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是人類迄今為止研製出的最具殺傷力與持久傷害的武器,在二戰中原子彈曾作為武器先後對廣島與長崎進行了轟炸,原子彈爆炸所爆發出的巨大能量瞬間將一座城市摧毀。
二戰結束後,人類將核能進一步開發,使其替代煤炭成為了一種清潔能源用於發電,造福人類。雖然核能發電有諸多好處,但畢竟是從核武器演變而來,如果處置不當,所引發的災難不亞於原子彈爆炸。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3分,鄰近烏克蘭普里皮亞季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第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並引發大火。受損的核反應堆釋放出大量高能量輻射物質,這些高能量輻射物質源源不斷地蔓延到大氣層中,輻射性塵埃覆蓋了大面積區域。
此次核事故所釋放出的核輻射劑量,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以上,涵蓋的區域也更為寬廣。此外,還有33.6萬人被迫撤離,經濟損失高達兩千億美元(已計算通貨膨脹),是近代歷史中代價最大的非自然災難。
爆炸發生後,第一批參與救援的為消費戰士。凌晨1點25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軍事化第二消防站接到火災警報,當班值勤的28名消防戰士立即出動。由於當時沒有人告訴他們是反應堆爆炸,消費戰士還以為是一場普通火災,因此他們並沒有進行任何防護就進入火災現場。
而此時被炸開的反應堆內部輻射照射強度高達3萬倫琴,屋頂為2萬倫琴,要知道一小時內被500倫琴持續照射就會導致急性死亡。因此,這群消防員在戰鬥了一個小時後,均出現頭暈和嘔吐症狀,隨後被替換下來,不過當班指揮官普拉維克中尉在兩週後不治犧牲。然而,這僅僅只是開始。
由於當時莫斯科得到的訊息是“反應堆發生火災,但並沒有爆炸”,因此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莫斯科派遣的部分特別委員會成員先行到達現場了解後,蘇聯高層才終於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問題遠比他們想象的嚴重。隨後蘇聯成立了應急臨時委員會,由蘇軍總參謀長謝爾蓋·阿赫羅梅耶夫元帥聯絡安排出兵,調動十多個作戰師,調集上千輛大客車,從空中到陸地進行救援。
4月26日,蘇軍出動500餘架次直升機,在爆炸半徑1000公里範圍內收集空氣樣本檢測輻射劑量,為高層提供基礎資料。4月27日早晨,蘇軍化學兵司令弗拉基米爾·卡爾波維奇·皮卡洛夫將軍率核防護部隊,通過軍用運輸機與直升機,將400輛專用車輛運抵事故現場。
從4月27日至5月6日,參與救援的上百架米-6、米-8直升機,在幾乎沒有防護的情況下,先後出動3000餘架次,在輻射極高的四號反應堆上空來回穿梭,投放硼砂、石灰石、鐵砂、黏土和鉛的混合物等進行填埋滅火,累計投下了5000多噸滅火材料,將放射性物質釋放劑量從12000k貝克勒爾減少到100k貝克勒爾。
為阻止四號反應堆繼續洩露,蘇聯派出大量軍人與技術工人,為該反應堆修建了一座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石棺。期間,一架米-8直升機不幸墜落,造成兩名飛行員身亡。
值得一提的是,卡莫夫設計局的試飛員米科拉·米科拉約維奇·梅利尼克,在6月19日執行了一項重要而危險的任務,即駕駛卡莫夫直升機為被毀的四號反應堆堆芯吊放安裝一根至關重要的18米長“定海神針”,在第三次空中吊放嘗試時才最終獲得成功,為此他獲得了蘇聯英雄稱號。同時他在5月20日至9月9日期間,累計駕機飛行了46個架次52小時。
到了12月,石棺只剩下最後合攏這一環,需要掉放安裝一個35噸重的頂蓋。隨後蘇聯空軍找來了一架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重型直升機米-26,但是該直升機的最大載重為20噸,不足以吊起35噸重的頂蓋。不過這難不倒蘇聯人,蘇軍將米-26直升機上能拆卸的東西全部進行了卸裝,最後米-26直升機在該機首席試飛員阿納託利·傑米亞諾維奇·格里申科駕駛下,最終完成了吊裝任務,將35噸重的頂蓋成功封頂。
在此次救援任務中,由於蘇軍使用的裝備及人員幾乎都沒有進行防護,因此很多士兵不同程度受到輻射並因此而喪命。而參與救援的上百架直升機,以及數千臺裝甲車、運輸車、消防車、油罐車等各類車輛,由於受到核輻射,已經不能再繼續使用而報廢。
遭拋棄的數千臺車輛與後繼出現的大量人員傷亡,幾乎相當於當時蘇軍的一個摩托化步兵師。由此可見,在切爾諾貝利事故中,蘇軍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