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俗話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目前已有的反潛導彈都是利用運載火箭或小型噴氣式發動機將反潛魚雷快速投送到目標海域的反潛武器,其戰鬥載荷實際上就是一枚聲自導魚雷,故稱火箭助飛魚雷。這種反潛武器採取火箭助飛的方式,將反潛魚雷投送得更遠一些,超出敵方潛艇攻擊的範圍,能夠快速將其消滅。美國的“阿斯洛克”、法國的“瑪拉豐”、義大利與法國聯合研製的“米拉斯”、俄羅斯的85-RU(北約編號SS-N-14)等反潛導彈都採用了這種設計理念。

“伊卡拉”反潛導彈的結構和外觀與我們熟知的美國“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差別較大,後者採用反潛魚雷在前、助推火箭在後的串聯佈局,前者更像是一架用來投送航空魚雷的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裝置的小型無人機,擁有與飛機一樣完整的氣動佈局,包括彈體、彈翼、平尾、立尾和腹鰭。“伊卡拉”的主體部分安裝有英國布裡斯托爾公司的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用於起飛助推和巡航動力。該導彈在彈體中部安裝的小展弦比彈翼面積不算小,能夠為巡航中的導彈提供足夠的升力。作為戰鬥載荷的Mk44或Mk46聲自導魚雷就懸掛在“小飛機”的下面。魚雷前面為導彈整流罩,後面是導彈的尾錐和腹鰭,與導彈主體部分渾然一體。而飛行控制裝置則裝在“小飛機”裡面,結構比較緊湊。

“伊卡拉”導彈的整體佈局和後來出現的俄羅斯85-RU反潛導彈的佈局類似。由於反潛魚雷和火箭發動機並聯安裝,全彈的長度相對較小,總長度為3.429米。其中,Mk44魚雷的長度為2.45米或2.59米,Mk46魚雷的長度為2.59米。相比之下,美國的RUR-5A“阿斯洛克”反潛導彈長度則是4.5米。“伊卡拉”導彈較短的總長度非常有利於在軍艦彈藥庫中排列,並增加了彈藥基數。“伊卡拉”的並聯結構可以使“小飛機”攜帶多種型號的魚雷或其他戰鬥載荷。因攜帶戰鬥載荷不同,其航程、航速、作戰深度和爆炸威力等效能也不同,這大大提高了導彈的作戰使用靈活性。像“阿斯洛克”這樣串聯佈局的反潛導彈,受制於總長度不能過長及彈徑無法增加等因素,推進系統在導彈中所佔空間受到很大限制,挖潛難度較大。而“伊卡拉”在這方面受到的限制較少,增加推進劑的容量即可提高導彈的射程。

技戰術效能:

“伊卡拉”導彈全重513千克,彈長3.429米,翼展1.524米,彈徑0.559米,最大飛行速度為713千米/時,巡航速度為658千米/時,最大助推加速度為10.9G,助推火箭發動機工作1.96秒。導彈的最大射程為24千米,遠高於“阿斯洛克”的10千米射程;最小安全射程為914米,正好與英國皇家海軍和澳洲海軍當時正在使用的Limbo反潛深彈的最大投放距離相銜接。導彈巡航和末段飛行最大高度為335米,飛完全程用時100秒。

與艦載反潛直升機和各種反潛巡邏機相比,包括“伊卡拉”在內的各種反潛導彈可以不受海況和天氣狀況的影響而擁有全天候作戰能力。各種反潛飛行器則受上述因素的影響,不可能在任意條件下執行反潛作戰任務。在海況不利的情況下,艦載反潛直升機甚至根本無法出動。

艦上佈置:

配備有“伊卡拉”反潛導彈的軍艦,有些是在艦首A炮座或B炮座位置設定導彈發射裝置,有些是在艦舯設定發射裝置,幾乎所有長艏樓結構的戰艦均在艦艉設定發射裝置,巴西海軍的一些反潛護衛艦也將發射裝置佈置在艦尾。安裝有“伊卡拉”導彈發射裝置的軍艦的共同特點之一是在發射裝置旁邊,都有等高的上層建築或長艏樓(只有在英國82型驅逐艦艦首佈置的導彈發射架明顯低於軍艦的主甲板)。與發射架等高的上層建築裡面或甲板下面的彈藥庫中,容納有一定數量的反潛導彈。彈藥庫裡面橫向放置的導彈,其彈翼、尾翼是與彈體分離的,在發射之前需要人工安裝。

美國的“阿斯洛克”導彈平時被安置在八聯裝發射裝置之中,備彈8枚,在一些軍艦上作戰時不可再裝填,發射速率為每分鐘3枚。“伊卡拉”導彈儘管在一艘軍艦上的備彈量較大,但因為在作戰時需要人工安置彈翼,且在專用發射架發射完1枚後,需要再裝填後才能再發射,影響了發射速度。“伊卡拉”系統的另一個缺點是需要的人手較多,彈藥庫裡至少需要2人。

