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為什麼艦載機降落需要阻攔索?

眾所周知,航母真正的戰鬥力體現並不是說航母本身,而是上面的艦載機!簡單說,航母就是乘載艦載機的一個巨型海上運輸工具,擁有航母之後,艦載機便可以抵達世界任何角落進行作戰,艦載機在航母上面無非就是起飛和降落,但難度也正在於此!如果要對比起飛與降落,那艦載機在航母上面的降落難度更高!因為正常的飛機降落跑道長度可以達到幾千米,航母由於自身的限制,跑道長度一般不足300米,並且艦載機的降落速度最高可以達到近300公里百里/時。同時因航母一般是在海上作業,所以會受到風力與氣流的影響,使得航母出現搖動或者上下浮動,這個時候艦載機著陸時的視野與下降的軌跡就會發生誤差。

因此航母阻攔索便應運而生,作為艦載機是否能夠平安降落、航母是否能夠擁有戰鬥力的關鍵技術之一,阻攔索也被大家稱為是艦載機的“生命線”!那麼阻攔索如此重要,為什麼現在還是僅4個國家掌握此技術呢?畢竟現在擁有航母的國家遠不止4個,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阻攔索這項技術難度大。雖然阻攔索在1918年就已經在美國出現,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阻攔索設計出自於英國人,不過仍不夠完善,第一代液壓阻攔索是由美國引進英國阻攔索技術後進行改進後的產物!如果從第一代液壓阻攔索問世到2011年開始算的話,整個世界僅三個國家擁有阻攔索技術,俄羅斯、美國、英國。像法國這種發達國家還需要花費150萬美元來購買美國的阻攔索技術!2012年中國遼寧艦第一次艦載機阻攔著陸成功,預示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阻攔索技術的國家!不過現在這四個國家中,英國並沒有能力製造,俄羅斯則是繼承了蘇聯成熟的技術,但是也已經處於落後的地位,因此現在真正完全掌握阻攔索技術又能夠製造的國家只有中美兩國,俄羅斯姑且給他算上半個可以製造,而英國可以算作擁有半個技術!

阻攔索看上去就一根鋼絲繩,難度為什麼這麼大?

事實並非如此,首先阻攔索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的一根鋼絲繩而已,其實在其正下方的甲板下面有著一個非常複雜的機器在支援上面那根鋼絲繩的工作。以美國MK7型阻攔索裝置為例,阻攔索下面的裝置中有滑輪緩衝、主液壓缸、阻攔器系統、尾端緩衝、復位系統、冷卻系統等多種裝置在同步運轉,而阻攔器系統又是由主液壓缸、膨脹氣瓶等裝置組成。

為什麼要這麼複雜?因為艦載機著陸時產生的能量太大了,如果只是單純的一根固定的鋼絲繩,很快就會被拉斷了!所以阻攔索的作用需要達到讓艦載機在高速著陸的時候,讓艦載機在短時間之內將其產生的動能減至0,這樣才可以讓艦載機完美的停落在航母之上。能量守恆大家都知道,如果要讓艦載機降落時產生的動能瞬間減為0,那就需要相關的裝置來吸收這個動能。

所以,由於艦載機在著陸時,它的尾鉤在勾住阻攔索時仍在繼續高速運動,這個時候阻攔索就可以通過滑輪組來帶動柱塞對液壓缸進行一個壓縮,在這個壓縮的過程中液壓油會壓入蓄能器當中,這樣液壓系統就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吸收艦載機產生的巨大動能,也就完成了能量轉換。不過完成能量轉換之時,阻攔系統在吸收強大動能之後,溫度會急劇上升,所以還需要有冷卻系統進行冷卻。這樣在艦載機停止運動,阻攔索通過復位系統重新歸為後,才能等待再一次的著艦作業。

其次我們所看到的那根鋼絲繩也不是普通的鋼絲繩,而是由6股鋼絲所“擰出”來的;同時每一股鋼絲繩又是由12根主鋼絲、12根中等尺度鋼絲與6根呈現三角形樣子的細鋼絲擰出來;每一股鋼絲繩中間還要有交接鋼絲,每一根鋼絲繩的繩芯內部還要有油浸大麻纖維。現在我們看起來似乎挺簡單,就是很多鋼絲以及相關材料擰起來就可以了,但在設計之初究竟多少根,什麼位置,怎麼擰,這些都是難題,需要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才能夠確定。而且對於阻攔索還有韌性的要求,不能太硬,否則一拉就會斷。可以說一個阻攔索就已經涉及到了材料學、力學、加工工藝等多方面知識,這也就是迄今為止為什麼仍然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阻攔索技術的原因!

