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灰色地帶”已成為美國戰略博弈的重要“戰場”。作為當今世界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美國實質上是在“灰色地帶”博弈對抗中,逐漸成長壯大為當今世界“灰色地帶”行動的主要操縱國。近幾年來,美官方高度關注“灰色地帶”概念,委託智庫針對中俄“灰色地帶”威脅開展了多項研究,如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蘭德公司等智庫持續釋出了幾十份研究報告,闡述了其在中美戰略博弈中的重要作用和策略,警示意義明顯。
一、美國“灰色地帶”博弈對抗重大事件
美國在“灰色地帶”博弈對抗中成長為“獨一無二”的霸權國家,建國初期與英國的對抗超越、冷戰時期與蘇聯的全面競爭、第三次工業革命初興時期對日本的封鎖打壓等重大歷史事件,基本體現了其從建國到維持世界霸權過程中“灰色地帶”博弈對抗史。
(一)建國初期對英國的技術超越
18世紀中期,以英國棉紡織業為代表的產業界率先實現機械化生產,引發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在紡織、鋼鐵冶煉等最具代表性的技術領域保持了世界領先,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和軍事強國。而剛獨立後長期處於生產鏈底端的美國,為打破既有產業分工、推進國家發展,積極尋求從英國等歐洲國家引入先進技術。為了應對美國技術“侵略”、維持“日不落”帝國地位,英國建立了包括實施出口管制、限制技術移民、防範技術間諜等一系列制度,維護自身技術優勢,對美國進行技術封鎖。
為打破英國“鉗制”,美國持續透過成立賓夕法尼亞社會組織等團體推動技術引進、派遣商業間諜獲取先進技術、重獎引進技術人才、利用《專利法》等特色專利制度推動技術引進等一系列舉措,實現完美“逆襲”,到1860年棉紡織業已經成為全美最大的製造業,並開啟了化纖工業化生產先河,為美國日後汽車、計算機工業奠定了基礎。
(二)“冷戰”時期與蘇聯的競爭壓制
“冷戰”時期,為限制蘇聯發展,美國聯合盟國,成立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等專門機構實施世界範圍禁運封鎖,制定《對蘇聯、東歐的出口管制》《出口管制法》《出口管理與控制法》等系列法規限制技術出口,以經濟制裁為手段切斷蘇聯技術引進渠道,對蘇聯等國家實施全面的技術封鎖。雖然蘇聯採取外交瓦解分化美國和盟國、多渠道購買最高水平技術、吸收消化引進技術、建立廣泛情報網路等措施,高價、秘密採購了部分領域先進技術,但在最具時代性的計算機和半導體技術領域,卻始終無法有效突破封鎖。
(三)第三次工業革命初興時期對日本的打壓封鎖
20世紀70年代起,日本以電子產業技術為龍頭引領新一輪經濟增長,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望主導資訊產業發展和以其為主體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引起了美國的警惕。1977年3月,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得出結論,日本電子產業的成功,將危及美國國家安全和世界霸主地位。以此為開端,美國採取運用法律手段實施制裁、輿論造勢日本竊取技術、限制日本參與相關技術交流、大力扶持日本競爭對手、組建半導體發展聯盟彌補技術短板等多種手段,對日本實施全面壓制和封鎖。此後,日本半導體產業一蹶不振,再難重回當年風光。
二、美國實施“灰色地帶”博弈對抗的主要策略
從美國近代史來看,針對不同時期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有計劃地組織實施多種策略的“灰色地帶”行動,以獲取巨大戰略利益,無所不用其極。
(一)挑起軍備競賽消耗競爭對手實力
為應對蘇聯的對抗,1983年3月,美國宣佈啟動一項旨在消除戰略核導彈威脅的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這一計劃在奠定美國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技術基礎的同時,推動了美國資訊科技行業發展壯大,併成功將蘇聯拖入一場耗資巨大的軍備競賽,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
在當前資訊網路時代,為應對“灰色地帶”威脅,美國更為重視實施戰略反制計劃。DARPA戰略技術辦公室2018年3月14日公佈了“透過規劃主動的情景想定進行情報收集和監視”計劃,即“指南針”計劃,旨在利用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博弈論以及建模評估方法,來甄別儘可能暴露對手意圖的刺激手段,併為決策者制定響應措施提供高保真情報,對每種行動方案提供正負兩面的權衡,來幫助作戰人員透過衡量對手對各種刺激手段的反應來弄清對手的意圖。
(二)採取金融等手段維持經濟霸權地位
經濟金融打壓手段是美國慣用伎倆,較為典型的是美國對日本的“廣場協議”和對法國的金融制裁。1985年9月,美國為改善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脅迫日本等國簽署“廣場協議”,誘導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的匯率大幅度貶值,導致日元大幅升值,引發房地產泡沫破滅,造成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2013年,美國以國內法為依據,動用司法力量施展“長臂管轄”,逮捕了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高管,逼迫該公司簽訂認罪協議,實現了處罰、拆分、收購美企競爭對手的目的,攫取了巨大商業利益。
