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你看到這座城市了嗎,他,就是瓦爾特。

前南超級明星:日沃伊諾維奇

1999年5月,在科索沃戰爭中,北約組織的軍隊空襲了南斯拉夫。

20年過去了,當年的“南聯盟”已不復存在,中國更不再是原來的中國。曾經憤怒抗議的學生,應該早已為人父母;當年出生的孩子,現在也已經長大成人。

但是,無論歷史的車輪如何滾滾向前,沉重的記憶都無法讓人忘卻。

今天,筆者就想跟大家聊聊關於南斯拉夫的百年曆史。

所謂“南斯拉夫”,顧名思義就是“南邊的斯拉夫”。作為羅馬帝國時期的“三大蠻族”之一,斯拉夫人主要分為三大支:

西支維內德人(西斯拉夫人)(中歐地區),即今天的捷克人、波蘭人、斯洛伐克人等;東支安特人(東斯拉夫人)(東歐地區):即今天的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等;南支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東南歐-巴爾幹半島):塞爾維亞人、黑山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馬其頓人等。

南斯拉夫所在的巴爾幹半島區域:

是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還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而且自然資源極其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這也決定了其坎坷多舛的命運。

巴爾幹地區地圖

公元前2世紀以後,先後被羅馬、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所統治;

公元4到7世紀,匈人、阿瓦爾人、倫巴第人,保加利亞人、羅馬人對半島的統治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

公元7世紀左右,斯拉夫人南遷至這裡,形成了不同的小民族。

進入14世紀,這裡一直處於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和奴役,長達500餘年。而巴爾幹半島的各族人民,一直進行著反殖民統治的鬥爭當中。

到了19世紀,這裡更成為俄、奧(奧地利帝國)、英、法眼裡的“兵家必爭之地”,戰爭多次發生,因此歷史上便有了“巴爾幹火藥桶”的說法。

而不堪奴役的巴爾幹各族人民,急切尋求擺脫殖民統治,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

1914年,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今天的波黑首都)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帷幕”。

一戰最終以德國、奧匈帝國失敗而告終。

南斯拉夫人儘管擺脫了奧匈帝國的統治,但周圍依舊列強環繞。獨立的巴爾幹國家面積小,國防實力極為有限。為抵禦強大的鄰國,保衛自己的土地,唯有聯合起來才是正道。

於是,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黑的南斯拉夫人同塞爾維亞一起,建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

但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還沒等外敵入侵,他們彼此間的友誼便出現了裂痕。

隨著原塞爾維亞王國國王亞歷山大一世登上皇位,以塞爾維亞人為首的反對黨,漸漸控制了臨時議會和政府,這讓以克羅埃西亞人為首的其他各民族大為不滿。

他們認為,自己已然成了塞爾維亞國王的屬民,於是紛紛奮起反抗,併成立了自己的政黨。

1921年6月28日,維多夫丹憲法通過,成立單一制、君主制國家,廢除了一戰前傳統地域規劃,建立33個省,由中央管轄。

在王國成立後的幾年,克羅埃西亞愈來愈抗拒塞爾維亞中心的政策。

他長期以來一直遭到政府的迫害,多次被捕入獄,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在監獄度過。

1928年6月20日,王國政府發生了一件前所未聞的“內訌”:

激進黨國會議員、大塞爾維亞沙文主義者普尼沙·拉契奇,在國民議會開會的時候公然在國民議會上掏出手槍,朝在場的農民黨議員連續開火,致使兩人當場被打死,拉迪奇也身受重傷,8月8日不治身亡。

這場刺殺事件,為巴爾幹半島的民族矛盾埋下了伏筆。

1929年1月6日,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廢除憲法,下令議會休會,並建立“1月6日獨裁”。10月3日,他把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王國”,將33個省改為9個省。1931年,他頒佈新憲法,讓自己獨攬行政權力。

1934年,國王亞歷山大一世被刺殺,巴爾幹半島的時局變得更為動盪。

二戰爆發後,軸心國於1941年4月6日侵略南斯拉夫,並迅速佔領其全境。當時的國王彼得二世以及其他王室家族,不得不逃亡到外國。

南斯拉夫馬上被鄰國瓜分。

匈牙利與保加利亞佔領部分邊陲地區,克羅埃西亞宣佈獨立,竟建立了親法西斯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他們不僅吞併了波黑的大部分土地,還屠殺塞爾維亞人和猶太人,強迫東正教徒改信天主教,宣佈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吉卜賽人不受法律保護。