不過,即便是擁有了阻攔索技術,也並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艦載機就一定能夠安全著艦!

航母上面的阻攔索一般設為4道,每一道的間隔大約在14-18米之間,除阻攔索外還有阻攔網,是針對勾住第四道之後的又一層阻攔裝置!但是對於艦載機來講,並不是隨便勾住一道就完事的,一般的要求是需要尾鉤最好能夠勾住第二道,因為勾住第二道之後,就意味著艦載機獲得了更長的滑行距離;如果勾住第四道,就會發生因滑行距離過短而導致艦載機墜海的風險;如果勾住第三道的話,相對於第四道要好一些,但一般不會選擇,只有在第二道勾不住的情況下,才會選擇第三道;

至於第一道,危險性也很大,如果要勾第一道的話,意味著艦載機的下滑軌跡距離甲板就太近了,並且這個區域會因航行速度與甲板風的作用形成一擾流區,從而干擾到艦載機的降落,因此勾第一道阻攔索的困難要相對大,但是一旦勾住,給予艦載機的滑行距離更長,也會更安全。所以綜合對比來看,最好的選擇還是第二道阻攔索,因為勾住第二道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如果第二道斷裂,那還有第三、第四道可以選擇,如果直接掛第三、第四道,就意味著留存的機會更低!

此外,除艦載機著艦時阻攔的難度大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到飛行員以及艦載機自身的情況。對於飛行員而言,其素質要求本身就很高,但即便是經過百般磨練,在每一次的飛行訓練中仍是對飛行員的身體、飛行技術、心理素質等各方面的極端考驗。而艦載機降落又是一次最終的考驗,飛行員需要在一個移動的座標上面停落,就需要不斷調整飛行姿態,爬坡、轉彎、找準降落點、控制飛行軌跡,最終準確進入著艦的航線,降落的那一刻,又要做收腿、繃緊肌肉等動作,不然就會因強大的過載而造成暈厥甚至短暫失明等危險的後果!

對於艦載機而言,它的油量不能太多,但是也不能太少;太少是怕發生事故之後,燃油多而導致毀及整個甲板,太少則是怕第一個降落失敗後需要起飛重新降落,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足夠的油量保證在下一次降落之間的飛行。並且對於艦載機的飛行速度也有要求,既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過快容易導致阻攔索的斷裂,過慢會導致其控制力太小,可能連阻攔索都勾不住,緊接著又會因速度過小而達不到再次起飛的條件而墜海!

所以因阻攔失敗而導致的事故非常多。2016年,俄羅斯一架米格29在航母上進行著艦的時候,成功勾住第二根阻攔索,但意外卻發生了,第二道阻攔索突然斷裂,然後又勾住了後面第四道才成功挺穩,但是這一事故導致第二、三根阻攔索纏繞在一起,後面一架戰機在等在修復的時候,卻因燃油耗盡而墜海。

同樣是2016年,美國艾森豪威爾號航母卻因阻攔索事故導致甲板上面的工作人員終身殘疾。事發由於一架預警機降落的時候,阻攔索突然崩斷,此時附近有身穿綠色馬甲的工作人員在指揮,阻攔索的斷裂導致其直接掃向了那些工作人員的雙腿。所以說艦載機降落的危險不僅僅在於艦載機與飛行員本身,對於航母甲板上面的工作人員同樣具有危險性!

不過日後電磁阻攔技術的應用將會大大減少危險性。據相關報道,中國於2017年在馬偉明院士的帶領之下就已經成功研製出了電磁阻攔索。馬偉明院士表示我們研製成功電磁阻攔索的時間僅用了美國人五分之一的時間,並在未來10年就將完全取代傳統的化學能技術。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個偉大突破,因為在這一領域即便是美國也屬於是新手,而中國卻已經領先美國一代。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相信中國在未來各個領域都能夠達到世界領先地位,也祝願中國電磁阻攔索技術早日應用!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日本這一技術世界第一,號稱“永不鬆動”,就連美俄也造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