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底之前,國軍部隊的主力是中央系,其他各路軍閥既指揮不動,在實力上也不能跟中央軍主力抗衡。當然若不是其四分五裂的實際狀態,國軍的戰鬥力和整體排程水平可能會更高。不過中央軍強地方軍弱的狀態在48年底發生了變化。隨著北方接連遭遇慘敗,中央系的實力逐漸減弱,有些地方軍閥勢力這時候反而成了其仰仗的主力。那麼在48年12月,兵力15萬人以上的國軍地方軍閥勢力有哪些呢?全國一共有5家。
北方有3家。最強的一家是綏軍。(傅作義的部隊)不過綏軍的強勢僅限於49年1月之前,在那之後被我軍整編了。綏軍有17個師在華北和綏遠,總兵力超過20萬人。一支部隊並非累加人數就算強大,還要看其實際作戰能力。傅作義經營綏軍十餘年,在抗戰中受過大量歷練,屬於抗日最積極的軍閥部隊之一,並且和解放軍學習了近戰夜戰打法,是國軍當中打法最接近我軍的一支部隊,實力頗強。綏軍出身于山西的晉軍,卻具備更強的作戰實力,由於要藉助綏軍抵抗華北的解放軍,中央軍也配了20餘個師在傅作義旗下,因此總人數超過了50萬。當然,真正聽其指揮的嫡系綏軍是20多萬人的實際水平。
北方的另一大派系就是晉軍。這個不用多講很多人也熟悉。晉軍也就是閻軍,是北方資歷最深的一支軍閥部隊,就連後來實力出眾的傅作義,早期也是晉軍的將領出身。晉軍其實是慢慢走下坡路的,從20多萬的隊伍一路下滑到10幾萬兵力,這與45年上黨戰役損失主力有很大關係。不過晉軍有一大特點就是善於防守不擅進攻,太原戰役其實晉軍是很頑強的,給解放軍攻城造成很大難度,前後堅持了6個月之久。
西北的青海馬家軍,也是當時北方的一路諸侯,總兵力約為15萬人。馬家軍分為青海和寧夏,寧夏實力較弱,士兵還不及青馬兵力的一半。馬步芳最強悍的部隊是其騎兵,連日軍都比較忌憚。雖然40年代末這一兵種隨著火力的發展已經不吃香,但是三十年代對於我軍是極大的威脅,很多紅軍戰士是被馬家軍殘害的。為了攻破青海馬家軍的防線,49年蘭州大戰西野調集了30多萬部隊,終於擊敗了十幾年來在西北威脅我們的這一宿敵。
南方則有2家大軍閥。南方最強的地方軍,同時也是全國最有實力的軍閥部隊,是廣西的新桂系。其實40年代末的桂軍已經不在鼎盛期,桂軍最強的時候是20年代中後期的北伐戰爭,在全國都罕有敵手。即便如此,49年桂軍正規部隊在主要軍事首領白崇禧的帶領下仍有20萬人之眾,這還不算廣西境內具備一定戰力的桂系民團、預備隊。桂軍的綜合戰力在當時的地方軍閥中排在第一,從湖南、廣西境內抵抗解放軍的激烈程度就能看的出來。李本一(時任軍長)的第七軍20年來都被認為是中國最強的陸軍部隊之一,綽號“鋼軍”。
除了廣西軍,南方人數較多的軍閥部隊還有川軍。不過要把劉文輝和鄧錫侯2人的實力加在一起,總兵力大約15萬人。川軍是抗戰大省兵力充足,然後後期受到中央軍打壓鉗制,部隊人數下降較快,裝備也十分差勁,遠遠不如其他軍閥的水平。不過客觀上的好處是,川軍由於實力不足又受欺壓,在49年末直接進行了大規模起義,從而避免了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