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那麼,下面正文開始。

DB發動機——新型號戰鬥機的最大掣肘

1934年,德國啟動新一代戰鬥機競標計劃,當時參與競標的四家承包商就被明確告知:新型戰鬥機將會採用當時戴姆勒·賓士公司尚在研製中的DB-600型發動機。但是在早期的原型機制造過程中,由於DB-600的研製進度相對緩慢,所以配裝了一些其他型號的“臨時發動機”,比如說V5、V6原型機用的就是容克Jumo-210B型發動機;V7用的就是容克Jumo-210G型發動機;V8用的就是容克Jumo-210Ga型發動機,這一原型機最後成了Me-109C系列的基準。直到V-10、-11、-12型原型機時,才開始配裝DB-600系列高效能發動機,這些原型機後來就發展成了Me-109D系列量產型號的基準。

▲容克Jumo-210型發動機

在納粹德國空軍的計劃中,Me-109C系列之後的所有機型都將裝備DB-600和DB-601型發動機。不過在納粹德國空軍計劃出臺之前,梅塞施密特就已經完成了Me-109D型戰鬥機的機身設計(D型暱稱Dora,可譯為‘朵拉’),後來為了能夠在該機上裝入新的DB-600發動機,梅塞施密特對機身進行了較大的改動,也因此確立了之後Me-109系列戰鬥機的基本外形特點:

①取消之前的寬大的發動機冷卻器進氣道,用一個氣動佈局更合理的低矮光滑的進氣道取而代之;

②在每側機翼下方增加了一套乙二醇散熱器;

④強化了起落架收放裝置和發動機安裝位置的機體結構等。

▲Me-109D-1型戰鬥機機頭特寫鏡頭

不過事情的發展並沒有計劃那麼順利,說好的DB-600發動機並沒有真正安裝到Me-109D戰鬥機上,所以可以說D型相比之前的幾個型號最大的區別只是進行了機身結構的改動,“心臟”(發動機)並沒有實際變化。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是由多個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一,納粹德國空軍當時認為轟炸機的戰略意義要遠大於戰鬥機,所以剛開始小批量預生產的DB-600型發動機全都優先供應給了He-111型轟炸機;其二,DB-600型發動機的測試和應用都是在雙發飛機上進行的,在Me-109這種單發設計的戰鬥機上的表現設計師和工程師們沒誰敢打包票;其三,戴姆勒·賓士公司當時拍著胸脯保證更先進的即將投產的DB-601型發動機一定優先提供給Me-109戰鬥機,所以建議帝國航空部不要急著給Me-109換髮動機(實際上,當時DB-601型發動機雖然效能更強勁,但是其自動增壓器問題一直沒解決,只要這個問題不解決,該發動機就是根本無法按期交付使用的)。

▲時值寒冬,一架Me-109D-1型戰鬥機於野外著陸

所以,Me-109D最終的發動機仍然是容克Jumo-210D型和Jumo-210G型發動機。不過當時的歐洲大陸已經是“形勢不等人”了,所以德意志帝國航空部和梅塞施密特一商量,決定“兩條腿走路”,一邊繼續改進發動機的D系列發動機,一邊同時開始E系列Me-109戰鬥機的開發工作:當時的原型試驗機V-11、-12、-13都在進行與D型有關的測試,而V-14、-15就在進行與E 型直接相關的技術驗證。

儘管當時的DB-600發動機數量很吃緊,但是梅塞施密特公司還是“千方百計”得到了幾臺DB-600型發動機,並將其裝備到了幾架Me-109上,這幾架效能出眾的戰鬥機很快就成了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最佳道具:戈培爾下令給它們噴塗上虛假的編號並進行公開展示,以此來“假裝”德國空軍已經全面裝備了更先進的新一代戰鬥機。

Me-109D-1型戰鬥機採用的仍然是容克Jumo-210Da型發動機。該型戰鬥機除了加強了翼樑結構之外,還把尾輪從支撐式改成了懸臂式,射擊瞄準裝置則採用了更先進的Revi-C-12D型瞄準具,其武器裝備則由2挺機槍和1門機炮組成[2]。D-2型則根據使用部隊的反饋意見拆除了機炮,換上機槍。但是到了D-3型的時候,由於是小批量生產,梅塞施密特又認為機炮的副作用問題都解決了,所以又把機翼上的機槍重新換回了機炮。

