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英制“布侖”機槍已經服役的差不多80年了,但它仍然是印度陸軍的主要班用支援火力。

印度陸軍到現在還在使用“布侖機槍”的原因,首先還是用著習慣,印度在1947年獨立之後才有了自己的軍隊,在這之前是“英屬印度軍隊”,就是由英國軍官(到少尉級別)指揮的印度大頭兵,“英屬印度軍隊”為大英帝國征戰了150年的時間,幾乎參加了近現代以來英國的所有的對外戰爭,還由於印度是英國最總要的殖民地,英國所有的輕武器都裝備齊全的運到了印度,甚至著名的“達姆彈”都是在印度首次生產出來的。

抗戰期間我軍八路軍也同時裝備了捷克ZB26和加拿大制制“勃然七九”,圖片裡槍管帶散熱螺旋紋的是ZB26。

“布侖機槍”與我們熟悉的捷克ZB–26有很深的淵源,1920年代ZB–26問世後由於效能優秀在國際上熱賣,出口到了很多國家,英國當時也打算研製新型輕機槍就派人去捷克考察,覺得效能確實比較理想,隨即購買了技術後進行了適當的改進,就形成了“布侖機槍”,它也成為二戰時期英國步兵連隊的標準配置武器...同時英屬印度軍隊也大批的配置。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陸軍的根底就是前“英屬印度軍隊”,所以包括: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布侖機槍”都成了印度步兵的基本裝備,由於數量很大配置到了一班一挺...長期的這樣使用一型機槍,還沒有別的型號,再加上庫存量較大消耗不完,也就逐漸形成了使用習慣。

對印自衛反擊戰當中被我軍大量繳獲的“布侖機槍”(MK3型),“布侖機槍”在二戰期間確實性能不錯,但是這槍與它的基礎型號ZB–26一樣的問題就是火力持續性不好,ZB–26是20發直彈匣供彈,它是30發弧形彈匣只是多了10發,並沒根本性的提高火力持續性,戰場上頻繁的更換彈匣會貽誤戰機的,搞不好就在換彈匣的幾秒鐘內被對方的輕機槍打死了!所以,二戰期間美軍和德軍的機槍採用彈鏈供彈,MG42輕機槍狀態時也使用75發彈鼓,火力持續大大好於“布侖”,就是戰後研製的輕機槍也都採用彈鏈或彈鼓供彈,極少採用彈匣為主供彈具。

對印自衛反擊戰當中的印軍仍然使用二戰期間的7.7毫米MK3型布侖,並不是1958年後統一口徑的7.62×51彈L4型,但當時印軍軍隊武器繁雜,根本沒有形成統一制式化,多次出現了需要的是7.7毫米子彈,空投的卻是“斯特林沖鋒槍”子彈。

布侖機槍在戰場上與我軍的56式輕機槍(捷格佳廖夫RPD,後來改進彈鼓成了56–1)對抗過,由於布侖機槍不論效能可靠性還是火力持續性都不如56式輕機槍,在戰鬥中經常被56式壓制,沒有了輕機槍的火力支援,印軍很快的就敗陣潰逃!所以,我軍在繳獲大量的“布侖機槍”後根本看不上眼這種老舊武器。

印軍的步兵班兩挺布侖L4、一具瑞典古斯塔夫84毫米M2型火箭筒、其他人拿的印度自己研製的“英薩斯”突擊步槍。總體來說,印度軍隊使用“布侖”習慣是一方面,最主要的還是印度軍事工業整體性的落後,到現在仍然沒有研製出來一型可靠的突擊步槍,更不要說輕機槍了,進口槍又太貴,沒辦法只能繼續使用“老布侖”。

布侖機槍在中國也使用過10多年的時間,抗戰期間英國對中國軍事援助,委託了加拿大兵工廠製造了一批“布侖機槍”運到了中國,但是它的口徑是7.7毫米,與中國當時主要槍械使用的7.92毫米不同,出現了彈藥缺乏的情況...於是加拿大開始製造7.92毫米版本的布侖,有幾萬挺之多,運抵中國後與中正步槍、民二四重機槍實現了子彈通用,當時我抗日軍民覺得“布侖”這個名字不好聽,不倫不類...將其改名為“勃然”,意為:勃然而起、奮勇抗擊!

“勃然七九”在我軍一直服役到56式開始大規模生產,才退役交由地方民兵使用,又經過幾年由於沒有7.92毫米子彈,沒子彈槍還咋用?所以它就被全部淘汰了。

有看官會問:為啥M2重機槍用了100年都不落後,“布侖機槍”不行?因為兩槍不一樣,布侖不能和美製M2重機槍相比,現在的M2是經過多次改進的機槍,並且彈種也很多,殺傷威力更不是“布侖”這種輕機槍相比的。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空中三劍客”同框首秀揭祕,原來不是飛到一起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