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彈,也被稱作熱核彈,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點燃氫的同位素氘等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它的爆炸過程大致是裂變—聚變—裂變。它的特點是藉助熱核反應產生的大量中子轟擊鈾-238,使鈾-238發生裂變反應。這種氫鈾彈的威力非常大,放射性塵埃特別多,所以是一種“骯髒”的氫彈。1953年8月14日,蘇聯總理馬林科夫宣佈美國已不再壟斷氫彈的生產了。人類所製造破壞力最大的爆炸裝置為蘇聯於1961年試爆的“沙皇氫彈”(代號“伊凡”),其原有設計擁有一億噸TNT當量,但基於種種考慮,其實際製造當量約為5000萬噸。
我們都知道核武器是現在最強大的軍事武器,而衡量一個國家軍事的強大與否,往往也是看這個國家核武器的技術是否成熟,早在二戰時期核武器就是決定一場戰勝勝利的關鍵,在二戰後期的時候正是因為美國當時的兩枚原子彈,才將日本推向了戰敗的邊緣,並在當時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或者後期,日本當年光是傷亡的普通民眾就已經達到了十幾萬人,而現在被髮射原子彈的兩個地區(廣島和長崎),依舊是環境汙染的重災區,尤其可見核武器的威力之大了。
當然核武器的型別也分很多種,像是最開始的原子彈,再到後來的氫彈跟中子彈等扥,都屬於核武器的一種,其中的原子彈應該算是最早的一批核武器了,就拿當時美國在日本投下的那枚原子彈來看,威力相當於2萬噸TNT,而到後來的種種核武器的改進,一些傷害10萬TNT,甚至2千萬噸TNT的核武器都誕生了,而當年2萬噸TNT的原子彈都給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更何況一些新型改良後的核武器了。
不過要說核武器中傷害最大的種類,恐怕非氫彈莫屬了,當時的美國雖然在核武器上的研究頗有成就,但作為美國對手的蘇聯自然咽不下這口氣,所以在後來研製出了比美國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氫彈,並且威力比原子彈大幾千倍都不止,蘇聯甚至在當年做過相應的氫彈試爆,其威力足以讓一個國家以及周邊都毀滅。
1949年9月蘇聯的原子彈爆炸實驗成功,使美國大為震驚,從便於戰略考慮必須製造出威力更大的炸彈。
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研製氫彈。氫彈的研究工作由匈牙利籍的科學家愛德華•泰勒領導,利用原子彈促進爆炸時產生的高溫,使氘發生核聚變反應。
1951年5月,氫彈原理試驗準備工作就序,試驗彈代號“喬治”,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島試驗場進行。極其笨重(達62噸)的試驗裝置放在60餘米的鋼架上,裝置以液態氘作為核聚變原料,並有冷卻系統使氘處於極低溫。試驗證明爆炸威力大大超過原子彈。
1952年11月1日又一個氫彈試驗裝置“常春藤麥克”在太平洋的埃內韋塔克環礁上爆炸。該裝置高6米,直徑為1.8米,重達65噸,看上去像個大暖瓶,爆炸威力達1000萬噸TNT當量。相當於廣島型原子彈的500倍。“常春藤麥克”體積比一輛載重汽車還大,它必須裝有笨重的製冷系統,這樣的裝置飛機、導彈都無法運載,沒有什麼實戰價值。
1953年8月,蘇聯宣佈氫彈試驗成功,當量40萬噸。其方案是採用鋰的一種同位素鋰─6和氘的化合物──氘化鋰作核燃料。氘化鋰是固體,不需冷卻壓縮,製作成本低、體積小、重量輕、便於運載。這種氫彈稱為“乾式”氫彈,所以蘇聯是第一個成功把氫彈實用化的國家。
1954年,美國的第一顆實用型氫彈在比基尼島試驗成功。
隨後英國(1957年5月15日)擁有氫彈。
中國於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當量30萬噸。1967年6月17日由飛機空投的330萬噸當量的氫彈試驗獲得成功。
法國(1968年8月)也擁有氫彈。
1998年,印度進行了熱核反應實驗,目前可能擁有氫彈或其技術。
愛德華·泰勒於(1908年1月15—2003年9月9日),特勒在美國的國防和能源政策方面發揮過重大作用,全力以赴推動了美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他一生獲得過無數的獎勵和榮譽,其中的著名獎項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恩里科·費米獎以及國家科學獎,2003年7月23日,他還被授予了“總統自由勳章”。愛德華·特勒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對美國的國防和能源政策發揮了重大影響並且獲得了“氫彈之父”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