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碉堡是一種極為常見的防禦工事,因為主要目的是防禦敵方的攻擊,因此碉堡修建得極為堅固,大多是使用混凝土、鋼鐵以及堅硬的石塊組成。彼時德國就依靠強悍的碉堡將“戰敗”的時間往後拖延了好長一段時間,消耗了蘇方大量兵力,可見其對於戰場的作用之重要。
同碉堡在戰場上的堅固地位一樣,狙擊手在特種作戰中的地位也難以被撼動。狙擊手能夠精準擊殺目標,從最大程度上加快戰爭結束的步伐,並且減少己方的傷亡。
後世人常常會將兩者聯想在一起,想著“雙王”對碰會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人們提出了一個假想:如果用己方的狙擊手透過射擊孔擊殺碉堡中計程車兵,會不會就攻克了這個防禦之王了呢?
事實上,對於這個假想,有不少軍事專家已經就以往的戰爭經驗以及兩者的作戰條件總結了結論,最後表示:肯定不行。至於為什麼,專家提出了三點原因。
第一,碉堡的修建位置極為巧妙。早前碉堡分為三類,一類是極為隱蔽的普通碉堡,一類是地勢極高的“炮樓”,一類是面積極大的“要塞群”,不管是哪一類,它們坐落的位置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般碉堡作戰會先將其周圍的所有便於敵方進攻的作戰點都摧毀或者加入監視區,狙擊手幾乎難以尋找到有利作戰點。
第二,碉堡的防禦程度極強。作為一種主攻防禦路線的工事,碉堡的防禦能力極強,它們在圍牆裡的鋼筋加入大量混凝土以及磚石,修葺厚度至少在0.5米之上,能夠防禦至少五百米以內機槍的掃射,而像早前法國修建的極為出名的馬奇諾防線,它的牆壁厚度就有3.5米,即便是當時最為強悍的火炮都難以擊穿,如果不是德國換了方向進攻,法國說不定還真能守下來。
而且碉堡內的射擊孔形狀是由內向外的喇叭狀,從內向外視察或者射擊很方便,但是要從外向內精準射擊卻很難,更別說還在敵人的火力壓制之下了。
第三,替補士兵較多。即便是狙擊手能夠突破“防線”,從射擊孔中將敵方士兵擊殺,但是碉堡中負責射擊計程車兵可不止一個,一個倒下了,另一個就會立刻替補上,敵方的防禦攻擊依舊沒有受到影響。而己方狙擊手卻極有可能因此而暴露蹤跡,進而出現生命危險。
因此讓狙擊手從射擊孔擊殺碉堡中計程車兵其實完全就是沒有意義的事情。而且因為碉堡的防禦能力極強,抗戰時期,我軍要想摧毀日軍碉堡,都是透過火力、灰塵等外界因素掩護,將炸藥包運到其碉堡之下順利點燃才將其炸燬,這其中犧牲的戰士可謂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