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後期我軍部隊兵力暴增,在軍委主持下,渡江戰役爆發前各野戰軍主力部隊統一採用了帶有數字番號的兵團建制,一個兵團轄3-4個軍,人數在10-20萬人不等。兵團成為了我軍極其重要的戰術單位,解放軍任何一個兵團都具備很強的軍事實力。
而在建國初期,大部分兵團都還保留著,由此也衍生出了1952年全軍幹部級別評定時的正兵團級、副兵團級和準兵團級將領。兵團司令員和政委,都屬於正兵團級幹部。1952年評級是一種過渡措施,軍委摸清全國軍隊幹部情況,為之後的正式軍銜評定做準備,正是有了這個基礎,才能進行1955年的大授銜。
52年評級之前,軍委先成立了總部幹部管理部,由羅帥牽頭擔任部長,專門負責評級和評銜相關的系統工程。經過52年4月到當年年底的工作,幹部評級基本完成。德、才、資歷是評級的三個基本要素,跟三年後的正式評銜是相同的。在52年評級中,36位高階將領被評定為正兵團級別。而在1955年授銜時,正兵團級別幹部對應的主要是上將軍銜:36人中有33位獲得了上將軍銜,還有2位因資歷突出,授予大將軍銜,分別是王樹聲和許光達大將。
那麼問題來了,33位上將加上2位大將,這才一共35個人,另外一位正兵團級別將領是誰呢?獲得了什麼軍銜?此人便是徐立清將軍,1955年獲得了開國中將軍銜。正兵團級將領授予中將,明顯是太低了,不太符合授銜的原則和邏輯。這是怎麼回事呢?
徐立清將軍被低授軍銜,既不是因為他犯過什麼錯,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是他連續三次向組織申請降銜,各位元帥勸告無效,毛主席最後勉強同意的。那麼徐立清為什麼要如此謙遜,非要降低本該屬於自己的上將軍銜呢?從他1952年評級時的職務和工作內容可以看出端倪:此時徐立清將軍正擔任幹部管理部第二副部長,輔佐羅帥組織進行評級工作。
幹部管理部的主要負責人,都有著豐富的政工和幹部管理經驗,比如牽頭的羅帥,就是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最優秀的高階後勤管理幹部之一,為第四野戰軍的建立和壯大立下巨大功勞。擔任副部長的徐立清也不例外,解放戰爭後期是第一野戰軍所轄第一兵團政委(因此他是正兵團級),軍事理論和管理經驗都極為過硬,並且為人厚道忠誠,深受組織信任。他被選為幹部管理部副部長,正是人盡其才。
於是徐立清三次寫信要求把自己評為中將,向上級表明自己降銜的願望和決心。彭帥、羅帥等人都不希望徐立清如此委屈自己,堅持評他為上將,但怎麼勸也沒有用,徐立清就是不接受上將軍銜。主席感嘆于徐立清的高尚品德和作風,勉強同意了此事。就這樣,我軍36位正兵團級將領中的唯一一位開國中將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