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上圖)在喀布林郊區大量蘇聯入侵時遺留的報廢裝備

1983年春季的進攻失敗了。

進攻不能奏效,蘇軍在阿富汗的處境日趨尷尬。蘇軍主力基本都駐紮在規模極大、與外界隔絕的兵營裡,那裡崗哨林立,戒備森嚴。以加茲尼為例,這是阿富汗八大城市中的一個,阿富汗政府軍在民兵的協助下負責該市內部和四周據點的安全。這樣的守衛任務在1981年和1982年還由蘇軍承擔。現在,已經完全轉由阿富汗政府軍承擔了。一部分蘇軍駐守在加茲尼市區的兩個戰略要點和機場內,其餘蘇軍都集中在城外幾公里的伊努特兵營裡。

佔據城郊的阿富汗抵抗力量頻頻出擊騷擾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游擊隊不斷髮動攻擊,向城區發射火箭彈,用機槍掃射各個據點,守軍往往被打得暈頭轉向。一旦阿富汗政府軍或駐守戰略要點的蘇軍告急,兵營中的蘇軍主力就會前去救援。但阿富汗游擊隊的襲擊是零星發起的,蘇軍根本找不到目標,他們的大炮和機槍只能亂放一氣。這種以密集的火力阻止敵人進攻的做法是傳統的戰術,蘇軍不離開據點,隱蔽在掩體後回擊敵人。然而,阿富汗游擊隊日復一日地找上門來,蘇軍等於是被困在兵營等據點裡,生活十分艱苦,久而久之,士氣不可避免低落下去。

這一年,到處都是這種情況,在喀布林也一樣。1983年8月,設在喀布林市郊巴拉希薩爾堡的駐阿富汗蘇軍司令部遭到了阿富汗游擊隊的猛烈攻擊。蘇軍的一些據點被剷平,不少蘇聯軍官在大街上遭到暗殺,一些主要機場被破壞。問題不僅僅出現在蘇軍的實際控制區,連線各蘇軍控制區的交通線安全他們也難以確保了。這些蘇軍控制區無法連成一片,實際上成了一個個“孤島”。蘇聯人可以用空運來保證阿富汗大城市的供應和駐軍的換防(六個月換防一次,即4月1日一次和10月1日一次),但那些小城市的供應和次要物資的運輸,蘇軍則顧不過來了。

(上圖)阿富汗游擊隊

阿富汗境內的幾條公路幹線(喀布林—賈拉拉巴德—巴基斯坦公路、喀布林—馬紮裡沙里夫—蘇聯公路、喀布林—坎大哈—赫拉特—伊朗公路)都在滿負荷運轉中,而且這些公路的路況越來越差。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援建的坎大哈—喀布林這段公路如今彈坑累累,難以行車。20世紀60年代由蘇聯援建的坎大哈—赫拉特水泥板公路質量較好,較適宜於裝甲車輛通行。但是幾年以來,路面早已被蘇軍坦克的履帶破壞得不成樣子。

在這些公路上,蘇軍運輸車隊仍然常常遭到襲擊,蘇軍在這類伏擊中所受的損失極為慘重。為此,蘇軍不惜在容易出事的地段設立大量固定崗哨,拆除所有民房,燒光全部植被。即便如此,收效依然甚微。

即便如此,蘇軍還是漸漸掌握了這場戰爭的規律。蘇軍認識到,由於敵人善於打游擊戰,使得戰鬥具有突發性強、突然性強和跨越性強等特點,這就要求蘇軍必須具備極強的快速反應能力。不僅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極強的堅韌性和忍耐性。經過蘇聯軍事專家和蘇軍基層指揮員的反覆論證,為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駐阿富汗蘇軍決定廣泛成立專門的偵察兵部隊,主動尋找並摧毀隱蔽在暗處的阿富汗游擊隊。