這個親法西斯政權執政的4年間,有33萬到39萬名塞爾維亞人,3萬名猶太人被無端地殺害,其中30到35萬人死於號稱“巴爾幹的奧斯維辛”的雅塞諾瓦茨集中營。

與此同時,鐵托帶領著南斯拉夫的共產黨游擊隊艱苦反抗,最終取得了勝利。1945年5月8日,游擊隊進入薩格勒布,宣佈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滅亡。

二戰結束後,在克羅埃西亞人鐵托的領導下重建南斯拉夫聯邦,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社會主義聯邦南斯拉夫。

1945年11月,鐵托任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再一次被這位領袖團結在了一起。

戰後,鐵托經歷的最重大事件,當推南蘇關係的破裂。

他的"南斯拉夫人的南斯拉夫"原則,無疑挫敗了蘇聯從政治、經濟、軍事上全面控制南斯拉夫的企圖。

在最初幾年中,鐵托兼任總理和國防部長,與蘇聯保持距離,並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支援。但他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運動,使得南斯拉夫變成歐洲唯一沒加入華約組織的共產國家。

因為與蘇聯的嚴重分歧,1948年6月28日,共產黨情報局宣佈把"鐵托集團"開除出世界共產主義運動。

當時的南斯拉夫,除了主張工業、外貿和銀行國有化,並沒有完全恪守所謂共產主義的教條,允許私營企業和農業的存在和發展,這讓南斯拉夫在東歐國家裡,成為比較富有的一員。

除了人民生活富足,他們的精神文化方面也相當自由。西方的文學電影都被允許傳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過600萬遊客進入南斯拉夫。

直到1976年,全國有36%的人民擁有自己的汽車,每1.8個家庭擁有一臺電視,每2.1個家庭擁有一臺冰箱,所有7歲到15歲的兒童都可以免費受到8年義務教育。

南斯拉夫一方面打擊各種民族沙文組織,一方面為了壓制佔絕大多數的塞爾維亞族人,對“大塞爾維亞主義”的打擊頗為嚴厲。

從1967年開始至1970年,有4萬塞族幹部因此被整肅。除了從塞族中劃出新民族、縮小其版圖以外,鐵托設立了“南斯拉夫族”,鼓勵人們放棄原有族群認同而去改宗這一新的群體。

傳說中的“巴爾幹火藥桶”,並沒有因為美蘇博弈,成為大國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甚至還贏得了幾十年難得的發展機遇。

不得不說,鐵托的政治手腕讓人佩服。

鐵托之於南斯拉夫,無疑是偉大的。他的去世,則讓南斯拉夫的未來開始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1980年5月4日,鐵托在斯洛維尼亞盧布林雅那逝世,享年88歲。載有鐵托遺體的轉列火車,在環列了南斯拉夫六個地區後回到貝爾格萊德舉行了葬禮。

鐵托葬禮

在他去世的5年後,隨著戈爾巴喬夫的上臺,蘇聯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西方國家認為蘇聯已經足夠安全,而南斯拉夫不再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而1973年的石油危機和西方國家的貿易障礙,嚴重阻礙了南斯拉夫經濟的快速增長。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南斯拉夫參加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並從其獲得貸款。南斯拉夫也因此拖欠了IMF大量債務,作為獲得貸款的條件,IMF要求南斯拉夫實現市場自由化。到了1981年,南斯拉夫已經持有19.9億美元的外債另外和超過100萬的失業人口。

與此同時,南斯拉夫國內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北部較發達地區的財政收入有很大一部份被用來補貼南部欠發達的地區,而南斯拉夫的經濟危機加劇了這個問題,引發了斯洛維尼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的不滿。

在1979年到1985年期間,南斯拉夫人的實際收入水平下降了25%。

1988年,南斯拉夫僑民從海外寄往南斯拉夫的匯款達4.5億美元,1989年這一數字達6.2億美元,佔當時世界總量的19%以上。

在鐵托去世之後,南斯拉夫實施了主席團集體領導制度,國家領導人由各共和國的總統輪流擔任,這導致權力真空的出現。

在聯邦主席團中,塞爾維亞的兩個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並不總和塞爾維亞步調一致。這在塞爾維亞國內引發了反感,一些民族主義知識分子認為塞爾維亞被分裂了。

