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退役裝備#
最近他倆最紅
中國產戰爭片中,捷克式恐怕是上鏡最多的輕機槍。但凡情況緊急或者需要一展豪情的時候,英雄人物往往端起機槍,大吼一聲躍出戰壕,以站姿潑出傾盆彈雨,敵人擋者披靡。一般觀眾可能看得熱血沸騰,但軍迷們往往不耐,因為這槍真不是這麼使的。
捷克式輕機槍,編號ZGB vz.26,意為捷克斯洛伐克布林諾國營兵工廠26型,簡稱ZB-26。該槍於1926年投產,第二年中國即開始進口該槍。由於效能優越,特別是可靠性好,能在惡劣環境下運用,同時其口徑與中國製式步槍相同,容易保障彈藥,很快就成為當時中國軍隊輕機槍的當家花旦。特別是1934年,國民政府將捷克式定為制式輕機槍後,捷克式更是在中國軍隊中全面鋪開。雖然與其同時和之後,中國軍隊中尚有哈奇開斯、麥德森、勃朗寧、蘇制DP、加造勃然以及各種日製輕機槍存在,但只要是涉及建國前的戰爭場面,只要自動火力出場,最容易想到的仍是捷克式,這幾乎已經成為了民族記憶的一部分。
據估計,中國前後購買和仿製的捷克式當在10萬挺以上。據說當時在中國一挺原廠生產的捷克式開價是1100個大洋,即使這樣的價格依然搶手。而布林諾廠完全指著賣捷克式的外匯收入給捷克國防軍升級換代,無論是捷克軍隊淘汰品還是未達到品質標準的殘次品一律發向中國。自27年到39年亡國,布林諾廠共運交中國30249挺ZB-26,估算外銷總值超過1000萬德國馬克,同期中德易貨貸款也只為1億馬克。而國內自買入當年即開始仿製捷克式,至捷克亡國,外購之路斷絕,更是隻有仿製一途方能維持消耗。據目前有據可查的統計,傳統說法的八年抗戰中,中國各兵工廠共生產捷克式輕機槍39744挺,如果考慮到統計遺漏以及各地作坊、修械所的手工式生產,這個數字應該還會更大。其後在大陸,捷克式的生產一直持續到51年,而臺灣持續改進生產時間還要更長一些。
在軍閥混戰時期,各方軍閥對新式武器尚有足夠敏感,但戰術素養卻遠遠落後於時代。雖然捷克式早早就進入了中國,但遲遲找不到正確的定位。雖然現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端槍橫掃,但在實戰中捷克式並不適合這種近距離混戰式打法。首先捷克式全槍重10.5公斤,是伯格曼衝鋒槍的2.5倍,就不是一種靈活的東西,其次捷克式的彈匣容量只有20發,扣住扳機不放經不起幾下突突,另外該槍後坐力比較大,無依託情況下扣住扳機不放是沒什麼準頭的。當時近距離掃射的利器是花機關和盒子炮,雖然不準但勝在輕便,於是出現了手槍連、營甚至是團,專門進行這種短距混戰。軍閥部隊對捷克式的用法大致相當於輕量化的重機槍,在專門的火力支援部隊中提供持續火力。由於捷克式可以更換槍管,只要副射手供彈不怠,竟然真的可以勉強勝任這一任務。即使是有德國顧問指導的中央軍也好不到哪裡去,32年制的步兵排下轄3個步槍班和2個各1支輕機槍的機槍班,仍然走的固定支援的老路。及至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爆發,日軍輕機槍在戰場上給中國軍隊造成了慘重的傷亡。日軍輕機槍組直接編入步兵班,在戰線上不斷機動,與步槍組互相配合,以精確的短點射對中國軍隊進行殺傷。無論是手槍隊還是散兵線,在這種機動火力面前均是無解。至此,憑藉戰場上用鮮血買得的教訓,中國軍隊開始重新編制步兵操典。至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部隊已將輕機槍編入班一級,並訓練出一批熟練的輕機槍射手。但地方雜系部隊和中共武裝力量,或因思想落後,或因物質條件不足,仍只能把少數輕機槍在連營級集中使用,而這種窘境還會在抗戰中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副射手伺候著,中央軍有兩個副射手
捷克式機槍最常見的使用方法就是兩腳架依託下點射。由於瞄準基線長,子彈初速快,捷克式的精度相當高。但另一方面,捷克式後坐力強,槍身後座明顯,需要肩託內的大型緩衝簧來平衡,滑撬式的腳架底座抓地力又不強,在連射的時候跳動很厲害。因此有經驗的射手都採用2——3發的點射,一旦被追瞄,目標很難躲過。在包括日軍老兵的戰爭回憶錄中,捷克式射手用20發子彈放翻10個對手並非虛話。有經驗的射手還會在子彈尚餘兩三發的時候就讓副射手換彈匣,以預防日軍根據射擊節奏趁換彈空擋一擁而上。捷克式根據射擊頻率,在發射200——250發後即需要更換槍管。此時只需抓住槍管後部的提把,扳起固定栓,往前一推就可以把帶著瞄具和導氣箍的槍管元件卸下。反向操作即可把新槍管換上,其間不需任何工具輔助,也不會燙手,整個過程4——5秒即可完成。因此一個訓練有素而又有充足彈藥供應的捷克式機槍組,確實可以在步兵戰中長時間壓制進攻的日軍。但是捷克式僅有單發和連發兩種選擇,要打出精確的短點射全憑老兵長期訓練得到的手感。當老兵在戰鬥中不幸損失的話,新兵接手就只能突突突了,而這種突突突鬼子是不怕的。正所謂“機槍都打不出點來”,聽見這種槍聲,也就是鬼子“白兵突擊”的最好時機到了。