發射與制導方式:

“伊卡拉”導彈的發射裝置類似防空導彈的發射架,導彈發射臂安裝在一個固定基座上,可以在一定幅度內水平旋轉,發射架最大仰角55度。導彈發射前,技術人員利用滑軌將安裝好彈翼、尾翼的導彈推向發射架。此時,“伊卡拉”導彈尾部向前、頭部在後滑向向前傾斜的發射架。導彈自動裝填到發射架之後,發射架昂起。假如不需發射,導彈原路退回彈藥庫。

當“伊卡拉”反潛導彈控制室接到可以發射的敵情資訊後,即可控制導彈發射。導彈採用無線電指令+自動駕駛儀+無線電高度表的制導方式,發射後通過彈翼上的升降舵來控制導彈的飛行。以澳洲海軍使用的“伊卡拉”導彈系統為例,該系統有F1、F2和F3三種。F1系統使用模擬計算機,採用單座發射裝置,沒有資料鏈接,僅適用於少數“江河”級護衛艦。F3系統配有數字計算機、數字顯示器、單座發射裝置和資料鏈,適用於其他4艘“江河”級護衛艦。20世紀80年代,在一次升級改裝期間,原配備F1系統的艦隻重新配備了F3/0系統。F2系統使用數字計算機、數字顯示器,擁有兩座發射裝置和資料鏈,該系統安裝在全部3艘“珀斯”級驅逐艦上。這些艦隻(包括升級改進後的配備F3/0系統的“江河”級護衛艦)均使用美國海軍戰術資料系統中的AN/UYK-1(Bunker Ramo 133)數字計算機。

“阿斯洛克”是一種受程式控制的彈道式導彈,發射前需要將艦隻探測到的敵方潛艇的方位、速度等引數輸入程式,是一種瞄準-射擊的工作方式,彈上沒有自動駕駛儀等制導系統,全憑聲自導反潛魚雷入水後自行尋找並攻擊目標,可以說是發射後就不用管(也無法管)了。“阿斯洛克”的最大射程為10千米,從發射到最大射程時的飛行時間為55秒。假如目標潛艇的航速為25節,在此時間內潛艇可以移動700米。而“阿斯洛克”發射後的彈道是由初始程式設定的,無法改變。也就是說,如果目標潛艇發現威脅並及時規避,可以有很大的迴旋餘地去擺脫攻擊。

“伊卡拉”則是一種有翼控制的飛航式導彈,發射後還可以由母艦的艦殼聲吶以及其他艦船或直升機等進行遠距離目標資料傳輸。這些資訊不斷更新艦船火控計算機上的導彈最佳降落位置,緊接著計算機把魚雷濺落點資訊通過艦船上的指揮控制系統傳輸給飛行中的導彈。導彈據此可以不斷修正航向,其落點精度要優於“阿斯洛克”反潛導彈。

“阿斯洛克”從艦艇甲板上的發射架中以45度仰角發射升空後,即沿高拋物線彈道飛行。當達到預定射程所必需的速度時,點火分離裝置發出電訊號,引爆固體助推火箭發動機的分離裝置,使火箭發動機分離。由彈體構架和戰鬥載荷組成的部分繼續沿彈道慣性飛行,到達目標上空附近時,點火分離裝置再次發出電訊號引爆彈體構架分離裝置,使戰鬥載荷與彈體構架分離。如果戰鬥載荷是一枚聲自導魚雷,則魚雷後部的降落傘開啟,使魚雷減速安全入水,之後降落傘解脫,同時,魚雷用海水電池啟動電動機或燃氣發動機,並下潛到預定深度,利用聲自導系統搜尋、跟蹤、攻擊敵方潛艇。當戰鬥載荷是一枚核深水炸彈時,核深水炸彈入水後降到一定深度引爆裝藥。

“伊卡拉”導彈升到一定高度後則像飛機一樣飛行,抵達目標區域後,半封閉懸掛在導彈體內的聲自導魚雷通過資料鏈傳來的指令彈射出來。在這之前,首先是位於彈尾的尾錐和腹鰭脫落,然後是魚雷落下,在魚雷脫離“小飛機”之後,魚雷尾部的降落傘迅速拉出。導彈主體部分(即“小飛機”)繼續前進,而魚雷則藉助降落傘下落,抵達最佳方位後進人海中開始搜尋目標。假如投放的是核深水炸彈,其飛行軌跡基本上與反潛魚雷如出一轍。

由此可見,“伊卡拉”導彈在預定落水精度方面比“阿斯洛克”具有更大的優勢,而且主彈體在遠離魚雷的地方入水,可以減少對魚雷聲自導裝置的干擾。另外,因“阿斯洛克”導彈的彈道比較固定,敵方潛艇通過探測裝置和指揮控制系統也可以預估魚雷的落水點,進而採取規避行動。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二戰時期的日本,武器裝備到底有多強,還是歐洲的實力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