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作為一種威力強大但操作複雜的技術兵器,在誕生之初就要好幾個人來伺候一輛坦克,如世界上第一種坦克——英國的Mark.Ⅰ坦克,裝備2門57毫米炮和4挺機槍,就需要8名乘員,德國隨後研發的A7V坦克更離譜,竟然有18名乘員,另外據傳還有23人成員版本,可見早期坦克的操縱和作戰有多不容易。
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將坦克的基本形狀確定下來,也就是車身在下,頂部安裝炮塔,主炮可隨炮塔360°旋轉以應對不同方向的威脅,但FT-17畢竟是一種輕型坦克,只有車長和駕駛員兩名成員,車長除了指揮駕駛員還要一邊觀察戰場一邊給操縱主炮,還要裝填炮彈,車長的繁重工作量使得各國認為有必要優化改進坦克車組的配置。
真正將車組成員配置確定下來的還是二戰,各國基本上都確定坦克車組成員應由車長、炮長、裝填手、駕駛員組成,部分坦克多加了1名機槍手,還有部分重型坦克因為炮彈過重而增加1~2名裝填手。
二戰後隨著坦克技術的成熟,坦克車組基本上確定為四人車組。以中國坦克為例,從59式、69式、79式到88式,都是四人車組,每個坦克連的作戰人數大概四十餘人。近幾年來隨著新的96A、99、99A帶自動裝彈機的第三代坦克開始裝備部隊,取消了裝填手後,坦克連的作戰人數下降到三十餘人,即使算上指揮裝甲搶修車的副連長、技術員等,也不到四十人。
不過從建制上來講,改為合成營,坦克連擴充到14車制以後,作戰人數又上升了,不過也不到五十人,也就一個步兵排的人數。
2016年中國宣佈開始研發第四代主戰坦克,為適應未來戰場的需求,第四代坦克將開拓新的作戰功能,儘量降低造價,通過高綜合系統匹配和技術優化,實現輕量化、數字化和隱身化。而對於坦克乘員的數量,99A的總設計師毛明提出2名乘員的概念和總體方案,即一體化資訊作戰系統、多武器協同打擊的火控系統、整體式高功率推進系統、綜合防護系統和公共裝置管理系統。
按照預研方案,中國第四代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將下降到40噸以下,雙人車組和無人炮塔的設計實現完全駕駛自動化,只在特殊情況下才由車長或炮長實施干預,如果這個設想能夠實現,那麼中國陸軍坦克連的作戰人數將下降到20人左右,還不如一個步兵排多。
不過這個設想卻遭到裝甲部隊官兵的一致反對,原因也很好理解:坦克兵屬於重體力型,人少了根本玩不轉幾十噸的鐵疙瘩,艱苦的工作環境讓坦克兵的待遇比步兵高了不止一個等級——吃好了才能好好幹活。
坦克保養更是累死人,三大重活——擦炮管、換履帶、抬電瓶就不說了,裝填彈藥這一個活兒就夠累人的了。96式坦克來一次戰備拉練,需要三個人搬運42發炮彈,每枚炮彈全重33公斤,彈丸中23公斤,裝藥3.5公斤,加上包裝木箱,一發125毫米炮彈的重量約為36~38公斤,42發炮彈總重約1.6噸。
三個人把1.6噸炮彈從倉庫拉到車庫,一發一發地拆箱、除油、安裝引信,再一發一發地裝到自動裝彈機裡,還要裝填1000發高射機槍彈和2000發同軸機槍彈,30發煙霧彈和訊號彈,還要準備隨身武器和備件,再去抬100斤一塊的蓄電池。
把這些都弄完以後去靶場演習,回來還要接著清洗履帶和車體,擦拭炮管,換電瓶,把沒用完的炮彈搬出去,再進行檢修......這麼多重體力活,三個人幹就已經能累死人了,現在再減少一個,還累不死人的話,那就只能指望坦克能自我修復,不用清洗也不用檢修了。
-
1 #
-
2 #
如果從設計上就可以把裝卸彈藥電池機械化,是否可行?
-
3 #
象戰機保養維護一樣,採用地勤
-
4 #
應該搞成機器人協助完成
-
5 #
去到外面打仗出了故障。你還帶著機械化裝備去?你還帶著地勤去?那時候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說你們想事情要經過腦子。
-
6 #
兩人不行,有情況需要下車檢查,車上就剩一人,就失去火力了
-
7 #
一旦車輛陷車故障履帶損壞等等都是要累死人的節奏啊
-
8 #
兩個人? 想到了61式戰車
-
9 #
設計師不能脫離實際,應該在一線連隊呆幾天
-
10 #
說實話,機械化裝填穩定性適用性不高,又不是隨時有制空權,到時候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就不用打仗了
-
11 #
外骨骼普及了就好了
-
12 #
多艱難,再塞兩人輪換著不就行了了
-
13 #
後勤保障大規模機械化自動化,這是可以的,後勤沒跟上還得靠人力,那就算了
-
14 #
以後一人就行了,車長只負責開炮
-
15 #
炮長確實可以讓車長兼
-
16 #
以戰術靈活性要求,省掉駕駛員肯定不可接受啊,省掉炮長還可以
-
17 #
個人認為3人乘組應該還是合理的,車長指揮全車並關注數字網路資訊及周邊環境遙控武器站,炮長搜尋敵情關注周邊環境遙控武器站,駕駛員關注周邊環境駕駛車輛兼職數字網路資訊收集。
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戰術保障也要跟上技術的進步,雙人制是趨勢,以後還會發展無人地面戰鬥車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