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蔣介石向中央蘇區和各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
●紅七軍團十九師奉命留在閩西北與敵人周旋迂迴、牽制敵人、並進而尋機消失敵人。
●1934年5月,紅七軍團十九師與國民黨軍八十師二三九旅在沙縣湖源鄉狹路相逢,發生了激戰。
正是這次的激戰,紅十九師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消滅敵人1300餘人,繳獲軍用物資無數,取得了重大勝利,這是第五次反“圍剿”中取得的一次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央蘇區軍民反“圍剿”的鬥志和士氣,這次的激戰就是著名的“湖源遭遇戰”。
●狹路相逢●
1934年5月下旬,剛剛經過寧化、歸化戰役後的紅七軍團十九師,在師長周建屏同志的帶領下經三明梅列向沙縣湖源轉移。此時,國民黨軍八十師劉和鼎所轄的二三九旅也剛好從三元莘口進入湖源。紅七軍團十九師與國民黨軍八十師二三九旅雙方在此相遇,於是著名的“湖源遭遇戰”打響了。這場戰役也叫“盛坑嶺戰役”。
沙縣黨史研究室主任 陳鴻:
“二十九日早晨的時候,雙方都知道在湖源這地方,雙方都有兵力,那當時這個情況就是說,處於警戒狀態的知道這種情況,至於雙方有多少兵力,他要去做什麼,整個戰略意圖還不太清楚,所以說戰鬥是到午後十二點半的時候,雙方大概有點知道他的兵力是多少了,然後就開始就是在這個附近的山頭上就展開了湖源遭遇戰。”
●軍民聯合改變戰術取得突破●
國民黨軍八十師二三九旅憑藉武器裝備精良和彈藥充足的優勢率先佔領了湖源鄉的南洋峽等高地。為了能衝破敵人重圍,達到殲滅敵人的目的,紅七軍團十九師第五十六團率先向敵陣地發起進攻,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衝鋒都被敵人密集的火力壓下來,部隊被壓在半山腰中,兵員傷亡嚴重,情況十分危急。師總部決定改變戰術,傍晚時分,在當地農民的帶領下,紅軍一路從北面攻擊敵之腹背,另一路從南面直插盛坑嶺以便切斷敵退三元區之後路。
沙縣黨史研究室主任 陳鴻:
“ 那我們紅軍就是在地形不利的情況下,裝備不利的情況下迅速去搶佔山頭,通過正面進攻和迂迴進攻這兩種方式,在當地老百姓作為嚮導的情況下,英勇作戰。”
湖源鄉村民 陳宜椿:
“我們聽老一輩在公共場所上聊天的時候,就講到了我們南洋峽的紅軍遭遇戰,就是說是我們紅軍遭遇戰當天那天從正面上去的就全部傷亡很大。我們本鄉的老百姓的有四個人,一個叫做陳昌溢,陳有鬥,陳上桔,鄧賜蘇,一班就是從絨毛領帶路,一班從萬代嶺,其他從背後內外夾擊。”
●強勢突圍●
合圍之後,總攻發起,在紅軍的強力攻勢下,敵人潰不成軍,有的繳械投降,有的丟掉武器逃命。在紅軍窮追猛打之下,敵軍向盛坑嶺退去,欲強奪退三元區之路,正好被埋伏在那裡的紅軍五十五團將士圍追堵截。
在戰鬥中,紅軍共消滅敵人1300餘人,其中擊斃500餘人,俘虜800餘人,繳獲機槍20挺、迫擊炮3門、步槍800餘支、子彈10萬餘發、無線電臺一部以及其他軍用物資無數,而我們英勇的紅軍戰士也犧牲了300多人。湖源鄉的村民回憶,戰場上留下了紅軍毯、手雷、刺刀和子彈等不少紅軍遺物。
“沙縣湖源遭遇戰”是紅軍在劣勢的情況下取的勝利的,也是第五次反“圍剿”紅軍在東線取的第一次大勝利。紅七軍紅十九師由此牽制了大批敵軍兵力,為第五次反“圍剿”作出了重大貢獻。
現在,在湖源盛坑嶺主峰南洋峽高地上,紅軍烈士紀念碑巍峨聳立,不朽的故事一代代流傳下來。雖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已經看不見炮火紛飛和槍林彈雨,但是我們會永遠記住革命先烈為國屈身的精神,記住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