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近年來,我們似乎很少聽到美國有暴炸性的軍工專案現身,有的是老調重調的“六代機”、不顯山露水的“資料鏈”,而看到的卻是高超音速武器大幅落後、五代機因F22沒有生產線被追平、水面驅逐艦艦更是因DDG1000的退卻被055搶得頭魁……。所以從質量上講,美國所謂的高一代的技術標準正在失去。從數量上講,美海軍噸位從500萬噸降到350噸位,而中國水面艦艇噸位已追240萬噸,數量更是以360艘超過美國近60艘,當然單艦噸位小,但卻是近幾年的新貨,而美國艦艇的服役平均年頭過30年。空軍也是同樣的情況,新銳F35、F22因為維護費高而出動率低,而F15、F16因為出動率高而安全風險大。

大家似乎看到了美軍的困境,其實不盡然,如果我們瞭解一下美國航天的發展,就能知道美軍工有很大的彈性空間、自我修補空間。

上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航天是獨佔鰲頭的,阿波羅登月、Gps系統、具有120噸荷載的土星五號……,而且隨著蘇聯解體,美航天更是風光無限;如果說1986.1.28挑戰者號太空梭只是個開如,那麼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航天機空中爆炸解體,7名宇航員無一生還才是美航天的困境開始。除失事的這兩艘太空梭之外,美國還有“亞特蘭蒂斯”號、“發現”號和“奮進”號。其中,“亞特蘭蒂斯”號 於2011年5月退役。而“奮進”號在2011年4月退 役。隨著太空梭全部退役,而美國又沒有其它空地往返工具,不得不進入漫長的求助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的年代。美國棄用太空梭理由是:1.維護困難,2.出場費太高、3.價效比不高、4.成體居高不下、5.無法承受的傷亡。這些理由與今天的美國軍工的今天何其相似。

然而美國航天傷痛並沒有太空梭的退役而停止,美國自此落入洛馬與波音雙寡頭陷井。NASA能夠選擇的運載火箭其實只有兩種——洛馬的“宇宙神”和波音的“德爾塔”,而當這兩家聯合到一起成立ULA以後,後面的事情也就可想而知——2006年之後,ULA的發射報價每年一漲就逐漸形成了慣例,譬如2012財年,一次性漲了30%,僅4次發射就共計花掉納稅人17.4億美元,費用的彪升的結果是發射量的減少。這又與今天的洛馬F22與F35價格何其相似,當美空軍嫌F22太貴,停掉F22生產線時,誰知又落入F35的套,當特朗普威脅F35不降到8000萬美元以下將不予採購時,它們又落入波音F15Ex8000萬美元一架的圈套,而且美國正處在一個“資料鏈”的怪圈中,這可能燒完帝國最後光輝。

馬斯克是美國航天的拯救者,NASA的技術、NASA的人、NASA的資金、NASA的場地,馬斯克只做了三件事——一、商業模式的輸出,二、NASA的技術與網路技術整合,三、降檔設計,不再追求像太空梭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成就”。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獵鷹重型”重複使用,“龍飛船””可搭載六人、馬斯克貨運龍飛船負載接近3噸、馬斯克新艦SN15成功著陸.....,這些技術原本是可以在太空梭上一次性解決,而馬斯克將它分成了多項。

馬斯克於2002年創立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到2008年獵鷹多次失敗後成功發射,歷時六年。這六年是重痛,但這六年也是美國航天的“鳳凰涅磐”。如果說美國軍工具有美國航天那樣的彈性,那麼美國軍工目前還缺少一個“馬斯克”,另外還缺少一個像“NASA”那樣的伯樂與有魄力決策者。

戰略上重視對手,戰術上輕視對手——不要以為美國軍工困境會持續下去,要小心美國人的商業創新,當然更要小心美軍的戰略戰術創新。

15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長征5B火箭殘骸墜入印度洋成為國際熱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