根據作戰經驗,蘇軍摩托化團一般都派出30至40人的偵察分隊,除單兵武器外,還裝備2輛BMP-2步兵戰車、1挺自動榴彈發射器和1門82毫米高速迫擊炮。1984年1月20日至21日,蘇軍第149摩托化步兵團包圍了昆都士省的一個游擊隊基地,這裡共有1200多名阿富汗游擊隊員。戰鬥中,該團的獨立第783 偵察營和1個加強迫擊炮排也前來增援,他們乘坐直升機降落在游擊隊背後的山口處,切斷其退路。戰鬥結束後,蘇軍共斃數百名阿富汗游擊隊員,其餘人扔下武器逃到附近人跡罕至的雪山上。

由於練就有一身過硬的本領,又熟悉作戰環境,蘇軍偵察兵逐漸開始適應自己的工作。不論是團隊行動,還是單獨行動,他們都表現得越來越好。

為了更好地運用偵察部隊,駐阿富汗蘇軍在每個師、旅、團指揮部裡都設立偵察處,另有兩個直屬的偵察指揮所和第797偵察中心。蘇軍偵察兵除了直接參加作戰,更重要的任務是進行戰場偵察,從大量航拍圖片和衛星圖片中整理出有價值的情報,同時還負責諜報偵察。1980年底,蘇聯國防部允許蘇軍在阿富汗組建無線電通訊偵察系統,透過捕捉阿富汗游擊隊的無線電訊號,探測出他們的方位和行動路線。後來,蘇軍第40集團軍獨立偵察營又裝備了可移動式“撞錘”無線電監聽系統,可安裝在裝甲車上。1984年,該營擴編成獨立第264無線電偵察團,下轄的3個連分別部署在喀布林、坎大哈和信丹德,並換裝了更現代化的監聽系統。

除了航空航天照片和訊號偵察裝置外,蘇軍認為最有價值的情報還是來自於戰場上的“人工情報”。蘇軍指揮員一直與阿富汗國家情報服務局保持著密切聯絡。同時,蘇軍還在阿富汗境內建立自己的諜報網,直接從當地居民手中獲取情報。不過最後一任駐阿富汗蘇軍總司令格羅莫夫關於諜報工作有句名言:“千萬別相信阿富汗間諜的話,那都是他們吸完大麻後的胡言亂語。”阿富汗線人的忠誠度極低,游擊隊也經常利用這些人散佈一些假情報誘騙蘇軍,而線人則從交戰雙方獲取兩份報酬。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總而言之,蘇聯偵察兵必須具備冷靜細緻的頭腦,要在多渠道獲取的情報中去偽存真,分析出對手真正的意圖。

(上圖)在阿富汗作戰的蘇聯直升機

隨著諜報工作的深入,蘇軍獲取的有價值情報也多了起來。第40集團軍命令排長以上的指揮員都要參與諜報工作,與當地人建立聯絡,瞭解本轄區內游擊隊數量及分佈情況,掌握敵人行動方案和游擊隊首領的性格等。蘇軍從不放過任何收買情報的機會,這為蘇軍帶來很大益處,他們不僅放棄了許多毫無意義的大規模行動,還獲得多次同遊擊隊首領談判的機會。因為善於拉關係,蘇軍可以分化對手的武裝力量,並在各個游擊隊組織間製造矛盾。

雖然蘇軍漸漸掌握了靈活的戰術,阿富汗游擊隊的數量卻並沒有減少。1983年冬,戰場形勢又發生變化。此前每到冬季來臨時,由於天氣寒冷,游擊隊行動不便,又不能藏在山洞裡,所以一般選擇分散到村莊或撤到巴基斯坦。這一年游擊隊卻沒有停止戰鬥,繼續不斷給蘇軍制造麻煩。

本文節選自《帝國的墳場:阿富汗戰爭全史》

23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韓國專家毫不臉紅,稱殲20是被淘汰的方案,KF-X戰機更強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