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大概在6天前,局裡的小夥伴們收到了一條高調的@資訊。

一夜之間,全國多家媒體(不過目前好像只有環球網一家)紛紛@局座召忠,希望我們分析一下在第五屆中國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參展的“超級大白鯊”究竟為何物。

本著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十一放假小編們回老家村裡沒有網的客觀條件,我們今天斗膽向各位分享一下我們對這架新穎的飛行器(模型)的認識和思考。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先引用一下這架“概念”飛行器製造方對自己產品的介紹。

根據直博會現場在該架飛行器旁豎立的展板可知,這款”超級大白鯊”武裝直升機是針對未來數字資訊化戰場設計出的一種複合式翼身融合高速直升機構型,在吸收各自優勢的同時,採用國際流行的翼身融合體(BWB)設計和前行槳葉概念設計的一種新構型高速直升機。

(圖源:環球網)

並且根據製造方還提到:“其設計初期參考美國AH-64阿帕奇、CH-53(海種馬)和俄羅斯卡-52、米-26等國際優秀成熟的直升機設計技術”……

好吧,技術層面的問題我們暫且不討論。在展板上介紹文字的下方,還列出了“超級大白鯊”的效能資料:最大起飛重量6000KG、最大平飛速度650KM/h、實用升限6000M、轉場航程2950KM、爬升率16.5m/s……刨除飛行器本身自重及尺寸不提,單從資料上“超級大白鯊”已經碾壓了武直-10。

中國武直-10中型武裝直升機(圖源:airliners)

局座曾經說過“顏值就是戰鬥力”,判斷一型武器裝備的效能與作戰能力,最直觀的標準就是看它的外形與設計。因為沒有這架飛行器的內部資料,以及中國缺少對類似碟狀飛行載具的動力學研究,所以我們還是選擇從外部入手進行分析:

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就是這架飛行器碩大的墨綠色機身,上面可能是噴塗了不知名的高分子材料,在Sunny的散射下給人呈現出一種看似表面凹凸不平的感覺,但很有可能是通過機身表面細微的凹凸處理最大程度的減小雷達波反射面積。

機身下方的起落架設計的十分新穎,但就其鮮豔的紅色外表與綠色機身搭配就顯示出了其與眾不同的視覺傳達方式,更不用說獨特的方形設計以及附著在起落架上的條狀透明感測帶,這一設計很可能是在降低空飛行或者降落時所使用的地形感知系統。

而機身上方的近似半圓形的座艙則是這架飛行器的靈魂所在,從參展方釋出的設計圖中我們可以得知這在駕駛艙可以並排乘坐兩人,流線型外形設計與操作位置佈置簡直與美國B-2“幽靈”轟炸機如出一轍。

當然,也有很多媒體像普通人一樣好奇:這玩意能飛起來嗎?

迄今為止,問世的大多飛行器都有氣動尾舵翼或是旋翼,而之所以這樣設計是依據飛行器在設計之初所採用的空氣動力控制、推力向量控制、噴氣反作用控制、飛輪控制等控制方法。“超級大白鯊”的“三無”設計,成為了網友質疑的主要原因。

但是從上個世紀開始,已經有美國學者研究使用“品質控制”法研製制導裝置。區別於常見的控制方式,這一方法通過調整飛碟內部配重位置和轉動發動機推力向量的擺動角來來改變推力對質心的力矩,實現飛碟的飛行。

該飛碟的動力學方程(圖源:《一類新型飛行器複合控制研究》)

所以在理論層面上,碟狀飛行器具備起降、飛行以及改變方向的能力,而且不止一種型別。

在“超級大白鯊”還在停留在理論層面時,美國早已經成功實驗了一型碟狀飛行器。上世紀50年代的冷戰時期,“阿芙羅飛車”(Avrocar)飛行器樣機應運而生。車上直徑1.5米的中心圓孔處裝有124個葉片構成的渦輪風扇,由3臺J69渦噴發動機驅動,上層有兩個氣泡式獨立座艙,下方還有3具輪式起落架。

但是“阿芙羅飛車”專案在1961年就被叫停了,因為經過了十多年的研發,它始終只能在離地面幾英尺的高度上安全飛行,並且它的機身設計也限制了高速時的效能,並且還會產生大量的熱和噪音,這在軍事上是不實用的。

不過從“超級大白鯊”所設計的渦輪噴氣發動機和共軸旋翼系統來看,它與以往的碟狀飛行器與眾不同,更趨向“翼身融合雙旋翼”的直升機概念。

(圖源:環球網)

假如這隻“大白鯊”在未來的某一天真的能夠離地5米遨遊,那麼它帶來的軍事革命將不亞於高超音速導彈的出現,甚至將徹底改變6000年來人類陸地交通史。

不過在此之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一家外媒所說:“至少現在,它仍舊在地上。”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參考資料:

鄧以高,鮑永平,雷軍委,顧文錦.一類新型飛行器複合控制研究[J].系統模擬學報,2005(07):1531-1534.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我們火箭軍東風26導彈真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