話說“八一三”淞滬會戰時,時任第三戰區總指揮的國軍上將陳誠,曾就機槍點射一事發此妙語:敵人的機槍手都是用的三發點放“啪啪啪”考驗我軍,就是在問“怕不怕”?我則應回以兩發點放,以示“不怕”,“不怕”,敵人聽後即不敢進攻;如我連續不斷“啪啪啪啪”亂放,則是迴應“怕怕怕怕”,敵人便知我們是新兵,無作戰經驗,待得我方子彈放光後,敵即猛烈進攻。這段話,一說是在戰區軍官會議上說的,一說是在羅店前線訓誡作戰部隊說的。到底是在哪兒,我沒有進一步考究,但每想起這件軼事,總讓人感覺不是滋味。方面大員、國家上將非教導單兵戰術之人,而作戰前線也非教導機槍射術之地——當然軍官會議也不該是教導之地。由此可見抗戰艱難,真不是現在影視裡吼句“小鬼子,老子和你拼了”就能挽救民族危亡的。
預先宣告這是解放戰爭中的我軍
那麼說了半天,像影視裡面那樣把捷克式端起來打到底行不行呢?當然行。輕機槍本就是一戰後期隨著散兵突擊群戰術發展起來的槍種,而捷克式在設計上就考慮了機槍手在一定條件下伴隨衝鋒的問題。捷克式槍管後部的提把是可轉動的,平時提把與槍管水平以便提槍運動,需要衝鋒時將提把扳到垂直位置就成了前握把,此時即可抵腰射擊。但此時仍是以長短點射方式射擊,因為如前所述,火力全開控不住槍,子彈也不夠潑灑的。在老照片中也曾見過將腳架收起,抓住腳架射擊的姿勢,其原因可能一個使用者沿用個人習慣,如勃朗寧等型號需要握持前護木;另一個可能則是使用者根本不知道提把還有這個功能,甚至使用者都不知道能用這個提把把槍管拆下來,畢竟當時那種艱苦條件下不是每挺捷克式都一定有副射手和備品袋的。當然現在影視片裡清一色都是端著腳架還有端著槍身的,大家都能很快樂地突突突。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捷克式用的20發彈匣是比較寬也比較短的直彈匣,而很多中國產影視中捷克式都插著窄得多的弧形彈匣,看上去很不協調,這其實是建國後的一種改裝。建國後我軍武器蘇械化,7.92毫米毛瑟彈不再生產,因此對庫存的捷克式進行了改造,直接使用五六沖的彈匣。由於這種改裝除了要改口徑外,還需要改造機匣元件,成本較高,最終也沒能延續這種老槍的生命。改造了的統統扔給民兵,到八十年代基本也就銷燬了事了。現在影視劇中的捷克式道具,多是取自這批改造槍,導演和道具師既然不介意,觀眾也就只好不介意了,怎麼說也比八路軍用五六沖,中央軍用MP5敬業吧?但是如果道具比較專業,能看到全須全尾的捷克式出鏡,那也確實是非常養眼的。
就是這種彎彈匣
※
這篇文首發於2018年10月12日,也就是去年的今天,是我在自媒體平臺上釋出的第一篇文章。雖然是拼湊之作,但是很多讀者點贊或留言鼓勵。這一年的時間我輾轉了幾個平臺,甘苦自知。在低谷的時候,看到那些熱情的留言就又有了寫下去的動力。
特意在今天重發,其實是給自己留個紀念。
-
1 #
-
2 #
我不走了,我是副射手。。。。。。
-
3 #
第一張劇照兩個人抓著兩腳架還湊合,第二張劇照直接用手摸槍管和導氣管真是太齣戲了,真這麼玩手指先燙傷了。
-
4 #
應該說勃朗寧自動步槍比捷克式輕機槍好。
-
5 #
在北韓有黑鐵,白銀,黃金版zb26你們想用那個
-
6 #
就著樓主發出三德子端捷克式那張照片就要點贊!捷克式端起來打也只能這樣提握把,端著下面導氣管能把射手的手燙層皮下來。
-
7 #
現在的導演和演員即沒經歷戰爭,又不讀書學習的,知道怎麼擊發就不錯了
-
8 #
寫的很詳細很專業,絕對是做了很多功課的,
-
9 #
東史郎日記有提到捷克機槍
-
10 #
捷克式如果能彈鏈供彈就無遺憾了
-
11 #
太多的矇昧,真的需要象作者這樣的能真正還原歷史和現實的求實者!
-
12 #
專業精神,這就叫專業啊。
-
13 #
寫得很專業,喜歡看。作者加油,關注了。
-
14 #
不要有疑問,因為這是電影
-
15 #
當然不是這樣,應該是像史泰龍一樣左手一挺,右手一挺,一個人不殺死敵人一個團,就不叫真實
-
16 #
導演說就是這麼使的,犟嘴不給片酬。
希望您繼續寫,我會繼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