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頗具雄心但自身工業實力又乏善可陳的地區國家而言,各類軍火,尤其是戰鬥機這種頂尖高科技武器唯一可靠的來源就只有向航空強國訂購,而印度就是在這方面名氣最大的國際大買家之一。
就在10月8日印度空軍節當天,印度國防部長拉格納特·辛格來到法國達索公司的梅里尼亞克工廠,出席印度空軍首架“陣風”戰鬥機交付儀式,這標誌印度空軍歷時近20年、涉及36架“陣風”戰機、合同總價值88億美元的多用途戰鬥機引進計劃終於進入實質性的交付階段。
交付儀式上進行體驗飛行的印度防長辛格(中)
截至目前為止,其列裝的主力戰機共有200多架蘇-30MKI、100多架米格-21、50多架Phantom-2000、50多架米格-29,以及100多架“美洲虎”攻擊機,合計450餘架噴氣式戰機,涉及三個國家5種型號,堪稱“萬國造”。
其實早在1983年,雄心萬丈的印度政府就提出了LCA中國產戰鬥機計劃,也就是現在的“光輝”戰鬥機。但由於印度自身工業基礎薄弱,LCA直到2001年才把首架驗證機弄上天,而此時距離1999年印巴卡吉爾衝突已經過去兩年之久。急需先進戰鬥機的印度空軍實在等不了,於是在同年提出了一個叫做MRCA的多用途戰鬥機採購計劃。
到現在都還在折騰的“光輝”戰鬥機
根據該計劃,印度空軍打算花費4200億盧比引進126架多用途戰鬥機,優先用於替換最古老的米格-21和“美洲虎”戰鬥機。但畢竟是印度人買戰鬥機,這個看上去毫無難度的計劃愣是拖到了2009年都沒敲定,而此時的印度人只是把這個計劃改名為MMRCA中型多用途戰鬥機計劃,然後接著競標。
之後又經過無數次的扯皮和反覆折騰,直到2012年,也就是距離MRCA計劃立項11年之後,印度人才最終正式敲定贏家為“陣風”戰鬥機。根據計劃,這126架“陣風”的前18架由法國之間製造,後108架則由大名鼎鼎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按照許可證在印度國內生產。
然後這個專案在印度國內就炸鍋了,原因無它,就是因為每架“陣風”的單價高達1億歐元之巨,甚至都已經超過目前處於量產階段的F-35。雖然這1億歐元的單價還包括了生產線引進、配套彈藥、後勤保障等專案,但如此扯淡的價格還是立刻就在印度引發了一場各政黨間相互攻訐的政治風暴。
再到2014年莫迪上臺,被迫下臺變成在野黨的國大黨更是不依不饒,將該採購案變成攻擊莫迪的一大利器,明言其中存在貪腐黑幕。實在受不了的莫迪政府本打算直接取消該採購案,但畢竟合同已籤,全部取消根本沒法給法國人交代。
於是莫迪在2016年大手一揮,將126架的採購量砍成只買36架,明顯就是“意思意思”,並且放棄引進,全部在法國生產了事,至此這項折騰近20年的戰機採購計劃最終以爛尾的結局收場。
參觀“陣風”生產線的印度防長辛格
“陣風”是款好飛機麼?確實是,根據前兩年的空戰模擬對抗結果顯示,“陣風”在面對歐洲最主流的“颱風”戰鬥機時絲毫不落下風,在電子戰和資訊整合能力方面甚至還佔據優勢。即使是放到合同剛簽訂的2014年左右,面對當時的巴基斯坦和中國空軍列裝的各型量產戰機,“陣風”的效能一樣具備巨大威脅。
但問題是眼下已經是2019年10月,中國五代機都服役了!各型先進戰機總數已經接近200架,而“陣風”卻才剛剛交付首架,最終總數也僅有36架,也不知道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在交付儀式上心中在作何感想。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印度人其實也急得很。
早在2018年4月,印度人就宣佈要耗資150億美元再招標114架輕型戰鬥機,以彌補“陣風”的空缺。
而被今年初的克什米爾空戰打臉之後,印度空軍的各項戰鬥機機隊現代化計劃也全面加速:今年10月1日才上任的印度空軍新任總參謀長巴達烏里亞上將就對外界表示,除了加速這114架新戰機的引進速度,以及確保中國產“光輝”戰鬥機的交付外,印度空軍將把重點放在推進印度中國產第四代戰機AMAC的研發工作上,力爭到2020年代印度空軍面對巴基斯坦和中國空軍時依然佔據優勢。
但至於現實會不會如巴達烏里亞上將所願,顯然就不是上將自己能決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