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在美國國防部的報告中,“航空母艦的未來”成為了一個越來越引人關注的熱門議題,並且相關的公開討論在美國各界也越發頻繁。儘管航空母艦在現代化全球戰爭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美國人普遍開始認識到:美國國防部並沒有無限制的經費預算來支撐美國所謂的“全球策略”,有限的資金必須用在“刀刃”上,所以,關於航空母艦的未來的命運決策已經“如箭在弦”。

目前美國軍事界爭論的焦點是:①到底要不要繼續投資航空母艦及其戰鬥群對應的空中力量,這是自二戰以來,美國全球力量投射的重要支柱;②或者是應該逐漸減少對這些“老一代”系統的投資,從而增加對新的戰略武器的經費預算,比如說“遠端高超音速導彈”。

格里芬的頭腦實驗

在上個月美國的國防部新聞釋出會上,國防部副部長麥克·格里芬直言不諱地提出了這一爭議。他在現場建議聽眾們做一次“頭腦實驗”,實驗內容就是潛在對手到底會“更擔憂美國發展哪個選項”——是擁有2000枚遠端高超音速打擊導彈還是打造一艘新航母——這兩個選項要花的錢是差不多的,但是美國現在的預算只能實現其中之一,到底先做哪一個選項?“這就是我們自己需要思考的問題。”格里芬最後如是說。

格里芬的“頭腦實驗”其實是有很多假設條件的,尤其是其所謂的“潛在對手”,本質上也只是一種假設條件,這些假設條件在美國軍事界專家的眼中,很多時候是不成立的,尤其是在格里芬的假設中,將會出現很多風險極大且相當冒進的舉動——如跨越大洋的對陸地打擊——這些假設對很多美國軍事家來說都算是“可怕的”,因此大多數人並不認可格里芬的假設條件,要麼就是認為對這個“頭腦實驗”太過認真的考慮本身就是一種“大冒險”。

航空母艦很有必要,但是它們都是“已知”的。在格里芬眼中,美國的航母艦隊、其他海軍戰艦和太空力量都是其“克敵制勝”的關鍵力量,美國是不可能放棄或者說不支援這些東西的,這樣做的話就等於是在向對手“示弱”。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美國的對手們對其現役的航母艦隊已經算是非常了解了,並且已經制定了相應的對策。所以,儘管美國不能放棄航母,但是他們必須要“面向未來”。

美國現狀有些麻煩

其實美國現在的狀況和其在冷戰時期的狀況差不太多,管理“逐步升級”的戰略行動對於避免那種可能引發核毀滅的正面衝突至關重要。

舉個例子來說,當年蘇聯-阿富汗戰爭期間,美國給阿富汗士兵提供武器裝備,並幫助其訓練士兵,但是考慮到“核戰爭升級”的潛在風險,美國一直很謹慎地和阿富汗保持恰當的距離,沒有派遣任何美國軍隊與蘇聯軍隊作戰。

美國的有部分軍事分析家認為這種戰略思路對於當今的美國也是有效的,一旦現代化大國衝突出現,美國的目標只能是控制衝突“區域性化”,緩和衝突、控制衝突,而不是像格里芬的戰略那樣,利用某種先進的武器打一場“末日時代”一般的導彈戰爭。除此之外,他們還認為格里芬的假設是錯誤的,在格里芬眼中,高超音速武器將會是某種“對稱性”威懾手段,而實際上,在核時代,大規模的、大陸級別的衝突不會有贏家,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高超音速導彈的威懾價值相當小。

不過也有一些研究員認為格里芬的觀點是正確的。一場現代化的“高階戰爭”實際上已經展開了,在這場戰爭中,美國當前正在陷入嚴重的困境。如果想要遏制這場高階戰爭的進一步發展,或者在某種程度上保持衝突的小規模化,並終止這場戰爭,那麼美國就是必要在高精尖裝備方面保持領先地位。而實事求是地說,高超音速武器當然是尖端裝備中的佼佼者。不過這些研究員也承認,這些武器的部署所能達到的影響力未必能像格里芬所想的那般美好。

美國海軍不樂意了

美國海軍當然不會同意格里芬的說法,一位美國海軍航空兵系統的頂級飛行員在一篇專欄文章中表示:美國的航空母艦在提供戰術選擇和生存能力方面吊打其他任何武器系統或者其組合。

美國海軍少將羅伊·凱利也表示現階段美國不可能發展出任何其他武器系統能夠像現役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及其上的航空作戰機群一樣致命、敏捷且富於戰術彈性。

美國大西洋海軍航空兵總司令則認為航空母艦的部署在反應速度、持續作戰、多方面支援、致命性毀傷和指揮控制等方面所提供的能力都是美國在現代化戰爭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他表示:“一個航空母艦打擊群能夠憑藉其存在直接左右戰局的發展,使其朝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發展,這就是發展航空母艦的巨大意義。”

​當然,美國這一爭論很難很快得出結論,而最終的結果也很可能不會是“非此即彼”。這場爭論事實上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美國軍方也一次又一次地發現美國現在全球戰略的目的太多元化了,所以他們很難只朝著某個目標發展。這也許是美國走下坡路的問題所在。

當然,從山頂上滑下來的人,即便滑得挺快,仍然還是要比剛走到山腳的人更強一些,那麼以後會怎樣?咱們拭目以待。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世界十大手槍排行榜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