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科技工作者“摸著石頭過河”,純粹依靠自己的力量,最終成功研製原子彈。

“祖國之星”王淦(gàn)昌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出生於江蘇常熟,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生前曾任中國原子能研究院院長,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兩彈一星”元勳 王淦昌

王淦昌是世界鐳射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82年,王淦昌因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和研製、試驗核武器方面的工作,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4年4月18日,西柏林自由大學校長黑科爾曼教授授予王淦昌“金博士”稱號,這是專為獲得博士學位50年後仍在科研第一線工作的科學家設立的,王淦昌是享有這一榮譽的唯一的中國人。

1998年6月,王淦昌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稱號。

1998年12月10日21時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遠赴重洋,報效祖國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在江蘇省常熟縣,父親是當地一位有名的醫生。王淦昌年少的時候,他的父母就先後去世,所以他比別的孩子要早熟許多。

位於江蘇省常熟市的王淦昌故居

在親戚的好心資助下,王淦昌順利地考入清華大學,成為清華大學新學制的第一屆大學生。

剛入清華的王淦昌,選擇了自己最感興趣的化學系,經常做實驗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一次,王淦昌旁聽了物理系葉企孫教授的一堂課,葉企孫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他為人正直、愛護學生的作風深深地吸引了這個剛剛接觸物理學的“菜鳥”。

隨後,王淦昌在大學二年級轉入物理系,並將葉企孫“科學救國,科學強國”的信念,作為自己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大師的大師” 葉企孫

1930年,王淦昌遠赴德國柏林大學學習。

王淦昌在德留學期間,是物理學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在德國與許多世界級的科學家零距離接觸,學到了當時物理學最新的思想和方法。

1931年,玻特發現了一種貫穿輻射,他認為那是γ射線。但王淦昌卻對此提出質疑,並提出對探測器加以改進,更有助於弄清這種輻射的本質。

王淦昌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的導師,打算借用實驗室進行試驗,但是他的導師卻拒絕了他的請求。

查德威克

兩年後,查德威克用王淦昌的假設進行實驗,成功發現了中子,並在之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德國猶太科學家慘遭迫害,王淦昌的導師也遭到了排擠。

1934年,王淦昌獲得博士學位,許多朋友紛紛勸他:“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物理實驗室,像你這樣的年輕人,留在德國會有更好的發展,回到中國你將一無所有,沒有條件進行任何研究。”

對此,王淦昌的態度很堅定:“我是中國人,來德國求學,就是為了日後報效祖國。”

精忠報國

1934年,經葉企孫推薦,王淦昌進入山東大學物理系任教,年僅27歲的他,是山大最年輕的教授。由於王淦昌的物理學思想最為先進,所以很多學生都愛聽他的課。

“一代宗師” 竺可楨

浙大的那段歲月,可謂是百折不撓。

六次遷移,途中不斷有飛機轟炸。

教室、宿舍被毀,行李、書本被燒,但是浙大的師生不會退縮。

沒有教室,山洞就是教室,沒有實驗器材,那就自己蒐集材料動手做。

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浙大物理系還是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程開甲、錢人元、呂敏、胡濟民、忻賢傑等等...

“兩彈一星”元勳 錢三強

1954年,王淦昌與助手籌建了我國第一個高山宇宙線實驗室。直到1957年,一共蒐集了700多個奇異粒子事例,觀察到許多前所未見的物理現象,使當年各項科學技術都落後於國際的中國,在宇宙線方面的研究進入了國際先進水平。

1956年,王淦昌前往蘇聯參加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成立大會,並留在研究所擔任副所長一職。他在研究所領導工作人員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為中國科學家贏得了榮譽。

1960年,王淦昌回國,將在蘇聯的工資全部捐獻給祖國。

1961年,劉傑、錢三強帶著中央的指示,請王淦昌到二機部進行原子核的研製工作。由於這項工作涉及國家核心機密,所以王淦昌需要接受的不僅僅是從事研究原子核那麼簡單,他還要隱姓埋名,停止一切學術交流,斷絕一切海外關係,這對一個熱愛科研的科學家是十分殘酷的。

但是,王淦昌只說了一句話:“我願以身許國。”

“兩彈一艇”元勳、原國家二機部部長 劉傑

1961年4月3日,王淦昌“消失了”,研究所從此多了一個叫“王京”的科研人員,他這一消失就是17年,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包括他的愛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一道強光閃過,伴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巨 響,大地驟然間劇烈地震顫起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裡面傾注了王淦昌等無數科研人員、技術人員的心血和汗水。

1967年6月1日,一朵蘑菇雲在中國大地上升起,中國成為繼美、蘇、英之後,第四個掌握氫彈製造技術的國家。

蘑菇雲

1976年,年近七旬的王淦昌在風雪不止的大漠荒山中,在科研第一線組織了我國第三次地下核試驗,並且順利攻克了地下核試驗的技術壁壘。

1981年,王淦昌促成了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的研發,使我國的閃光機技術躋身世界前列。

1979年2月19日,在王淦昌的建議下,中國核物理學會成立。

1983年,美國針對蘇聯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王淦昌和王大珩、陳允芳、楊嘉墀等4位科學家聯名向中共中央寫信,提出儘快發展我國高科技的建議。

“863計劃”四位倡議者 從左到右依次為陳允芳、王大珩、楊嘉墀、王淦昌

中共中央反應非常迅速,鄧小平做出批覆:“速作出決斷,不可拖延。”

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國務院組織200多名科學家最終確定了《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7個領域、15個主題專案的高新科學技術的計劃。這一綱要簡稱 “863計劃”。

“863計劃”實施至今,已經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直接貢獻。

王淦昌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他的學生李政道卻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李政道還對浙大教授汪容說:“我在國內時受到三個人的幫助最大,即吳大猷、束星北、王淦昌三位先生”。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李政道

除了李政道,“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也是王淦昌的學生。

有人曾經遺憾,如果王淦昌當年沒有選擇“以身許國”這條道路,而是繼續在原來的科研領域工作,他極有可能獲得多次諾貝爾獎。

但在王淦昌的心中,和諾貝爾相比,祖國才是更加尊貴的存在,“國家的強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

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因病逝世,享年91歲。

1999年9月18日,王淦昌被追授“兩彈一星”元勳。

2000年,王淦昌夫婦的骨灰合葬於故鄉常熟,王淦昌13歲時便和妻子吳月琴結婚,攜手走過的78個春秋裡,有17個春秋,夫婦二人都未聯絡,其中的思念有多深,我們想象不到...

13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第一個“仿製”B2轟炸機的國家,是美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