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二戰歷史中,大多數國家的士兵都對半自動步槍情有獨鍾,畢竟這種武器輕巧又方便。然而蘇軍士兵可能是一個例外,他們寧願使用自己的莫辛·納甘栓動式步槍,也不喜歡自家的SVT40半自動步槍。那麼半自動步槍到底是好是壞,為何蘇軍不喜歡呢?

一、栓動式VS滑膛槍

栓動式步槍最早出現在1841年,配備於普魯士軍隊。當時這種步槍被稱為德萊賽針發槍,是當時普魯士王國的主力軍用步槍,被命名為“1841型輕型雷管步槍”(德語:leichtes Perkussionsgewehr Model 1841)以隱藏其革命性的特徵。

它的開發者約翰·尼古拉斯·馮·德萊賽,是一個鎖匠的兒子,但是對研發槍械非常感興趣。於是他在發了點小財後,就開了一家自己的工廠生產滑膛槍用的火帽,也是這個工廠發明了這種劃時代的步槍。

德萊賽針發槍其“針槍”的命名源於其像針一般的擊針,開槍時會貫穿紙筒式彈殼,並撞擊子彈底部的雷管。該槍也是世界上首種採用栓動式槍機的槍械(亦是最早出現的現代後膛步槍),裝彈和退彈時均需把槍機拉柄旋轉並拉開,這種設計對後來的步槍影響深遠,也就是旋轉式後拉槍機。

其射速大約為每分鐘10–12發。而當時各國主要配備的武器,那就都是滑膛槍,面對這種新式武器的出現,可以說遭到了幾乎所有主流軍事家的反對。

比如一位普魯士將軍就對這種步槍痛恨異常,表示他死後,必須用滑膛槍在他的墳墓前齊射幾次,否則他死不瞑目。一位瑞士將軍在參觀了普魯士的後裝槍部隊後,也表示:“用嘴吃東西才是高貴的呢!我們瑞士的射手可不會下賤到,使用尾部裝填的步槍!”可以說,當時所有人都不認為這種武器是好的,畢竟滑膛槍用了幾百年,哪裡就不好了呢?

當然,現實是殘酷無情的。雖然早期的栓動式步槍,存在一個火藥漏氣的問題,但是射擊速度彌補了它的不足。滑膛槍如果要進行上彈,必須人直立站起,將子彈從槍口灌進去,還得拿個長杆捅一下。

此時士兵完全暴露在外,如果有人開槍,那這個士兵估計也就被打死了。顯然,這種武器在戰場上就很不划算,容易讓士兵被敵人打死。

而栓動式步槍因為是後部裝填,只需要拉動槍機就可以將子彈壓進去。士兵在戰鬥時可以十分輕鬆的將子彈裝入,並且可以讓士兵幾乎在任何環境下裝填,甚至是可以讓士兵趴著把子彈裝填進去。很明顯這在實戰中,就顯得非常有意義。

所以那些說曾經批評栓動式步槍的人,現在紛紛“真香”了,各種各樣的栓動式步槍就被開發了出來。至於那位瑞士將軍,他只能尷尬的迴應:“槍是前裝還是後裝都是一個樣,但吃東西是萬萬少不了嘴巴的。”

二、栓動式步槍VS半自動步槍

隨著栓動式步槍的發展,滑膛槍徹底被掃進了垃圾堆,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人們也發現了栓動式步槍是存在缺點的。雖然經過發展,栓動式步槍已經從一開始只能裝一發子彈,發展到了擁有彈倉。

但是這不解決栓動式步槍的實際問題,那就是上子彈繁瑣。這對士兵的體力消耗極大,而且時間還是過長了。

這就涉及到栓動式步槍的一個上彈動作問題,栓動式步槍如果要進行射擊,必須將槍機旋轉,向後拉動槍機,退出彈殼,並將新的子彈推上膛的動作。這個動作異常繁瑣,即便是訓練有素的射手,理論上也只能打出一分鐘三十發的射速。

而實際作戰時,士兵只能打出二十發左右的射速,且士兵的體力和精力會消耗巨大,無法長期保持這個射速。所以人們就開始考慮,如何能夠不用拉栓就能把子彈打出去。這樣既可以保證射速,也可以節省士兵的體力,而最終結果就是半自動步槍的誕生。

事實上,半自動步槍的誕生,和馬克沁重機槍有很大的淵源。1883年英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挺重機槍,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馬克沁重機槍。這種重機槍重27KG,長107.9CM,槍管長度62.3MM,口徑為11.43MM,使用彈鏈供彈。

