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中國的警告視若無睹,悍然越過三八線,甚至一度將戰火燃燒到我國領土,國家安全受到極大威脅,為捍衛國家安全,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是一場極不對稱的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以頑強的意志,在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美國的情況下,最終取得勝利!
這場偉大的勝利,不僅震驚了美國,更震驚了世界,令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堪稱新中國的立國之戰。
一場戰爭的勝利固然輝煌,但是戰爭的殘酷也不能無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抗擊美國侵略,志願軍戰士付出了數十萬人傷亡的代價,流血、犧牲,才是戰爭的真相。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戰死沙場,報效國家,是每一位志願軍戰士的革命意志,他們為了守護身後的家人和土地,用血肉鑄就反抗侵略的長城,他們雖然犧牲,卻滿載榮譽,後世永遠不忘記,是“最可愛的人”。
但是,在戰場上還有另外一個特殊人群,他們在戰鬥的過程中,不幸被敵人活捉,成為戰俘。
抗美援朝時期的志願軍戰俘人數超過2萬人,其中有一部分戰俘來自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第60軍第180師,180師的戰俘人數有500多人說,也有7000人說等等,具體被俘人數已經無法確切考證,根據戰後《180師突圍戰鬥減員統計表》,180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負傷、陣亡和情況不明的戰士總數共7644人,其中包含了志願軍被俘的最高將領吳成德。
雖然戰俘也曾是英勇的志願軍戰士,但在許多人的眼中,戰俘相較於戰死沙場的烈士,或者凱旋的英雄來說,要遜色不少。
最重要的是,戰俘在敵營生活時間比較長,會涉及到是否變節投敵的問題,回國後需要進行嚴密的審查,最終確認無誤後,才能恢復軍籍。
但是,戰俘在敵營期間的真實情況,因為陣營問題,已經很難調查,想要讓對方的高官配合調查,豈非痴心妄想?所以,很多戰俘的情況都無法確定,在回國以後,無法再繼續擔任軍人職務,只能復員。
比如,1953年到1954年,在中國的積極爭取之下,志願軍戰俘一共歸國7110人(其中包含了1000餘傷病戰俘)。
說到此處,很多人會關心一個問題,志願軍被俘的最高將領吳成德,他回國後最終的結局怎樣?
吳成德作為“被俘的最高將領”,承擔的壓力比誰都大,他歸國以後,曾經一度被開除黨籍和軍職,送去“南大荒”進行思想改造。但是,吳成德最終卻享受部隊軍級幹部的待遇,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吳成德早在抗戰初期,就投身到抗日救國之中,參加了“山西省抗日救國犧牲同盟會”,相繼又參加了“抗日決死隊”,誓死捍衛祖國,抗擊侵略者,是一名英勇的戰士。
在抗戰過程中,吳成德表現英勇,屢獲戰功,後來成為“臨汾旅”538團政委。
抗美援朝全面爆發以後,180師正在四川川西一帶進行剿匪,後於1950年12月初,集結於河北滄州古運河邊泊頭鎮整訓,整訓進行2個月左右,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60軍序列,改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80師。
吳成德任志願軍第三兵團第六十軍第180師代政委,與隊伍共同奔赴前線,在第五次戰役前夕,進入朝鮮戰場。
彼時,中美之間的武器裝備差距巨大,尤其是空中力量最為懸殊,美軍的飛機在朝鮮戰爭以壓倒性的形勢對我軍進行襲擊。
志願軍180師全體官兵指戰員,在踏上鴨綠江鐵架子大橋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戰鬥,他們冒著敵機的轟炸和掃射,透過大橋進入朝鮮,為避免敵機的進攻,他們只能晝伏夜行,身負40公斤重的武器裝備,一夜強行軍100多里。
