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依託發射技術是相對於有依託發射而言,典型的有依託發射導彈為東風31A,東風31A使用大型半掛車作為自身的載具,因此除了只能對導彈進行有效條件下的運輸,不具備起豎和發射功能。所以東風31A平時都是隱蔽在地下工事之內,躲避偵查和打擊,需要發射時就開出洞外,機動至周邊佈置好的預設發射陣地。
▲伊朗地下工事內隨時待命的彈道導彈
這些發射陣地的地面都經過了混凝土加固,可以承受導彈發射的衝擊力,最重要的是,每個預設陣地都佈置有發射定位點,這些點的位置都是經過了精密測控和計算的,彈道在定位點完成起豎後,只需要輸入之前已經計算好的各種諸元,就能夠對相應的目標進行打擊。應該說依託式陣地發射資料準確,場地條件好,發射精度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準備時間過久,發射位置固定,容易被敵人在首次核打擊中摧毀,戰時生存性堪憂!
▲東風31依託發射陣地
而無依託發射陣地自然也就是不依靠預設陣地的發射方式,可以做到隨時停車隨時發射,基本上不受地形和環境的限制。因此在戰爭緊張階段就可以遠離原有基地,在國土範圍任意地點進行機動,躲避敵人第一波先發制人的核打擊,為二次核反擊保留力量。相比於有依託發射方式,掌握無依託發射技術對於提高戰略導彈的戰時生存率和快速反擊能力有極大的幫助,美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部署的地對地導彈基本都具備無依託發射能力。中國則是在進入21世紀之後才開始普及無依託發射技術的,最新亮相的東風41便運用了此技術,威懾力有了質的飛躍!
▲飛毛腿B導彈的TEL發射車
要做到隨停隨射,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TEL導彈車技術,所謂TEL車就是集運輸、起豎、發射為一體的車。這種車的技術目前只有中國、白俄羅斯、俄羅斯三國掌握,歐洲和美國也具備研製這種車輛的實力,但是他們並沒有部署中遠端陸基機動彈道導彈,所以也就沒有開發的動力。為了保證通過能力,TEL車必須使用越野底盤和全輪驅動,要求能在低等級公路甚至西伯利亞的叢林中狂奔突進。
▲白楊M導彈車叢林越野
除此之外,這種車輛還要擁有配套安裝能將導彈成功起豎的巨大液壓傳動杆。更重要的是,這種車要求載重大,並且還必須能夠極限抗壓,承受導彈發射時的巨大過載,保證導彈野外正常發射,各國一般採用自適應延長橡膠發射筒技術,發射筒在導彈燃氣作用下會膨脹延長,最終與地面相接,如果地面凹陷,橡膠筒則會相應延伸,從而使後坐力傳導至地面,保證導彈能夠在相對較軟的野外地面也可以成功發射。
▲導彈可伸縮橡膠發射筒
既然有了保證發射的TEL車,那麼如何打的準呢?這就必須確保兩點:第一、能夠實時獲得導彈車所在位置的座標方位資料。第二、快速計算出導彈的發射方向和角度。現代主流的TEL導彈車通常採用平臺式慣性定位技術解決這一難題,主要是將導彈發射車引入一個座標系,通過計算車輪轉動的圈數測算出距離,然後再通過計算機將距離轉換到座標系中,從而得出導彈車現有位置。然後計算機再將導彈現有位置與目標位置進行對比換算,就能算出導彈發射應該裝填的諸元。
但是這種慣性定位會隨著車輪在不同地形的轉動,從而導致得出的距離誤差越來越大,對於以慣性制導為主的彈道導彈而言,這種誤差幾乎可以說是致命的。因此蘇聯從SS-21圓點導彈開始,又引入了類似於飛機的多普勒雷達導航系統,通過雷達波測出的車輛速度和走行方向,換算出距離和偏轉角度,從而得出導彈車在座標系中所處的位置,大大減少了誤差,提高了準確性。
使用多普勒雷達加上慣性導航之後,基本解決了導彈車的測控問題。不過就算是運用這樣先進的方法,由於慣性制導導彈的高測控精度要求,導彈車在停車後還是需要經過五分鐘的各種計算才能完成導彈的發射前準備,時間上依舊太久。所以目前除了洲際彈道導彈之外,許多裝載常規彈頭的地對地彈道導彈都安裝了衛星導航系統,依靠衛星傳輸訊號可以瞬間確定自身位置,並且在發射升空後還可以快速調整自身入射角度,減少了對地面系統的依賴,可以將導彈準備時間減少到1到2分鐘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