▲Me-109D-2型戰鬥機

1938年春季,第一批D-1型Me-109正式出廠。同年8月份,德國空軍前線戰鬥機機隊中,Me-109和Bf-109的總數量加起來還不滿300架,可謂相當少。不夠在此之後,隨著梅塞施密特公司生產線日趨穩定,該機的生產速度明顯加快。到了同年10月份,Me-109加Bf-109的總裝備數量已經快速增長到了583架,也就是說,2個月內,梅塞施密特工廠出廠的Me-109D型戰鬥機達到了將近300架,這速度著實驚人。

E型戰鬥機的登場——“豬隊友”戴勒姆·賓士

而此時,有一個好訊息傳來了,梅塞施密特“日思夜想”的DB發動機終於來了,這款最新的發動機輸出功率高達1050馬力,將會大大提升Me-109的飛行效能和作戰本領。梅塞施密特當即從機庫中拖出早已完成機身製造的2架原型試驗機(V-14和-15),給他們裝上了首批到貨的DB-601A-1型發動機,並在1938年內完成了首次試飛。隨後,梅塞施密特馬不停蹄,又生產了7架E系列的試驗原型機,其編號從V-16一直排到了V-22,這些試驗原型機主要是測試加裝燃料噴注裝置和各種武器裝備的搭載方案。與此同時,量產型的E-1型Me-109戰鬥機機身已經進入到了梅塞施密特公司的生產流水線上,不過戴姆勒·賓士公司扮演起了“豬隊友”的角色,首批發動機交貨之後,又開始反覆拖延,無法再次按期交付發動機,梅塞施密特不得已之下只好又把完工的E-1機身塞回了機庫,眼巴巴地等著發動機的交貨。

▲DB-601型發動機

從機身設計來說,E型戰鬥機的最大改動在發動機罩子下面,梅塞施密特把機頭的冷卻器挪到了機翼下方,並改用了較小的進氣口,還在兩邊翼根下方各安裝了一個乙二醇散熱器,這些改動都是為了改善新型號的氣動效率。而從E型開始,Me-109戰鬥機的基本外形輪廓基本就保持不變了。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此前在西班牙的空戰中,Bf-109缺少裝甲防護的問題已經暴露出來了,不過在E型上,飛行員和油箱仍然還是沒有任何防護。

▲Me-109E-3型戰鬥機

該型號的武器裝備最開始還是4挺機槍,不過在V-14原型試驗機上,梅塞施密特進行的搭載機炮試驗大獲成功,而納粹德國空軍也更喜歡重火力的戰鬥機,所以E-1型號發展到後期就把機槍換成了20毫米機炮。由於機炮尺寸和彈鼓都更大,所以該型號Me-109戰鬥機機翼下方就有一塊橢圓形的凸起。除此之外,該機的座艙中還增加了一個武器選擇開關,可以讓飛行員選擇準備採用的火力裝備。

發動機到位,E型戰鬥機全面列裝

1938年年底,戴姆勒·賓士的DB-601型發動機終於能夠開始正常交貨,一直“如箭在弦”的梅塞施密特公司飛機制造廠生產線終於能夠放手量產,於是一架又一架的Me-109戰鬥機開始從生產線上以驚人的速度完成裝配,交付軍方。納粹德國派遣到西班牙參戰的禿鷹軍團也從1939年3月份開始接收新出場的E型戰鬥機,不過這時候西班牙內戰已接近尾聲,Me-109E已經沒有太多的“秀場”了。在這最後階段的空戰中,Me-109E-1型戰鬥機無論在哪個方面都佔據了當時參戰戰鬥機的“食物鏈頂端”,優勢顯著。到3月底,西班牙內戰結束,德國第88戰鬥機聯隊原計劃接收的40架E-1型戰鬥機實際上才到了一半。這些新型戰鬥機與此前參戰的B、C型Bf-109戰鬥機一道被移交給佛朗哥的駐守空軍,而德國國內的戰鬥機聯隊則開始全面列裝Me-109E型戰鬥機。

