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王兆義,是從乾安黑土地走出的一名戰鬥英雄,他在解放戰爭中,先後參加了遼瀋、平津兩大戰役,被中南軍區記大功兩次,被授予“爆破英雄”光榮稱號,他四次流血負傷,軍旅生涯近八個年頭。讓我們走進這位英雄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傳奇人生——

苦大仇深

王兆義,於1927年出生在山東省鉅野縣獨山鄉高海村的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那時的山東正處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地主的盤剝,加之連年的乾旱,真正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儘管父親王青山秉承了祖輩的勤勞傳統,沒日沒夜的勞作,這個鐵打的漢子掙不過“命”,仍然使全家人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腹的日子。到了1943年5月,這樣的苦日子再也撐不下去了,剛強的父親望著骨瘦如柴的兒女,望著一貧如洗的家況,只好長嘆一聲,含著淚來到祖墳前,祭祀告別,灑淚帶著妻子兒女5口人,踏上了禍福難卜的闖關東之路。 在逃荒的路上,有一件事使王兆義揪心疼痛。那是在瀋陽火車站,年僅16歲的王兆義由於是初次出遠門,哪曉得車站的規矩,貿然從站臺的鐵柵欄中鑽了過去。這時,一個值勤的日本兵跑過來,不容分說一把抓住他的脖領子,像拎小雞似了拎了起來,隨後拳腳相加,直打得他滿地亂滾,渾身是傷,口鼻溢血,儘管王兆義的父母在一旁苦苦求情,可那個日本兵卻毫不理會,最後實在打累了才肯罷手。倔強的王兆義把牙齒咬得咯咯響,就是不吐半句求饒的話,令在場圍觀的人都十分吃驚。幾天後,王兆義一家投靠叔父落腳在乾安縣腰父字井,父子倆靠給地主扛活來維持家裡的生計,起早貪黑,風雨無阻,收入甚微,受盡盤剝,受盡欺凌,出了狼窩又入虎穴。也就在此時,民族仇、階級恨在他的心裡紮下了根兒!

矢志從戎

1946年1月,黃克誠領導的新四軍3師8旅某部解放了乾安縣,是年2月吉林省委二地委派幹部來縣開展工作,並建立了縣委、縣民主政府,隨後農村各區也相繼成立了農會。王兆義的父親王青山由於出身貧苦,在對敵鬥爭中立場堅定,工作積極,被選為安字區腰父字井農民建國會會長。此時的王兆義在父親的影響和帶動下,也積極地參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清算鬥爭。當時的區長王昭然慧眼識珠,幾次向王兆義提出讓他到區上當警衛員,都被他婉言地回絕了。原來,在王兆義的心中早有個小算盤,那就是報名參軍。拿他的話說就是“到戰場上同敵人真刀真槍去幹,那才較勁兒!”王兆義在徵得父親的同意下,自願報名參加了黃克誠的隊伍,成了一名解放軍戰士。王兆義入伍後,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戰鬥中他作戰勇敢,衝鋒在前,表現十分出色。1946年6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新入伍戰士中第一個入黨的人。同年7月,王兆義在一次戰鬥中,為掩護戰友肩部負了重傷,當時部隊駐紮在黑龍江省安達,派兩名戰友把他護送到家中療傷。此後,他便與這支隊伍失去了聯絡。 經過近3個月的在家療養,王兆義肩部的傷痊癒了。同年10月,區裡又接到了徵兵的任務,王兆義聽說後高興地跳了起來。於是他找到區裡申請報名,區裡幹部就是不批,原因很簡單,王兆義已經當了一次兵,盡了一次義務,又負了傷,這次自然沒有列入動員的名單。可經不住王兆義的軟纏硬磨,最終還是批准了他入伍,替下了一個家庭困難的農民青年。就這樣,王兆義開始了他的第二次軍旅生涯,為他日後成為英雄,演繹多彩人生提供了舞臺。

屢立殊勳

王兆義第二次入伍,被分配到東北民主聯軍保安2旅58團1營2連2排5班當戰士。不久,他被調到師裡學習爆破技術。在學習班上,他心裡裝著教官的話“練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他除參加正常訓練外,還利用休息時間刻苦鑽研爆破理論,苦練爆破技術,成了敏而好學的好學生。半個月集訓下來,一套嶄新的軍裝面目皆非,鞋子蹬壞了兩雙,被學習班的戰友們稱為“拼命三郎”。“寶劍鋒從磨礪出”,他在學習班結束前的綜合考核中,以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雙優”的佳績,在30多人中拔得頭籌。短暫的培訓,看似尋常,但對王兆義來說,卻實現了由普通百姓向合格革命軍人的跨越,猶如一塊璞玉被雕琢成器,猶如一塊生鐵被淬火成鋼,他躍躍欲試,要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為人民建功立業。

