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無人機用於軍事行動並不鮮見,早在80年代,以色列在貝卡谷地空戰時就曾以此大獲全勝。大量出動無人機充當誘餌,引誘地面敘軍發射防空導彈,然後在E-2C預警機和電子干擾機支援下,由F-16、F-15實施降維打擊空戰損失按以方公佈為零(敘方損失72架)。

回到1996年,臺海危機時正是解放軍空軍青黃不接時代,面對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以及對岸精銳戰機。效能上已經嚴重落後的殲-6也只能緊急啟封,按照後來的戰術設想,殲-6將充當對手中距彈靶子,為數量有限效能相對強的殲-7、殲-8及蘇-27開道。以數量換質量優勢,充當誘餌創造近距格鬥機會,當然這些戰機不僅都是無人駕駛。

殲-6無人機

這種戰術並不完全是傳說,當時空軍規模只看數量的話相當龐大(4000多架),美國蘭德智庫曾釋出過不同時期中美軍力報告(1996-2017年)。1996年雙方差距最大,解放軍空軍還處於軍事現代化前夕,沒有預警機、數量很少的S-300部署在東南沿海警戒。空中戰鬥攔截力量包括三代機24架蘇-27,二代機570架殲-7及130架殲-8,一代機400架殲-5以及3300架殲-6。真正具備遠端中距攔截能力的只有蘇-27戰鬥機,同時緊急改裝了個位數的殲-8,使其可以發射原裝義大利“阿斯派德”中距彈,不過數量相當有限只有20枚。

所以按照蘭德公司的報告顯示,在臺海核心的制空權爭奪中,美軍只需7天時間就可以消滅我方50%空中參戰力量。實際只需要0.8個聯隊57架戰鬥機,然後以預警機、電子戰飛機配合,可以形成體系優勢輕鬆達到目標。

中方防空力量

蘇-27戰鬥機

這樣的數量及效能標準,要應付物件包括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近200架各式艦載機,包括F-14“雄貓”戰鬥機、F-18“大黃蜂”戰鬥機、E-2C“鷹眼”預警機、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以及對岸數百架效能並不弱的戰機,包括F-5、F-104、IDF戰鬥機,這些戰機經過改良有相當部分具備中距攔射能力。特別是IDF戰鬥機,裝備自主研製“天劍二號”中距空空導彈,對於戰時消耗有能力進行補充,而我們的的中距彈打一枚少一枚。

F-14、F-18艦載機

當時美航母標配艦載機

這樣的背景下考慮奪獲得制權基本就是空話,就算以數量壓制質量的戰術最終也是慘勝,我們參考後來的訓練方式當年可能真有“誘餌機”的存在。如在對陣IDF戰鬥機時的訓練方式,由蘇-27戰鬥機利用雷達優勢,在超視距外發現併發射R-27中距彈。然後跟進的殲-7E、殲-8B等戰鬥機立刻90度急轉彎,以分合夾擊方式避開IDF戰機雷達鎖定,當然不是誰都很幸運在付出一定代價後“突破中距”進入格鬥。

“突破中距”戰法一度成為標準操練方式,還能飛上天的殲-5、殲-6同樣成為改裝無人機,或有人駕駛飛機升空吸引火力。在臺海狹小的空間內,以數量換質量,完全是無奈之舉。當年殲-7E機動性還好,如果是殲-8的話也不容易,要快速佔位進入近距離空戰,利用PL-8有限迎頭攻擊能力(6-8公里)求得險勝。

IDF戰鬥機

殲-8發射PL-8

最悲壯的還是殲-5、殲-6這些老飛機,面對二三代機特別是具備視距外作戰機型,完全沒有還手之力。只能出於戰術需要,升空充當靶機吸引中距彈攻擊,然後由後續跟進的殲-7、殲-8進入近距空戰。如此一樣才能發揮近距格鬥“優勢”,純粹以數量優勢消耗對方彈藥,迫使對手進入近距格鬥以抵消質量優勢。

殲-6無人機

殲-6戰鬥機

戰術看似簡單,但就算是後續跟進的殲-7、殲-8也不容易,畢竟對陣一方擁有E-2C預警機,以及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等。而且海上還有大量標準-1防空導彈,射程40公里足以對空中目標形成威脅,殲-7和殲-8在規避對方中距彈的同時,雖然有不小機率躲過攻擊,但同樣面臨失去有利對敵空戰速度和高度優勢。所以只能在空戰中投入大量殲-5、殲-6戰機交替掩護,在消耗中逐步進入近距空戰環節,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多機會進行攻擊取勝。

殲-7戰鬥機

殲-6戰鬥機

13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若美國出動所有B-2,有沒有國家可以攔截?專家:只有中俄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