那可是崎嶇難行的山路啊,戰士們就這樣頂著敵人飛機的進攻前進,餓了吃乾糧,渴了飲山泉,迎著刺骨的寒風趕赴戰場。
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戰鬥人員固然重要,但是補給線更是戰爭的生命線,一旦被敵人切斷,將會面臨極大的困難。
吳成德所在的180師,行軍極為迅速,戰士作戰風格也極其硬朗,但是隨著隊伍的深入,補給線不斷拉長,美軍利用空軍優勢不斷襲擾,很快就導致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出現巨大問題,戰場形勢迅速發生逆轉,對我軍極為不利。
5月,彭德懷對此做出準確判斷,立即下令停止進攻,將志願軍主力撤至三八線以北休整。
5月21日,吳成德所在的180師,接到停止進攻命令後,擔任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任務,上級要求180師至少要阻敵3到5天。
3天后,180師接到命令,向漢江以北撤退,但為時已晚,反撲的敵軍是機械化部隊,移動速度非常快,180師負責斷後任務,自己卻在撤退時被反撲的敵人利用高速移動攔截住。
時至5月26日時,距離接到停止進攻命令的時間,僅過去5天,180師便陷入敵人重重包圍之中。吳成德在此期間,一直對戰士們進行動員,對傷員進行安撫,鼓舞隊伍士氣。
180師陷入重圍以後,將情況報給上級,第六十軍軍長韋傑很快回電,命令他們原地固守,等待援軍,但這個命令下達沒多久,又傳來命令,讓180師實施突圍。
這兩個命令之間的差別非常巨大。固守待援,意味著可以守著有利地形與敵人進行周旋,只要拖延時間,等待援軍前來即可;突圍卻不同,這意味著不會有援軍前來救援,只能依靠自身的火力突出重圍,但敵軍的火力比我們猛,移動速度比我們快,想要全部突圍難如登天。
會議上,吳成德率先發問:“大家看怎麼辦?”迴應他的是一陣沉默。
戰士們沉默其實很正常,並非各位官兵指戰員不想發言,陷入重圍的孤軍,如果沒有援軍,很難突圍成功。
吳成德又連續問了幾次,才有人打破沉默,“分散突圍!”兵家突圍,常會聚集力量,對準包圍圈的薄弱點進行突圍,如果採取多點出擊的分散突圍,由於力量不集中,往往很難突圍成功,這是一個下策。
但兵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以180師的處境來看,因為火力原因,想要集中力量整體突圍已經不可能,反而是化整為零的“分散突圍”,才有希望有更多人突圍成功。“分散突圍”雖然是一個下策,但在此時,卻已是下策中的上策,別無選擇。
當“分散突圍”的想法被提出後,得到很多官兵的贊同,經過多次研究後,180師決定“分散突圍”。
突圍戰鬥打響之前,吳成德與師長鄭其貴、副師長段龍章等人一起向西北方向行進,準備在這個方向突圍。
吳成德當時騎著戰馬,忽然聽到一聲呼喚,叫他的人是一名538團的醫生,名叫王洪興。
吳成德停下腳步,王洪興走上前來,焦急地對吳成德說,“吳政委,這裡有很多傷員,我自己也掛了彩,部隊突圍了,我們怎麼辦?”
順著王洪興手指的方向,吳成德見到道路兩旁的溝坎裡躺著許多傷員,吳成德來到他們中間瞭解情況,傷員們紛紛喊著“吳政委”,表達自己不願意被拋棄的想法。
有的戰士受傷嚴重,直接對吳成德說道:“你要走,就先給我一槍,我死也不做俘虜。”
還有的戰士說:“吳政委,請你給我一顆手雷,我要與敵人同歸於盡!”
此時,師長等人已經走遠,遠處傳來叫吳成德快走的聲音,吳成德望著傷員們期待的眼神,他猶豫了。
其實,這個時候誰都明白,分散突圍的成功率本來就不高,帶著傷員突圍,更是難上加難,想要成功難如登天。
吳成德不忍心丟下他們,見到一位團長走過來,就叫住他,希望他能分擔一部分傷員,帶著他們突圍。但這名團長表示,此刻他自己能否突圍都不知道,因為分散突圍的原因,他自己手底下也沒有兵,無法帶傷員突圍。
團長說的是實話,這個時候誰也沒能力帶著傷員突圍。到底是一走了之,還是留下來與傷員一起突圍?這道選擇題的背後,其實選擇的是生與死。
吳成德望著傷員們的眼睛,他能看到強烈的求生慾望,也能感受到每一位戰士對他的強烈期待,吳成德突然舉起手槍,對著自己的戰馬毫不猶豫地開了一槍,戰馬應聲倒地,就在大家都疑惑的時候,吳成德大聲對傷員們說:“同志們,我不走了,與大家在一起!”
