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崗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其最終的結果也不好。不談之後的是是非非,僅從朝鮮戰爭出發,他可謂功不可沒。與林彪一樣,高崗是反對出兵的代表性人物。然而,當中央戰意已決後,他又忠實地執行了“命令”,率領東北人民將志願軍總後勤的工作扛在肩上。
在戰爭期間,高崗曾經兩次去朝鮮瞭解軍情。在他的努力下,70多萬民工先後走出國門,成了後勤大軍的一員;在他的動員下,近40萬東北子弟參軍,大約有30萬人踏上了朝鮮戰場。所以,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必然有高崗的一份功勞。
補充兵員、裝備,東北地區盡最大可能支援前線1950年7月7日,中央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粟裕因為生病未到任,代由高崗負責)。部隊除了整訓外,最重要的就是補充兵員和裝備。在首批集結的4個軍中(38軍、39軍、40軍和42軍),有些在從事農業生產,有些在剿匪,有些甚至已經復員了不少人,各軍、師的編制都有很大的缺口。
以39軍為例。部隊在河南休整時復員了3000餘名老兵,東北軍區立刻為39軍補充了一個獨立師;原116師師長汪洋被任命為東北軍區警衛師師長,現任師長吳國璋又被派往越南當軍事顧問,東北軍區立刻讓汪洋重回116師當師長。除此之外,39軍還得到了大量的槍支、彈藥和馬匹等補充。
對於即將入朝的部隊,東北軍區盡最大可能給予補充。高崗曾經表示:要補充的裝備從軍區裡直接調撥,軍區沒有就從軍區所屬部隊抽調,依舊解決不了就和中央軍委協調。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到了10月中旬東北邊防軍的編制、補充工作就全部完成。
志願軍入朝後,前線並沒有總的後勤部門,相關事宜由東北軍區統一管理。在整個戰爭期間,東北地區的百姓趕著馬車、牛車,冒著敵機無數次的轟炸把物資送抵前線。除此之外,他們還提供了大約一億六千萬副擔架、戰勤大車24.8萬餘輛、捐款6700餘億元(舊幣,可買434架戰鬥機)。第三次戰役開始前,東北軍區又為朝鮮前線補充了近8萬名有作戰經驗的老兵(還有別的軍區的兵員),解了彭德懷的“燃眉之急”。可以說,這一切都與高崗和東北局的努力密切相關。
培訓新兵、瞭解軍情,高崗兩次開赴朝鮮前線在高崗領導的後勤工作中,除了物資調配、運輸外,培訓新兵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務。東北軍區不但要為志願軍補充新兵,還要培訓朝鮮人民軍,中央還專門為此事讓高崗奔赴朝鮮前線。
如果說高崗初次赴朝是中央委派,那麼第二次入朝則是彭德懷的要求。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儘管志願軍收復漢城,可後勤供應卻成了最大的難題。彭德懷希望高崗親自來朝鮮看看戰士們的處境,如何把後勤工作搞得更妥善一些。
對於志願軍的處境,高崗還是很瞭解的。在入朝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汽車就損失了一大半。為了這件事,他甚至將提供給蘇軍的汽車給“扣了下來”。當時,蘇聯有1000輛汽車從滿州里運往大連,提供給駐紮在大連的蘇軍。高崗當即向中央申請:暫借其中的500輛,支援朝鮮前線。最終,經過中央和斯大林協調,有495輛汽車開向了朝鮮前線。
結語儘管東北是當時新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可隨著入朝參戰的志願軍越來越多,整個後勤的負擔也越來越重。不過,高崗和東北人民盡了一切努力滿足前線的需求。所以,人們才看到了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賀晉年帶領戰士,在嚴寒的冬天裡脫下自已的棉衣“扔向”運送九兵團的列車。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裡,高崗和東北局的領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