此外,對伊朗經濟金融制裁進而實現威逼目的的策略更為直接。為了扼制伊朗核計劃,自卡特政府時期至今,美國等國家對其實施了不同程度的經濟金融制裁,尤其是在能源、金融兩大關鍵領域,凍結或沒收相關人員的財產、限制其企業進入美國債券市場融資、關閉其美元貿易結算通道等,對伊朗造成極大衝擊,進而迫使其回到談判桌,接受美國的脅迫政策。
(三)採取封鎖打壓保持技術領先優勢
封鎖打壓科技創新發展是美國常用手段,比較典型的是透過制裁東芝公司打壓日本新興技術產業。1987年5月,美國以日本東芝公司向蘇聯出口管制的精密數控機床為由,對東芝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的制裁,不僅命令日本警察局逮捕了東芝機械鑄造總裁林隆二和機床業務總裁谷村弘明,關閉了東芝在美工廠,徵收售美產品100%的關稅,還對其徵收1萬億日元的鉅額罰款,導致它難再輝煌。
(四)發動“顏色革命”顛覆對手政治體制
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蘇聯國內持不同政見者,向蘇聯積極宣傳資本主義價值觀,與蘇聯展開意識形態鬥爭,並逐漸掌握主動權,導致蘇聯陷入被動局面,最終走向解體。21世紀初,美國透過非政府組織、街頭政治、文化滲透、輿論煽動等手段,幕後推動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等獨聯體國家發起“顏色革命”,建立親美政權,甚至發動代理人戰爭強化區域控制,顛覆反美政權。
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及中東盟友,從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向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發動空前攻勢,將反政府抗議活動逐步推向“代理人”戰爭,導致敘利亞至今8年多的內戰,被稱為“21世紀以來最複雜的戰爭”。2020年1月,美國用MQ-9無人機發射了AGM-114地獄火導彈,致使伊朗兩位指揮官等至少20人死傷,就是為報復美駐伊拉克大使館被燒,而採取的威懾和震懾手段,最終使用心理戰和輿論戰來震懾伊朗、中東乃至全球。
(五)利用資訊戰和電磁戰等控制戰爭主動權
針對挑戰美國利益和威信的對手,美國透過網路戰手段,擾亂敵對國家和市場的功能與信心,削弱其軍事力量、情報系統,威脅其關鍵基礎設施、政府和民間資訊網路安全。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於2017年10月釋出了《制勝灰色地帶:利用電磁戰恢復對升級事態主導》報告,闡釋了美軍如何能創造更多選項,對抗來自俄羅斯和中國的“灰色地帶”和混合戰威脅,提出了實現精確打擊和電子攻擊的新作戰概念及相關電磁戰技術。
美國多次運用資訊科技手段脅迫他國。2010年8月,因伊朗建成布什爾核電站,美國製造了襲擊伊朗核計劃的“震網”病毒,導致核電站超過3萬臺電腦“中招”,分解同位素的千臺離心機報廢,伊朗核發展計劃因此被迫擱置。就效果而言,此次電腦病毒攻擊不亞於一場軍事戰爭。對此,雅虎新聞網2019年9月披露了“震網”病毒進入伊朗核設施的途徑及來龍去脈,體現了國家APT組織網路攻擊跨域協同的鮮明特徵,如行動上的“人+工具”的跨專業協同、供應鏈上的多領域跨行業協同、政治上的“實體空間與網路空間”跨域協同、國際上的跨國跨部門協同,表明現代資訊戰的巨大安全威脅和隱患。
三、美國將持續加強“灰色地帶”博弈對抗
美國政府和學界認為,當今世界“灰色地帶”博弈對抗已不單是一種經濟領域的具有象徵性或報復性的舉動,而是一種具備多種功能的綜合性對外戰略工具,其重要目的,是促成“戰略交易”。
縱觀230多年建國史,美國實施“灰色地帶”博弈對抗的趨勢體現為:一是行動頻率和對抗強度顯著上升,無時無刻不在實施各種“灰色地帶”行動,對抗強度總體呈更加劇烈和長期的態勢,但也會稍有降低或者多樣化;二是行動物件國更加聚焦,但目標和手段更為多元,目前主要針對中國和俄羅斯,這在美國《2017年國家安全戰略》《2018年國防戰略》《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等政策中作了明確指定,但行動目標從國家擴大到特定政府機構、企業與個人,手段從以貿易為主轉為金融、貿易並用,且科技與貿易封鎖成為對抗的主要領域;三是行動主體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參與行動的主體越來越多,由聯邦政府向州和地方政府、法院與公民個體拓展,一些商業、種族或宗教等特殊利益集團參與博弈對抗行動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四是聯合博弈對抗行動成為趨勢,複雜的國際關係和局勢促使美國開始調整其單邊行動策略,將更多地運用多邊聯合行動。
美國綜合使用國際制裁與軍事威懾、政權顛覆和外交施壓等多元化手段策略,向物件國組織施加多重壓力,削弱其抵抗能力。無論任何國家,在任何領域,凡是威脅到自身安全和利益,美國都會採用各種策略或手段,對其封鎖、打壓、脅迫甚至顛覆。
作者 | 盧勝軍 袁政英 魏俊峰 徐林生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