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四野)擁兵百萬,主力開出東北,進軍華北地區與蔣軍傅作義集團展開決戰。四野45軍時任軍長黃永勝,帶領6萬精兵兼程入關,路上望著旌旗蔽天的四野大軍,曾經豪氣干雲地說道:現在憑東北我軍的實力,已經可以單獨幹老蔣決戰。
這句話很提氣,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也是事實。四野論實力確實是解放戰爭中最強的作戰叢集,當時無論敵軍還是我軍當中,都沒有規模和火力能與四野媲美的戰略大軍。蔣軍連連戰敗,當時已經不值得拿來和第四野戰軍比較。1950年第四野戰軍兵力達到頂峰:150萬人。如果將對手換成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日軍,雙方誰更強一些呢?
1937年盧溝橋事變時,日軍全國正規軍僅100餘萬人,但其國內預備役及動員能力強大,全面侵華後,日軍在華最大兵力數在200萬人左右,規模超過巔峰期的第四野戰軍。儘管日軍總兵力略佔上風,但四野屬於統一的作戰叢集,協同能力要好於傾國出動跨海作戰的敵人,1950年的四野官兵多是百戰老兵連戰連捷,在戰鬥技能的熟練程度和作戰心理上非常突出,單兵素質完全不在日軍之下。
武器裝備方面,雖然1950年中國還是落後的農業國,但戰爭磨鍊下初步具備了軍工生產能力,解放戰爭時期的四野炮彈、槍械已經能透過自建工廠進行生產和維修,能夠滿足戰爭需要;且中國經過多年戰爭,1950年部隊裝備包含美械、蘇械、日械,雖然制式不統一但成色不差,遠遠好於1937年的中國軍隊。第四野戰軍的炮兵優勢尤其顯著,已擁有上萬門火炮,其中105毫米和155毫米美式榴彈炮,是1937年的日軍沒有的先進裝備,能夠在重火力方面略勝於日軍。日軍侵華時的陸軍武器優勢蕩然無存,1950年的武器畢竟和1937年存在代差,日軍當年的最大優勢此時已經抵消。
就戰鬥意志而言,四野和日軍都很強,日軍崇尚武士道精神;四野則擁有解放軍部隊的共產主義信仰,官兵勇猛悍不畏死。雖然中日兩軍作戰意志相當,但解放戰爭後期第四野戰軍的戰術素養已經在日軍之上。解放戰爭中後期,林帥在全軍當中最早提出我軍的步兵作戰原則及三三制的步兵作戰戰術,相對於紀律嚴格卻戰術呆板的日軍而言,四野是有優勢的。
但日軍強在陸海空軍種齊備。第四野戰軍是解放軍的陸軍主力部隊,1937年日本海軍實力全球第三,僅稍遜於美國和英國海軍,在近海作戰方面有巨大優勢。戰場若在東南沿海地區,則四野很大程度上會吃軍種的虧。由於海軍航空兵航程有限,日軍航母的威脅停留在沿海省份,其1萬噸以上排水量的大型戰艦也無法開進長江等中國內河,因此作用被大大削弱,一旦戰場在中原地區或大陸腹地,則第四野戰軍不落下風。日本海軍力量的主要作用在於向中國大陸增兵。
綜合而言,四野的整體實力可以與日軍對抗,能夠持久作戰甚至佔據上風,這在隨後的抗美援朝戰爭也有體現:四野主力組成的13兵團,在西線戰場將美軍打得相當狼狽。1950年的美軍自然是比1937年的日軍強出許多,美軍在四野面前尚且表現如此,何況日軍?而這還只是我軍一個戰略叢集的力量,如果以全國500多萬解放軍的實力和侵華戰爭時的日軍對比,則有很大把握將當年的侵略者趕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