在這樣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下,民族沙文主義有了可乘之機。

那個曾經繁榮和平的南斯拉夫,開始滑向了內戰的深淵。而幾個加盟共和國中,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率先宣佈獨立。

1990年12月23日,斯洛維尼亞進行全民公決,88%贊成獨立。1991年6月25日,斯洛維尼亞正式宣佈獨立。南斯拉夫隨即派兵向斯洛維尼亞宣戰,但十天內便在斯洛維尼亞的抵抗中撤退,雙方傷亡不大,史稱十日戰爭。獲勝的斯洛維尼亞,終於取得了長久以來所期盼的經濟自主權。

而引爆克羅埃西亞獨立的,是90年的南斯拉夫杯決賽:

對陣雙方是克羅埃西亞人的薩格勒布迪納摩隊和塞爾維亞人的貝爾格萊德紅星隊。比賽中,雙方球迷在衝入場內,發生大規模互毆。彼時以塞族為主的警方拉偏架,用警棍猛打薩格勒布球迷。

迪納摩隊球星博班怒了,他衝過去打了一個警察。警察開始追捕他,他又來了一腳坎通納功夫腿,立即成為克族民族英雄。

同年12月,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制定憲法,規定克羅埃西亞的自決權和主權。

官方語言改為克羅埃西亞語,同時禁止西裡爾字母改為使用拉丁字母;緊接著,他們急速地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創立了克羅埃西亞警察軍,大量的武器從匈牙利流過來。

1991年6月19日實行獨立公投,78%的公民認為克羅埃西亞應該獨立。根據這次公投結果,克羅埃西亞在6月25日和斯洛維尼亞一同宣佈獨立。

相比於斯洛文尼亞獨立的“短平快”,克羅埃西亞人的獨立,則充滿了血與淚。兩族戰爭一直延續到1995年才結束。

主要原因有兩個:

其一是兩國的國境直接相連;其二則是克羅埃西亞的東部和南部地區,居住著相當數量的塞爾維亞人。

在塞爾維亞邊界靠近波黑的周邊地區,以塞爾維亞人佔多數克拉伊納自治區宣佈獨立,成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這一地區佔據著克羅埃西亞三分之一領土。

除此之外,西斯拉弗尼亞地區(克羅埃西亞東部)也成立了東斯拉弗尼亞、巴拉亞、西斯雷姆自治組織。

戰爭開始了,先是塞爾維亞共和國派“志願軍”前往克羅埃西亞為塞族人“助戰”,致使衝突越來越大;隨即南斯拉夫人民軍又去幹預克境內衝突,使戰火愈燃愈烈。

戰鬥主要集中在克境內的塞族聚居區,後來逐漸向克羅埃西亞、波黑與塞爾維亞共和國的邊境地區蔓延。

在克羅埃西亞最東部與塞爾維亞一河之隔的城市武科瓦爾,發生了長達87天的巷戰,稱為武科瓦爾戰役。

11月18日,堅持了3個月的武科瓦爾被人民軍攻佔,克羅埃西亞國民衛隊204旅被消滅,大約1000名克羅埃西亞士兵被打死,1000人被俘,2000人投降。東斯拉沃尼亞完全落入了南軍手中。

武科瓦爾的房屋今天還留有當時的彈孔,這場戰役後來被拍成電影《驚變世界》

在南斯拉夫內戰中,最血腥慘烈的無疑是波斯尼亞戰爭。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場我們無法想象的種族屠殺。

波黑是前南斯拉夫境內種族和宗教最複雜的地區。

據統計波黑內戰爆發前夕,在440萬總人口中,穆斯林族(波斯尼亞人)佔43.7%,塞爾維亞族31.4%,克羅埃西亞族佔17.3%,其中穆斯林族信仰伊斯蘭教,塞爾維亞族信仰東正教,而克羅埃西亞人信仰天主教。

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清真寺、東正教堂、天主教堂和猶太教堂往往只有一街之隔。

伴隨著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的獨立,波黑的命運是旁觀者可以想象的:

