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P-700“花崗岩”型反艦導彈北約代號SS-N-19“艦毀”(SS-N-19"shipwreck",也譯作“海難”),是由前蘇聯特種機械設計局設計研發的一款重型遠端超音速反艦導彈。雖然P-700從研製開始至今已經經歷了近40多個春秋,但其仍然是一款帶有神祕色彩的武器,一些主要的作戰技術性能甚至遠非當今的反艦導彈可比。

最初P-700是作為949型巡航導彈核潛艇的配套武器所研發的,但後來也被1144型重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和1143.5/6/7型載機巡洋艦/航空母艦所裝備。由於前蘇聯/俄羅斯對P-700系統各項資料的高度保密,直到2000年“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事故後,西方才了解到這個“航母殺手”的真實面貌。

在1970年時,蘇聯已經擁有了數款反艦導彈,以供潛水艇和艦艇使用攻擊敵艦。為了應對美國航空母艦的威脅,蘇聯先後開發出多個型號的遠端反艦導彈,包括P-6/35系列、P-500系列。可是P-35雖然射程夠遠,但卻需要提供全程的雷達跟蹤指導,否則只能保證幾十公里內的命中率。P-500系列稍微好一些,不需要再提供全程指導了,但是其飛行過程之中仍然需要由艦載直升機等提供中段制導以修正彈道。

P-700導彈採用常規氣動佈局,彈頭成錐體,中段至尾段為圓柱形。彈體中部設有一對後掠式梯形彈翼,尾部設一對水平翼和一部垂直尾翼,這些彈翼都可以摺疊。彈體下部設有渦扇發動機進氣道,靠近尾部兩側各設1臺固體火箭助推器。

與其它導彈的最大差別是發動機進氣道設在導彈錐形頭部,與蘇聯早期米格飛機的機頭佈局十分相似。彈體中段到尾部有弧形變化,而並非直徑相同。彈翼和尾翼不是後掠式梯形,其中彈翼有兩處摺疊,更能貼近彈體形狀。尾翼因彈體下不設進氣道而設計成“十”字型操縱面。導彈的助推器只有一個,設在尾部之後,呈圓柱形,帶有梯形可摺疊彈翼。

在這種情況之下,P-700導彈誕生了。這款導彈原本是為949型“獵豹”級攻擊型核潛艇專門配備的武器,在基洛夫級巡洋艦設計之時,設計者將P-700導彈,連同949潛艇用的發射管道一同移植到了基洛夫級上。既然是為潛水艇設計的導彈,必然無法安裝體積巨大、結構複雜的迴旋發射臂,這樣初始發射方向就需要由載艦來給定。同時期美國已經開始研製通用垂直髮射系統,與傳統發射方式相比,垂直髮射不需要載艦的預先定位就可以對360度區域內的所有目標進行打擊。

P-700是從SS-N-12導彈加裝渦噴發動機而來,因此西方長期認為它們幾乎一樣直到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事件才看到真容。之後又在它基礎上發展出了 P-800導彈,然後發展出布拉莫斯導彈。蘇聯對它的使用方法是一次多彈發射,據俄國資料稱它們發射後會有一枚爬到高高度成為領彈,把搜尋到的情況分析傳給低高度飛行的其他彈來引導它們,如果領彈被擊落下一枚自動爬升成為領彈,並說它還能挑選中最有價值的目標先行打擊。但是如此神奇的人工智慧描述受到了不少懷疑。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現代戰艦不再使用厚裝甲,是因為現代海戰導彈化了,再厚也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