獲、零俘虜!怎麼回事呢?
1948年12月,國軍主力第12兵團從河南方向急速增援被圍碾莊的第7兵團。中原野戰軍奉命攔截這股援軍,並意圖將其包圍殲滅,這便是淮海戰役重要組成部分:雙堆集大戰。此處有一個問題,黃維的12兵團有4個軍和一個快速縱隊(相當於特種兵)共12萬人,中原野戰軍參戰部隊也是12萬人,但武器水平遠遠不如對手,如何能攔截幷包圍同等數量的敵軍王牌呢?顯然,東側戰場的華野趕來參戰了。
雙堆集地區敵我雙方的真實兵力對比並非一比一,華野此戰先後投入了5個步兵縱隊加特種兵部隊(炮兵),華野及中野在雙堆集的總兵力達到二十餘萬人,整體實力強過了蔣軍的黃維兵團。那麼華野投入瞭如此“血本”,怎麼會像上文所述,最後竟然打出了一個“三無”的結果呢?
零殲敵、零繳獲、零俘虜,並不是真的沒有戰績,也不是華野打得不好,而是根本沒有統計這些戰績,並且把繳獲武器和俘虜兵交了出來。由於中原野戰軍經過大別山區一年時間的巨大損耗,原本強大的隊伍實力大打折扣,野戰主力一度只剩6萬人,且百分之八十五的火炮裝備出於山區作戰需要被全部提前自毀,沒有攜帶,想要以這樣一支部隊全殲武裝到牙齒的黃維兵團,是不現實的。
軍委看出淮海戰役的重要性和中野的作戰難度,用了一個妙招:把華東野戰軍的陳帥調往中野,擔任中野第一副司令員,同時兼任華野司令員,華野的日常軍務由粟司令全權指揮。這樣一來,陳老總和劉鄧首長一同坐鎮中野、一同辦公議事,可以運用華野的兵力資源和火力優勢,及時調動部隊支援中野作戰,這才有了雙堆集之戰後期的有利轉變,全殲敵人並活捉黃維。
陳老總參加革命多年,胸懷坦蕩,深知全國一盤棋的重要性,他要求實力佔優的華野部隊無償支援兄弟部隊,借剿滅敵軍王牌12兵團的機會,優先補給中原野戰軍,要兵給兵,要炮送炮,“華野作戰不得保留實力,戰後不可帶走俘虜和繳獲品”。
陳帥的命令在華野官兵當中是絕對的權威,無人違抗。戰後黃維兵團除少量逃竄、失蹤外,10萬餘人被殲滅,其中超過4萬兵員補給中野,大大增強了有生力量,同時繳獲火炮870多門,汽車、坦克、裝甲車等裝備300輛以上,華野參戰部隊不取分毫,全部留給了中原野戰軍。因此雙堆集一戰,華野投入5個縱隊十餘萬大軍,起了巨大作用,最後走的時候卻異常無私,戰績本上顯示“零殲敵、零繳獲、零俘虜”。
- 仰光多地開始實行軍事管制,軍隊建立地區軍事法庭,可判處死刑
- 若美軍20架B2轟炸機全部出動,誰能頂得住?全球僅2國能做到
- 抗美援朝,志願軍殲滅多少美軍?為何中美雙方統計後資料相差巨大
- 再度曝光,003號航母上配備殲15T接近官宣,為國產隱身艦載機打頭陣
- 春節後高頻巡臺已經恢復,解放軍戰機下午再出動,臺島累計150次驅離
- 志願軍老兵回憶“戰場婚禮”:床用門板搭成,窗簾是美軍降落傘
- 偉大科學家錢學森,令其一生驕傲的不是“兩彈”,而是他的愛人
- 中美血戰黃草嶺,陸戰1師士兵詐降,志願軍連長暴怒:格殺勿論
- 印度或做出一個歷史抉擇:拋棄俄羅斯航母路線,改拜美國為師
- 我不知道什麼叫“民主”“自由”,但我知道我相信我的國家我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