▲兩架Me-109E-4型戰鬥機在沙漠上空飛過

Me-109E是Me-109系列中的第一個大批量生產的主要子型號[3]。從E-1到-7總計有7個亞型號,全部亞型號的總產量規模在4000架上下。此時,梅塞施密特飛機制造公司的生產線也得到了優化改進,其生產效率大幅提升,1938年,該公司的月均產量才30架,到1939年前8個月,該公司的月均產量達到了137架,增長了4倍有餘!毫不誇張地說,當時梅塞施密特公司的飛機生產速度甚至超過了的納粹德國空軍部隊接收戰鬥機的速度,沒有不夠的戰鬥機,只有不夠的飛行員,從此,整個德國空軍的前線戰鬥機聯隊幾乎全部列裝了清一色的Me-109戰鬥機,面貌煥然一新。

▲一架Me-109E-7型戰鬥機

這種驚人的生產速度一方面是因為梅塞施密特廠有著足夠多的嫻熟技工和完善生產線;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要歸功於設計師梅塞施密特先生的先見之明:他在設計之初就認為經濟性是新一代戰鬥機生產技術的前提,因此戰鬥機的製造工藝必須儘可能簡單,且要能便於大批量流水線生產。從這個角度出發,Me-109機身就是由前後兩大段材料拼接而成,每個大段又各自由7個小段組成,每個小段都是由加工便利的鋁製板組成。梅塞施密特設計時候,就提出給這些鋁製板便序號,偶數的鋁製板邊緣凸出,奇數的鋁製板就簡單彎曲成型然後鉚接在偶數鋁製板中間,內部的縱向樑則穿過偶數板之間的縫隙直接鉚接到機身蒙皮下;而後段機身的組合實際上就是通過上下兩根縱梁把左右側機身結合到了一起。

▲1940年,一架Me-109E-3型戰鬥機在執行轟炸機護航任務中,被噴火戰鬥機擊中了散熱器,最終墜毀了

這種“極限簡約”而又合理的設計思路使得該機的生產製造相對非常簡單,從而確保該機能夠大批量迅速生產。相比最早的原型試驗機,E型Me-109的單架生產時間下降了70%,只需要大約300個工時。值得注意的是,工時的縮短同樣也意味著成本的降低,一架Me-109E的成本僅6300馬克,如果你對當時納粹德國的經濟情況沒概念的話,你可以對比下當時德國著名的“黑豹”坦克,其單價高達14.4萬馬克。這就意味著一輛黑豹的錢能買差不多23架Me-109,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因此,Me-109毫無意外成為了納粹德國軍工產品中非常罕見的“價廉物美”的作品——它效能出色同時又簡單易造——在德國空軍的崛起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當然,這也是該機最終總產量超過3萬架的重要原因。

▲1941年,一架Me-109E型戰鬥機在德國耶弗爾附近飛行

Me-109的大量列裝使得德國空軍煥然一新,為納粹德國的野心奠定了制空基礎,在這樣的情況下,1939年9月1日,德國武裝部隊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儘管很殘酷,但是Me-109戰鬥機也終於迎來了“大顯身手”的機會,當然,這又是另一段歷史故事了,一段更精彩的故事,歡迎持續關注... ...

*註釋:

[1] 從本質上來說,Bf與Me之間的區別其實就是其生產製造公司的名稱變更的區別,Bf代表巴伐利亞,Me代表梅塞施密特。在早期,Bf-109是由巴伐利亞飛機制造廠生產製造的(梅塞施密特是主要負責人),但是之後為了表彰梅塞施密特在Bf-109研製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德意志帝國航空部直接將巴伐利亞飛機制造廠改名為“梅塞施密特飛機制造公司”,因此Bf-109由此也變成了Me-109。

[2] 雖然Me-109D-1型戰鬥機的標準型號是帶有1門機炮的,但是當時納粹德國空軍有些部隊發現機炮常常發生卡殼,卻沒有妥善的解決辦法。此外,當時這些機炮的後坐力對於飛行效能多少有些影響,於是很多機隊都乾脆自行拆除了機炮,因此現有的Me-109D-1型戰鬥機照片很少看到機炮。

[3] E型,被稱為Emil(埃米爾),算是德國空軍新一代戰鬥機中首個大規模列裝的量產子型號,相知之下,之前的Bf-109B、C、D三個型號都只能算是小批量生產。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俄圖-160M2重啟後開始生產,背後折射出北極熊的戰略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