吳成德的一句話,令傷員們感動到落淚,在戰場上天不怕地不怕的志願軍戰士,此刻卻因為吳成德哭了起來。
吳成德的決定確實很偉大,他選擇留下來與傷員生死與共,無異於選擇放棄生的希望。
此刻,敵人已經利用各種火力封鎖了所有道路,吳成德與傷員們一起拼殺,最終沒能突圍成功,吳成德經過決定,暫不再做突圍準備,帶著傷員進深山,日後再尋求突圍機會。
吳成德帶著眾多傷員進入深山後,在三八線附近的山區打游擊,白天隱藏起來,晚上尋找食物,期間還要不斷躲避敵軍搜山隊的搜尋,偶爾避無可避也會發生激戰,就這樣,吳成德始終不離不棄,與傷員在深山進行最後的求生行動。
在朝鮮山區打游擊,難度非常大。可能很多人認為中國陸軍是打游擊的“老祖宗”,在游擊戰方面沒有人能超過我們,這雖然是事實,但是也有一定條件限制。
打游擊戰有兩個關鍵點,第一、要對遊擊的山區地形非常熟悉,這樣才能在敵人圍追堵截的時候輕易甩開敵人;第二、要有群眾基礎,有群眾的支援,才能更好的隱蔽,不僅能獲取更多的藏身地點,還能獲得一些食物補充。
這兩點吳成德的隊伍都不具備,他們並不瞭解朝鮮山區的地形,與敵人周旋會非常困難,他們在那裡也沒有群眾基礎,即便是遇到一些當地群眾,語言不通也會成為巨大障礙。
所以,吳成德帶著傷員在朝鮮山區遊擊,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他還是帶著傷員整整堅持了14個月,直到隊伍最終只剩下3個人的時候,彈盡糧絕之際,才被敵軍搜山隊所俘。
吳成德雖然成為戰俘,但筆者以為他是光榮的,是值得尊敬的,身為180師代政委,卻不顧自己的安危,選擇留下來與戰俘們同生共死,最終他雖然成為戰俘,卻依然是偉大的。
吳成德成為俘虜後,被敵人送到漢城,在那裡有敵人的情報組織,對他們進行審訊。在審訊之前,吳成德就已經交代兩位活著的同志,讓他們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就說自己名為武德,是一名炊事員。
審訊之初,吳成德的身份還能瞞得住,但是隨著敵人深入調查之後,發現了端倪,他的言談並不像炊事員。敵人狡猾地找來幾名叛徒,最終認出了吳成德,導致他的身份暴露。
電刑就是將帶有電線的皮套,套在擦了水的兩個大拇指上,電線另一端連著搖電機,隨著敵人殘忍的快速搖動,電流透過吳成德的身體,每一次電刑都讓他渾身顫抖,心跳加速,直至雙眼發直,昏迷不醒。
坐水牢則是將他關到一個類似浴池的地方,環境很差,水也很涼,四周沒有任何可以坐下或者躺下的地方,想要不被水窒息,就只能站著,即便睡覺也是如此。吳成德寧死不屈,在水牢中經受著痛苦的折磨。
敵人實在是太壞了,他們見“肉刑”對吳成德無法奏效,開始採取精神折磨。敵人將兩個“高頻喇叭”掛在他的門前,裡面放著一些反動話語,反覆播放,同時實施電刑,使吳成德精神意志薄弱,一旦吳成德受潛意識影響跟著閱讀了,他們就錄下來大肆宣傳。
吳成德得知後,大罵他們“你們可恥,這是栽贓,這是陷害!”
敵人的奸計得逞以後,吳成德很沮喪,甚至想到了以死明志。他天不怕地不怕,敵人的酷刑沒能撬開他的鐵齒鋼牙,但是敵人要侮辱他捨生取義的名節時,他忍受不住了。
吳成德被敵人重點看護,身邊根本沒有可以自盡的物品,他嘗試用身上的背心扯成布條,連線成“繩索”後,上吊自盡,但因為背心的布不結實,最終失敗。
吳成德透過這次自殺失敗以後,反而明白一個道理,敵人用“錄音”誣陷他,如果他真的死了,豈不是死無對證?他不僅不能死,還要勇敢地活下去,揭穿敵人的陰謀!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議正式簽字,這也意味著朝鮮戰爭結束。
《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該公約第118條規定:“戰爭結束戰 俘應該毫不遲延地釋放並遣返。”
隨著戰爭結束後,根據《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的規定,吳成德作為戰俘,應該馬上被遣返。他苦苦等待的日子終於到來了,他要揭露美軍虐待戰俘的事實,他要洗清敵人對自己的誣陷。此時的吳成德,已經瘦骨嶙峋,曾經130多斤的漢子,被敵人折磨成90餘斤,當認識吳成德的中方人員見到他時,已經認不出來了。
吳成德回國以後,雖然在審查期間也吃了一些苦,但他始終不放棄,一直在為自己的清名發聲,他被敵人陷害的“錄音”,成為了難以翻越的“鐵證”,好在,我們偉大的祖國經歷多方查尋、探訪,終於弄清事實真相。
經過組織部門重新鑑定,吳成德最終獲得部隊軍級幹部待遇,在運城軍幹所度過了他最後的時光。
吳成德是志願軍被俘最高將領,但他更是堅貞不屈的勇士,在艱苦卓絕的戰爭中,依然保持著一種大愛,當他舉起槍擊殺戰馬明志,對傷員們說,“我不走了”,他的偉岸形象躍然眼前,那份安全感,隔著文字直擊我的內心深處。
吳成德在環境惡劣的朝鮮山區帶著傷員遊擊一年多,直至剩下3人時依然戰鬥,這份決心令人敬佩,僅僅是傷員救治、野外求生就已經千難萬難,再加上隨時出現的敵人搜山隊,他們這一年多是如何走過,真的想也不敢想。
面對敵人的誣陷,吳成德依然堅持下來,走到了最後,他是一名戰俘,但這不影響他是“最可愛的人”。
如今祖國強大,外敵再也不敢輕視我們,這一切的尊嚴與地位,都是無數的先輩、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哪有歲月靜好,只有負重前行,致敬,曾經為中國強大付出過努力的每一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