波黑穆族(即波斯尼亞人)主張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希望建立邦聯制國家;塞族則堅決反對獨立,要求留在南斯拉夫。

因此,穆族領袖伊澤特貝戈維奇和塞族領袖卡拉季奇在國會上發生激烈衝突。

1991年10月15日,由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人佔多數的波黑議會宣佈波黑為主權國;1991年1月9日,波黑塞族領導人宣佈單獨成立“波黑塞爾維亞人民共和國”;1992年3月初,全民公決贊成波黑共和國獨立,但該共和國中的塞族人進行了抵制。

波黑塞族人在塞爾維亞的支援下,以武力方式尋求加入塞爾維亞,波斯尼亞戰爭爆發。

波黑戰爭中共有二十萬人死亡,超過二百萬人流離失所。全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450多億美元。

其中最慘烈的要屬“薩拉熱窩圍城戰”和“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

1992年4月6日,歐共體正式承認波黑獨立。

就在這一天,堅持留在南聯盟的波黑塞爾維亞族動用坦克和火炮,將主要由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居住的薩拉熱窩包圍,不間斷地對其進行轟炸。

薩拉熱窩圍城戰,時間超過斯大林格勒戰役三倍,比列寧格勒戰役還要長一年之久。

這裡四面環山,塞族士兵們將火炮和狙擊手都佈置在四周的山上,整個城市街道和居民區就暴露在他們面前,這些街道被稱為“狙擊手大街”。

人們都儘量躲在家中,但總需要走出家門去尋找食物和水,於是飛奔在街道上行人就成為狙擊手們的活靶子,只要看到有人走動或發現人影,山上就會飛來子彈。

鄭秀文曾唱過一首《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其背景就是這場圍城戰中因逃避戰火而被射殺的一對異族戀人:阿德米拉和博什科·布林基奇。

阿德米拉及布林基奇自小青梅竹馬,前者是穆斯林,後者為塞族人,兩人相戀9年,直到25歲時波黑爆發內戰,薩拉熱窩遭塞族軍隊圍困,他們被迫相約逃難。1993年5月18日,他們在槍林彈雨中通過弗爾巴尼亞橋時雙雙中槍身亡,死前一刻仍緊擁對方不願放手,因此被形容為“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一抱,便是8天,因為在此期間沒有人能夠安全地把他們的屍首搬走安葬.

即便是今天,在薩拉熱窩很多大街上,包括民宅在內的沿街建築物,至今都彈痕累累。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則是二戰後發生在歐洲的最嚴重的一次屠殺行為。海牙的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將此次屠殺定性為種族滅絕,其後國際法庭也確認為種族滅絕。

1993年4月16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819號決議案,宣佈波斯尼亞東部的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為“安全區域”,並派以聯合國維護軍隊加以保護,所有附近周邊地區的穆斯林族難民幾乎都集中在了斯雷布雷尼察。

在戰爭即將結束之際的1995年6月,塞族部隊不顧聯合憲章,大舉進軍聯合國劃定的安全區斯雷布雷尼察。

1995年7月,塞族部隊包圍該地。儘管當地有2000名荷蘭維和部隊駐守,但在夜間被塞族軍隊偷襲,全部被俘,塞族軍隊由此進入聯合國劃定的安全區。

因為經歷這樣的事情,在這兩地區之間的波斯尼亞克人和塞爾維亞人依舊有著無法抹滅的隔閡和心結。時至今日,波黑境內塞族、穆族分而治之。

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塞爾維亞境內的科索沃自治省成為了聯合國的保護國。

雖然從法理上,它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南斯拉夫以及塞爾維亞的管轄,並最終宣佈獨立,並立即得到歐盟和美國外交上的承認。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議會兩院分別以多數票表決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從而標誌著塞爾維亞和黑山聯邦國家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從此不復存在。

2006年5月21日,黑山就是否維持單一國家,還是分裂為兩個獨立的國家舉行公民投票,獨派以55.4%的微弱優勢決定終止與塞爾維亞的聯邦關係。

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佈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國會亦宣佈獨立並且成為塞黑聯邦的法定繼承國,此舉標誌了南斯拉夫聯盟的完全解體。

“南斯拉夫”,徹底成為歷史。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國毀約拒售F35,土耳其作出最終決定,中俄五代機方案成功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