1947年6月的一天,四平攻堅戰打響了,王兆義所在的部隊負責掃清城市外圍,為大部隊攻城開通道路。此時的四平國民黨軍為防禦我軍攻城,早已傾力修築了現代化永久性防禦工事,碉堡林立,戰壕縱橫,城外設定了6層火力防禦網,層層交錯,可謂城高池深,易守難攻。蔣介石曾電示四平守將陳明仁:“四平乃東北要地,如失守則東北難保矣。”陳明仁也曾揚言:“四平修得好,城外有水壕,城上有碉堡,共匪打不了。”戰鬥開始前,營教導員林田山、副教導員黃文彬、營長張義成分別作了戰前動員。王兆義代表全排戰士表示了決心。他們排是尖刀排,下設三個班,一個尖刀班,一個爆破班和一個二梯隊,他在爆破班擔任爆破組組長。 下午2時戰鬥打響,在我方強大火力的掩護下,隊伍很快衝到敵人的戰壕前。這時,敵人的火力明顯加強,戰壕和碉堡裡的敵人一齊開火,城內的守敵也向我軍陣地打炮,霎時我軍陣地成了一片火海,敵暗我明,傷亡慘重。經過兩個晝夜的激戰,部隊衝過了戰壕,逼近了敵人的碉堡群。幾次派去執行爆破任務的戰士,都因無法接近敵人的碉堡而沒能完成任務,有的不幸犧牲。這一切,王兆義看在眼裡,怒火燒在心頭,於是他主動向營長請求承擔爆破任務。獲准後,他讓爆破組的兩名新戰士作他的第二梯隊,隻身躍出戰壕,挾著炸藥包匍匐前進,肘部磨出鮮血,膝蓋劃出了口子,他全然不顧,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冒死爬行,終於來到了敵人的碉堡下,這時幾百雙戰友的眼睛注視著他,“轟”的一聲巨響,敵人的碉堡上了天,王兆義爆破成功了,我們的陣地沸騰了。經過6晝夜的浴血奮戰,敵人在四平外圍的火力基本掃清,王兆義一人炸掉敵人5座碉堡。

敵人城外的最後一道防線被我軍衝破後,戰鬥進入到了第七天,我軍決定趁雨攻城。王兆義主動接受了炸敵人城門的艱鉅任務。晚上8點鐘,王兆義帶領兩名戰士,在夜色的掩護下,每人背20公斤的炸藥包,向敵人的城門摸去。由於天下大雨,約有近一個營的敵人龜縮在城門避雨。前進途中王兆義帶領的兩名戰士不幸被流彈擊中,一傷一亡,千斤重擔就落在王兆義一人身上。他機智的躲過了敵人的探照燈,用最短的時間爬到城下,並迅速靠近城門,聽見碉堡裡的敵人正得意洋洋地議論“今天下雨了,共匪是不會來攻城了!”王兆義迅速放好炸藥包,點燃導火索,弓身退到安全地帶,就在敵人得意忘形之際,“轟”的一聲巨響,他們坐上了“土飛機”,城門被炸開了,大部隊衝了上去。 四平戰役勝利後,在慶功會上,張師長代表師部授予王兆義一面錦旗,上面繡著“爆破英雄”四個大字。10月在彰武戰鬥中,他又隻身炸燬了敵人3座碉堡。由於王兆義在歷次戰鬥中的傑出表現,上級很快任命他為副排長、排長。 王兆義在平津戰役後,因受傷留在了後勤工作。於1954年1月2日脫下戎裝,離開了駐紮在河南洛陽的部隊,轉業回鄉。

尾 聲

王兆義為人民的解放事業,捨生忘死,立下了赫赫戰功,黨和人民給予他很高的榮譽。轉業地方後,他居功不傲,深藏功名,遂回鄉做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這一干就是13個春秋。

他由於身體多處負傷,幹不了重體力農活兒,加之家中人口眾多(有二子一女),生活過得緊緊巴巴,被所在村領導介紹到鄉敬老院做了一名廚師。工作之餘,他經常向身邊的群眾滔滔不絕地講述當年的戰鬥故事,每到動情處,禁不住地潸然淚下,用真實感人的戰鬥英雄的故事教育群眾,珍惜得來不易地和平環境、甜蜜的幸福生活,但他從不透露半點自己立功受獎的事兒,久而久之,在人們的印象裡,他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兵,與戰鬥英雄根本不沾邊。

戰友的邂逅,揭開了英雄神祕的面紗。那是1967年的冬季,8309部隊來到乾安縣進行拉練。這支部隊的師長恰是王兆義當年的戰友,經過多方打探,終於找到了王兆義,生死戰友久別重逢,相擁而泣,熱情邀請王兆義給拉練部隊官兵講述當年的戰鬥故事,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至此,王兆義的英雄事蹟終於揭曉,引起了時任縣委領導的高度重視,於1968年將他安置到縣水電局上班,負責門衛工作,成了一名工人。1981年王兆義在縣水利局物資供應站退休,靠退休金頤養天年。為了佐證那段歷史,教育更多的人珍愛和平,建設幸福生活,王兆義自費隻身前往錦州,把他當年榮獲的“爆破英雄”錦旗和所有立功證書,送到“遼瀋戰役紀念館”收藏陳列,該館把複製的“爆破英雄”錦旗回贈給他,此錦旗現在王兆義的大兒子王培玉家中收藏。

王兆義退休後,終年與疾病、傷痛進行頑強的抗爭,過著低調簡樸的生活,甚至拮据,退休金一大部分用於疾病的治療,但他從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時任省委書記王雲坤曾親自看望過他,問他生活上有啥困難,老英雄矢口回答“沒啥困難!”2014年2月7日,王兆義在家溘然去世,走完了88年的人生旅程,簡陋的磚木結構的住宅裡,在存放的少許傢俱家電中,只有一臺彩電煥發著現代生活的氣息,他逝後家庭還揹負5,000多元的債務。

英雄雖逝,光輝不泯。王兆義的英雄事蹟,被乾安縣關工委於2004年收錄在《乾安英模》一書,現已走進中小學教材,走進課堂,走進頭腦。現在全縣中小學已掀起了學習“爆破英雄”王兆義事蹟的熱潮,多個學校設立了他的事蹟展室,報告會、座談會、徵文比賽等活動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告慰著英雄的在天之靈,庚繼著綿綿的紅色基因。

>>>>>>>>>>>>>

END

<<<<<<<<<<<<

終審:虞淑傑 林寒冬

編審:侯豔玉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37年的時間,北斗三號終於建成開通,向全世界提供穩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