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丘吉爾”步兵坦克是英國最後一種步兵坦克,也是英國在二戰中的主力坦克之一,產量高達5640輛,比起同時期英國其他坦克而言遙遙領先。儘管承襲了“丘吉爾”之名,該坦克卻實實在在算不上先進,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落後。

設計“丘吉爾”步兵坦克的目的是為了取代“瑪蒂爾達”步兵坦克,在二戰剛剛爆發的1939年9月開始研究。最初的A20型號不能滿足軍方的需求,於次年7月考慮A22型號,1941年2月第一輛原型車出廠。

儘管此時英軍已經在法國戰場上領教了閃電戰的厲害,但是在坦克設計思路上依然固執地堅持一戰時形成的落後觀念,認為坦克的作用主要是掩護步兵以及充當現代化的騎兵進行迂迴包抄。這兩種觀點的直接產物就是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因為需要在前線承受火力掩護步兵,需要厚重的裝甲,速度是次要的,而巡洋坦克就像騎兵一樣,要輕裝快速,因此裝甲防護是次要的。

十字軍巡洋坦克

裝甲防護是它最大的優勢。前6個型號的量產型正面裝甲均厚102毫米,比稍晚出現的德國“虎”式重型坦克的100毫米前裝甲還厚一點點,在戰場上綜合彈著角度等因素,基本可以在正常交戰距離免疫德軍中期給四號坦克換裝的PaK39型43倍徑75毫米炮,以及三號坦克安裝的50毫米坦克炮。甚至有記錄顯示德軍的88炮也曾有未能擊穿的情況,這樣的正面防禦能力在二戰前期還是很不錯的,在北非戰場上多少為英軍找到了一些安全感。

後期型的“丘吉爾”步兵坦克面對德軍越來越厲害的火炮,不得不繼續加強正面裝甲,而那門佈置在車體前方會削弱正面防禦能力的榴彈炮也被取消,要麼安裝一挺機槍,要麼做成一個厚重的小艙門,正面最厚的裝甲達到了152毫米。在應對一般的反坦克炮打擊時尚且能夠應付,但應對德軍重型殲擊車和“黑豹”等中後期出現的主力坦克,則防禦能力堪憂,主要還是因為裝甲板垂直佈置不如傾斜佈置防禦力好。

虎式重型坦克

火力是“丘吉爾”步兵坦克的一大短板。前期型號在車體右前方安裝一門短身管76.2毫米榴彈炮,主要發射榴彈支援步兵,主炮塔上安裝一門QF2磅炮。這兩門炮的穿甲能力都不怎麼樣,坦克戰時很吃虧,而在支援步兵方面,因為2磅炮口徑限制,榴彈的威力很低,而車首的榴彈炮又缺乏靈活性,簡直是高不成低不就。

為了提升火力,三型“丘吉爾”用6磅炮(57毫米口徑)換下QF2磅炮,穿甲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反坦克能力有所加強;六、七兩個型號則安裝了一門美中國產的75毫米炮,獲得了和M4“謝爾曼”中型坦克一樣的火力。還有兩個型號安裝一門短管95毫米榴彈炮。至於車首的榴彈炮,後期基本都取消掉了,有的換裝一挺機槍用以自衛。整體而言“丘吉爾”步兵坦克的反坦克能力都很差,英國先進的17磅炮無法安裝在它狹小的炮塔內。

機動性是“丘吉爾”的另一個缺陷,沿用了步兵坦克思維設計的“丘吉爾”依然採用類似於一戰時期落後的過頂式履帶,每側履帶採用多大11個小直徑負重輪。這種設計製造簡單,執行可靠,即便是被擊毀一兩個也能正常行走。最大的問題就是懸掛行程小,越野舒適度很差,坦克就像是和地面剛性接觸,並且不利於快速行駛。

重達40噸左右的“丘吉爾”動力很弱,最大公路速度只有25千米每小時左右,而最大越野時速只有10千米每小時多一點,實際操作中速度更低,輕裝步兵一個猛衝就能趕上坦克。這一點英國人在設計的時候並不在乎,因為它本身就是伴隨步兵作戰的,不用考慮快速機動。這在機械化作戰的二戰看來,是一種嚴重的落後。

“丘吉爾”改裝的舟橋坦克

身處二戰中的英國沒有能力開發新的步兵坦克,意識到新的戰爭模式之後,把研發重點放在巡洋坦克身上,其實已經開始向各方面效能均衡的中型坦克思路靠攏了。對於手中的“丘吉爾”步兵坦克,英國人開始了各種魔改,有噴火坦克、掃雷坦克、舟橋坦克、裝甲回收車、“袋鼠”裝甲運兵車等等,總共有18個型號。

“丘吉爾”改裝的噴火坦克

二戰結束後,“丘吉爾”步兵坦克還在英軍中服役,對這種落後的坦克也只有英國人自己繼續使用了。此時的英國已經研發出了“百夫長”中型坦克,這種把坦克機動、火力和防護三大要素均衡搭配的坦克很快成為新的寵兒,最後的“丘吉爾”步兵坦克於1952年退役,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博物館裡的一件展品。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八路軍為何寧肯穿草鞋,也不穿繳獲的日本軍靴?原因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