其火力持續和以為的加特林機槍等槍械不同,它不是利用多個槍管,而是利用火藥氣體的後坐力的導氣式閉鎖,其不需要額外力量就可以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閉鎖和再次擊發等動作。

而半自動步槍的靈感,也就是來自馬克沁。因為馬克沁重機槍的擊發原理,驗證可以在不依靠旋轉後拉式槍機的情況下,以導氣式閉鎖讓步槍完成擊發動作。所以在一戰前,就已經出現了半自動步槍。公認的第一把在軍隊正式服役的半自動步槍是蒙德拉貢半自動步槍,於1908年服役於墨西哥軍隊。

不過就和一戰中大多數半自動步槍或是自動步槍一樣,這些劃時代的武器並沒有能夠在接下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間戰時期得到足夠的發展,相反大多數都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不過導氣式閉鎖,仍舊被延續了下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半自動步槍被重新挖掘了出來,並投入使用。其中蘇聯是最早生產了SVT-38半自動步槍的,並且投入使用的。然而和其他國家士兵普遍喜歡半自動步槍不同,蘇聯士兵對半自動步槍卻怨聲載道,這是為什麼呢?

三、SVT-40,蘇軍最恨之槍

蘇軍早在1926年就開始了對半自動步槍的研發,不過當年沒有任何一支步槍通過測試。不是故障頻發,就是炸膛走後門。不過這次實驗也不是完全沒有效果,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費多爾·託卡列夫則專注於半自動步槍的研發。

這位老兄最初的半自動步槍採用了後坐式原理,結果不僅不成功,還導致事故。痛定思痛之後,託卡列夫不得不改為採用導氣式原理,其所生產的第一款半自動步槍,就是SVT-38半自動步槍。

不過當時的SVT-38半自動步槍,運氣顯然是不太好,因為SVT-38半自動步槍全面量產已經是1939年,而此時蘇聯正面臨著和芬蘭的戰爭。在戰火中經過檢驗的SVT-38半自動步槍,在經過託卡列夫的修改後,被命名為SVT-40半自動步槍,並投入了大規模生產之中。但此時已經瀕臨蘇德戰爭爆發的前夕,所以SVT-40半自動步槍又一次被匆匆的投入了戰爭。

在戰爭初期,被蘇聯的巴甫洛夫大將斷送西方面軍,為德軍提供了數十萬支SVT-38/40半自動步槍。這些步槍對於德軍而言,簡直是上帝的恩賜,挽救了被蘇軍半自動步槍打的找不到北的德軍,其更早繳獲過SVT-38半自動步槍的芬蘭盟友,則更是願意使用這些SVT-40半自動步槍了。

然而蘇軍,卻對這種武器嗤之以鼻,哭著喊著要換回自己的莫辛納甘步槍。因為他們覺得SVT-40半自動步槍,不僅不好用,而且結構複雜,不適合實戰。

然而實際情況是,蘇軍根本不知道如何有效的維護SVT-40半自動步槍,這些半自動武器本就複雜,和莫辛納甘一比,都很複雜。而蘇軍因為戰爭的損失,補充的士兵文化水平不夠,訓練也不夠,所以士兵大多不知道如何有效的維護武器,因此他們對SVT-40半自動步槍也就恨之入骨。

事實上,他們內心最想要的,恐怕就是不需要維護的武器。因為這些人本身學歷就很低,差不多就是認識幾個字,能數一百以內的數的水準。

當然當時蘇軍的兵工廠,普遍生產的子彈也有品質問題,工藝不合格,火藥殘留過多,都是造成了SVT-40半自動步槍可靠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至於故障頻發,結構複雜,倒不如說,這就是蘇聯士兵找的藉口罷了。

而蘇聯當時真正精銳的步兵,如近衛軍、空降兵等,就對這把槍愛不釋手了。畢竟紅海軍官兵學歷高,知道如何保養武器。至於那些陸軍,嗯,顯然是讀書不夠多的鍋。

結語

和栓動式步槍比,半自動步槍效率夠高,火力更猛,是士兵在戰爭時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但是蘇聯一度不喜歡,甚至汙衊SVT-40半自動步槍,那就只能歸結於,蘇聯陸軍水準不足,無力使用好這種武器。但不管怎麼說,能夠得到敵人的認可,已經足夠蘇聯設計師心滿意足的了。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軍武器》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鎖定2019美國陸軍協會年會,貝爾下一代武裝偵察直升機將全新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