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當二戰爆發後,德國裝甲部隊一度被認為是無敵一般的存在,世界各國都在想方設法的打探德國坦克的祕密。德軍入侵波蘭時,最先進的三號、四號中型坦克已經嶄露頭角,作為蘇聯的潛在對手,蘇聯早就密切關注德國的裝甲力量建設,對德國的新式坦克加以防範。

同時期的蘇軍大量裝備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等輕型坦克,這些裝備只在對付德軍的一號、二號坦克時擁有一定的優勢,因此蘇聯必須加緊研製新的坦克以應對危機,這型坦克就是著名的KV-1重型坦克。

KV-1重型坦克由伏羅希洛夫的女婿科廷(Zhozef Kotin)和耶莫雷耶夫(Vladimir Yermolaev)基洛夫工廠研製,研製工作吸取了蘇聯以往的坦克設計經驗,在多炮塔的重型坦克SMK的基礎上改良而來。新坦克的設計工作在1939年2月展開,僅僅2個月後就出了全尺寸模型,同年9月樣車出廠,年底確定和T-34中型坦克一起列為正式裝備並生產。

英國的獨立號多炮塔重型坦克

KV-1重型坦克的先進性

KV-1最讓人詬病的應該就是他的動力和傳動系統。的確,以當時蘇聯的工業實力,要想在短時間裡研製出合適的坦克動力和傳動系統,是不太現實的,這些問題同樣也出現在其他國家身上,像法國的B1、英國的“丘吉爾”重型坦克,都有類似的問題,戰術機動性差,傳動部件經常損壞。

KV-1的先進之處在於他脫胎於多炮塔坦克,卻堅持了單一炮塔的結構,與同時期英、法兩款重型坦克不同,主要的火力打擊都交給位於炮塔內的主炮,而不是車身上安裝火炮,炮塔內部又安裝別的火炮。這樣的結構早在一戰時就已經證明是最優的佈置,然而一直到二十年後KV-1出現,才在重型坦克身上應用。

另一個就是放棄過頂式履帶,採用寬履帶,捨棄過高的翻越壕溝能力。蘇聯也意識到一戰時的塹壕戰在未來戰爭中不會存在,坦克並不需要把越壕能力放在首位進行考慮,而是應該著重考慮履帶等行走部件對坦克越野帶來的幫助。KV-1採用寬履帶,降低了地面壓強,而且是獨立式負重輪加扭杆式懸掛,越野能力和舒適性都要比過頂式履帶強得多。二戰中後期,這一設計成為世界坦克設計的主流。

所以說KV-1最先進的應該是他的設計理念,將三段式艙室和單炮塔結構融合,雖然他有許多的問題,但是同後世的許多著名坦克相比起來,他們的基本結構是一樣的,只不過各方面效能資料不同而已。同時期的幾款重型坦克,包括德國都還在對不切實際的多炮塔結構進行測試,

KV-1的具體資料

拋開設計理念上的前瞻性,KV-1的具體資料也很優秀,將他和預想中的三號、四號兩個對手相比,除了機動性差一些之外,其他各方面完勝。

火力上基礎型採用一門F-34型76.2毫米主炮,相比於三號坦克安裝的37毫米和四號坦克安裝的短管75毫米炮,打擊能力完全不在一個檔次。正是這門主炮,讓KV-1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那段艱難的歲月裡,頻頻上演單車屠殺德軍坦克的驚人之舉。

一輛遺棄的KV-1

裝甲防護上,基本型號的炮塔和車體正面都是75毫米厚(少量早期型正面為75毫米厚,到1941年額外增加裝甲板,次年全部上升到90毫米)。面對這樣的裝甲防護,德軍初期手頭僅僅有88毫米高射炮能夠擊穿,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連一個彈坑都打不出來。而設想中的德國對手均只有40毫米左右的正面裝甲,側甲更是隻有薄薄的一、二十毫米,蘇軍廣泛裝備的反坦克槍就能造成實際傷害。

機動性是KV-1最弱的,想要獲得重甲、強炮,就必須在重量上付出代價,而更高的重量就會導致發動機和傳動系統不堪重負。作為一款重型坦克,KV-1最大公路速度35千米每小時,最大越野時速12千米每小時。考慮到實戰中還有T-34中型坦克和他相互配合,這樣的速度在二戰初期還是夠用了。困擾裝甲兵的是坦克機動、越野時,齒輪等部件不堪重負造成的機械故障,這些故障比德軍的進攻還要致命。事實上蘇軍在早期因為這些問題主動放棄了許多KV-1坦克。

服役歷史

KV-1在德軍肆虐西歐的1939年12月開始生產,到德軍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時,蘇軍已經裝備了636輛,這些KV-1在戰場上表現出極強的戰鬥力,成為蘇軍手中能夠對抗德軍的王牌武器之一。

一輛陷入彈坑的KV-1

結合實戰需求,蘇聯在1940~1942年這兩三年時間裡,陸續對KV-1進行了多項改進工作,包括繼續加強裝甲、安裝85毫米炮、安裝新的炮塔製成KV-2、改裝成噴火坦克、安裝152毫米榴彈炮製成SU-152自行火炮等等。

SU-152自行火炮

不久後穩固了陣線的蘇聯開始在KV-1的基礎上研製新的IS-1重型坦克,已有的KV-1重型坦克不再生產,只生產一些變形車輛。到衛國戰爭結束,KV-1以及各種變形車輛總共生產了13500輛,二戰結束後不再服役。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延長022型導彈艇作戰半徑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