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修繕一新的中國航空博物館重新開放,在氣勢恢巨集的館標區昂首佇立著一架雪白的殲擊機,這是殲12首次公開亮相。立即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因為它在中國工業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第一型擺脫蘇式裝備思想,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輕型噴氣戰鬥機。
航空博物館前的殲-12
20世紀60年代,第三次中東戰爭、越南戰爭和幾次區域性戰爭中,以美製F-4和蘇制米格21為代表的的超音速二代機成為了戰場上的主力。但是人們從戰鬥實踐中確發現戰鬥機不能單純追求速度,還要有良好的機動能力。當時人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狀況,美國兩倍音速的F-105和F-4常常在亞音速的米格17面前束手無策。1967年4月24日中國空軍飛行員宋義鳴駕駛亞音速的殲-5飛機擊落了1架侵入中國的美國F-4超音波音速戰鬥機。同時,中國空軍預計空軍機場是敵軍打擊的首要目標。因此製造一型短距起降,維護簡單,造價低廉,隨時能打,隨地能戰的小型殲擊機的思想就孕育而生。在每個縣都放上幾架,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
1969年4月,中國空軍提出了研製"小殲"(即後來的殲-12)的計劃,要求飛行速度不低於1.5馬赫,機動性好,加速能力、爬升和盤旋效能突出,重量不超過四頓,可以用卡車機動轉場部署。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起降,在每個縣都放上幾架,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1968年7月由南昌飛機制造廠的陸孝鵬為主設計師開始殲12專案,殲-12於1970年12月26日首次試飛成功,首批製成3架樣機,共生產5架。其翼展7.192米,機長10.664米,空機重量3100公斤,實用升限17410米,最大航程1167公里,最大平飛速度1.5倍音速,裝備1門30毫米機炮,備彈80發;1門23毫米機炮,備彈120發;2枚紅外製導空對空導彈。試飛中,殲-12只需在跑道上滑跑500米就可以起飛,它可以以1140米的半徑轉彎,爬升率可以達到180米/秒。葉劍英元帥稱讚殲-12飛機為"空中李向陽"。
殲12 三檢視
但是,殲12沒有機載雷達,火力弱,航程短,其已經不符合未來空戰的需要,當時F-15、Phantom-1這類的重型飛機已經是研發的主流。最終,在1978年2月,因調整裝備體制,空軍決定停止殲12戰機的後續研製計劃。儘管其半路夭折,但是卻為中國實施全面獨立自主地開放戰鬥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因此它是中國航空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從殲12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敢於從自己的國情出發,設計符合自己的飛機,並且實現了。它的設計思路也已經從高空高速轉向了短距起降和高機動,這些設計追求是符合世界潮流的,這已經是三代機的設計思想,但是由於當時中國國情的限制,發動機的侷限,特殊的指導思想,最終限制了它的發展。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中國能製造出這種效能的飛機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向當年的飛機設計、製造者們表示致敬。
-
1 #
-
2 #
什麼里程碑,就是錯誤思想下的錯誤產物
-
3 #
是陸孝彭不是陸孝鵬
-
4 #
放大機身,改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加邊條翼。行不?
外行指導內行就是當時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