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在隱身飛機發展史上,波音公司的YF-118G“捕食鳥”(Boeing Bird of Prey)隱身戰鬥機技術驗證機可能是最神秘且外形最怪異的一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代表著波音在隱身技術上的最高成就。

其實嚴格說起來“捕食鳥”是麥道公司的遺產,該機研製始於1992年,由麥道著名的“鬼怪工廠”在51區實施,目的是發展和驗證製造隱身飛機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和洛克希德公司在1977年首飛的“擁藍”(Have Blue,F-117前身)以及諾斯羅普在1982年首飛的“暗藍”(Tacit Blue)隱身技術驗證機一樣,YF-118G“捕食鳥”也是一個低成本驗證計劃,總投資才6700萬美元。專案得名自科幻電視連續劇《星際迷航》中的克林貢“捕食鳥”飛船,後者是第一級具備隱身裝置的克林貢飛船。

1997年波音合併麥道公司後,“鬼怪工廠”被併入波音綜合防禦系統部門,“捕食鳥”也因此被過繼給波音。為降低成本,“捕食鳥”大量使用現成部件來製造,如該機內建一臺推力1.44噸的加拿大普惠JT15D-5C公務機渦扇發動機,並採用機械液壓飛控系統而不是昂貴的電傳飛控,這縮短了研製時間並大大降低了成本。

“捕食鳥”是一架最大起飛重量僅3.3噸的輕型噴氣式飛機,機長14.22米、翼展6.91米、高2.82米,翼面積20.4平方米,最大速度僅為482公里/小時,升限6100米。雖然飛行效能平淡無奇,但YF-118G的設計理念卻很不簡單,該機採用全數字化方式研製,實現了真正的無紙化設計,在製造中採用了先進的整體複合材料成形工藝。該機的氣動外形設計更是標新立異,大後掠海鷗翼被置於具有尖銳邊條的升力體菱形截面機身後方兩側,透過內翼段的上反和外翼段的下反來產生等效垂直安定面,從而徹底取消了垂尾,消除了一大側向雷達反射源。該機機翼後緣佈置有兼做方向舵的升降副翼,副翼採用了“無間隙”設計可平滑融入機翼以降低雷達回波。

單人座艙被置於機頭,配備了黃金鍍膜一體成形座艙蓋和零零彈射座椅,座艙後方是具有倒V形唇口揹負式進氣口,透過S形進氣道為JT15D發動機供氣,發動機尾噴管則被融入機身尾部的V形狹縫中,具有出色的雷達和紅外隱身能力。該機的所有口蓋、機身和機翼邊緣都根據隱身對齊原則進行設計,將入射雷達波向幾個遠離發射源的方向集中反射。雖然外形怪異,但“捕食鳥”卻是一架中規中矩的靜穩定性飛機,所以無需電傳飛控就能正常飛行,這也是該機採用機械液壓飛控的底氣所在。

YF-118G在1996年秋季開始試飛,在隨後的38架次試飛中全面測試了雷達和紅外特徵。關於該機的一大流言是“捕食鳥”在試飛中甚至還測試了主動光學隱身系統,使用發光蒙皮來照亮飛機的陰影部分幫助“捕食鳥”融入明亮的天空背景中,使地面人類肉眼和光學觀瞄器材難以發現。當然由於該機的測試內容至今沒有解密,具體情況到底如何無從而知。

整個“捕食鳥”專案在1999年4月終止,唯一一架驗證機被波音公司2002年捐贈給美國空軍博物館,自2003年開始公開展出。經過YF-118G驗證的技術很快使用在了波音X-32聯合打擊戰鬥機驗證機的製造中,此外波音在2002年首飛的X-45A無人作戰飛機驗證機基本上可被視為是“捕食鳥”的無人駕駛縮小版,只是電傳飛控的輔助下機翼得以被拉平而不再採用海鷗翼。

18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我們被大軍入侵了!”美軍核潛艇曝重大弊病,水兵屢遭臭蟲偷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