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83年聶海勝高中快要畢業的時候,解放軍空軍部隊到他們學校招飛。

當一名飛行員、飛向祖國的藍天,是聶海勝一直以來的夢想。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經過體檢、文化考試、政審等一層層選拔、一道道篩選,聶海勝美夢成真,收到了入伍錄取通知。

和聶海勝一起被招的,還有同班同學連金立、劉為眾,以及學校的另外4位同學。

學校安排這些“幸運兒”休息一段時間,做好入伍準備。

聶海勝他們的班主任趙天智特意找到他們3人叮囑說:

“在走之前的這段時間裡,你們一定要特別注意保護好身體,千萬不要摔著了碰著了,什麼也不要幹,好好休息就行了。”

其他同學都忙著與同學話別,忙著走親訪友,聶海勝卻滿腹心事地回到了家。

到家見到媽媽,聶海勝把自己得到飛行員入伍通知的事告訴了媽媽,還專門囑託媽媽:“這事只大哥和您知道,就不要在村裡說了。”

媽媽高興地流出喜悅的淚水,用勁點了點頭。媽媽瞭解兒子,知道兒子不愛張揚,只喜歡不聲不響地做事。

地裡的麥子已經黃梢了,家家都在做開鐮的準備。

那年麥子長得格外好。聶海勝的心情卻格外沉重。

想到自己外出這一走,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來,今後農忙的時候,自己再不能像過去一樣幫助媽媽了,聶海勝就鑽心地疼。

爸爸去世後,每年都是媽媽在農忙時節最好幫手的聶海勝下了決心:今年家裡的麥子,他要一個人來收割,讓媽媽好好歇一年。

剛開始,媽媽堅決不同意,六七畝的麥子,怎麼能讓兒子一個人割呢?

可媽媽拗不過兒子。媽媽理解兒子的孝心,再次流著淚點頭同意。

第二天,天剛泛白,啟明星還在天上眨眼,聶海勝就拿著鐮刀,帶一壺水,頭一個走進田地。

當鄉親們下地時,聶海勝已經割了2壟。

天亮後,媽媽帶著妹妹弟弟給聶海勝送來了吃的。

媽媽拿起鐮刀,想割一會兒。聶海勝堅決攔住了媽媽。倒是14歲的妹妹和7歲的弟弟,聶海勝同意他們留下來幫一點忙,攏攏麥子,撿撿麥子。

聶海勝希望妹妹弟弟像他一樣從小體驗勞動的艱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一連幾天,聶海勝像瘋了一樣拼命地割著麥子。

直到聶海勝的入伍通知書發到村裡,訊息在村裡傳開,鄉親們才明白他的心思。

淳樸的鄉親們都來到了聶海勝家的麥地裡,童年的夥伴們也都來到了聶海勝家的麥地裡,他們揮起鐮刀,幫助聶海勝收割麥子。

鄉親們明白聶海勝的孝心。

聶海勝也明白了鄉親們的誠心:海勝,你不用擔心家裡了,放心飛吧。

數日酷日暴曬,數日揮汗如雨,聶海勝明顯黑了瘦了。當他返回學校時,同學劉為眾衝他發火,數落著訓他:

“聶海勝,你咋搞的!你自己看看你還像不像你,我都快不敢認你了。趙老師交代的話你忘了嗎?”

劉為眾是一片好心,替聶海勝著急,生怕出什麼問題。他後來才知道聶海勝家裡的情況,知道聶海勝這幾天一直在家連日拼命割麥子,便又拉住聶海勝的手道歉:“海勝,對不起,我不該對你發火。”

是的,孝心不該被指責,善良不應蒙灰塵。

本文著重為您講述三度飛天的特級航天員聶海勝與家人們之間發生的那些感人故事。

01 父子愛意深

1964年9月,聶海勝的出生,讓“剛子叔”很自豪。

“剛子叔”真名聶雲華,是聶海勝的爸爸。聶雲華為人耿直、性格剛烈,老輩和同輩稱他“剛子”,晚輩叫他“剛子叔”。

在聶海勝上面,聶雲華有5個女兒。農村人重男輕女,聶雲華對聶海勝的喜愛不言而喻,每逢農閒或過年時節,外出串親戚走朋友總要帶著他。

可聶海勝挨爸爸的打也不少。

小時候的聶海勝也調皮,常光著一雙腳滿村跑。

夏天裡,小夥伴都喜歡玩水。聶海勝在水裡,像魚一樣竄得快。

一天,剛嫁到村裡的新娘子花嬸正在岸邊專心洗衣服。有小夥伴提出,裝水猴子嚇唬新娘子。

聶海勝扎一個猛子,潛水潛到花嬸面前時,猛地高聲叫著從水裡一躍而出,花嬸嚇得一哆嗦,半天回不過神。

晚上聶海勝就挨爸爸打了。爸爸一邊打他屁股一邊說:

“做人要懂禮貌,要講溫良恭儉讓。你在外面惹是生非,人家要戳我的脊樑骨,說我這個當爹的沒把兒子教育好。人前人後,你媽也要落不是,人家會罵你是有娘養的沒娘教的。”

聶海勝知錯認錯後,爸爸又讓媽媽帶著他上花嬸家賠禮道歉。

爸爸媽媽都很生氣。

媽媽還只是動口:“做人要有志氣,咱有就吃,沒有就不吃,你把瓜給人家送回去。”

爸爸則直接動手,脫掉鞋就要打。

聶雲華搬出“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古訓,說對子女從小就要嚴格要求,不光要培養子女會做事,更要培養子女會做人。

在爸爸的堅持下,聶海勝把瓜給人送了回去,還認錯道歉。

1974年,上小學二年級的聶海勝和同學們迷上了攆兔子。攆來的兔子要麼平分,要麼添幾個蘿蔔燉燉大夥一塊吃。

攆兔子攆得勤了,書本自然就荒廢了。

小爹聶雲定看著擰著兔子晃來晃去回家的聶海勝,禁不住嘆息起來。他有意對聶海勝說,兔子沒有烏龜跑得快。

聶海勝一頭霧水。小爹便給聶海勝講了龜兔賽跑的故事,然後語重心長地說:

“海勝呀,你們現在學習,就如同賽跑,不怕慢就怕站,只要不停地跑,就能先跑到終點。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像兔子那樣自作聰明,躺在那兒睡大覺,永遠也跑不到終點。”

就在那天晚上,爸爸也嚴厲批評了聶海勝,並向他發出警告。媽媽同時苦口婆心地勸他:

“你不是很想長大了像你長遠大哥那樣去當兵嗎?你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沒有文化,部隊能要你嗎?就是當上兵了,能像你長遠大哥那樣有出息嗎?”

媽媽說的長遠大哥,是聶海勝的本家堂哥聶長遠。他初中畢業就離開家鄉去當兵,連續3年被評為“五好戰士”。

想想自己的目標,聶海勝答應說再不攆兔子了,重新背起書包去上學。

從此,不管教室裡人多人少,不管同學們在幹什麼,聶海勝都認真地做著老師佈置的作業。

當年攆兔子的誘惑程度,對於農村娃聶海勝來說,可不比現在的孩子面對電子遊戲的誘惑程度輕,但聶海勝最終抵抗住了這種誘惑,戰勝了這種誘惑。

這也是一種孝心。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能化為行動,還有什麼是比這更好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效果呢?

好的品性一旦養成,還會在後面發揮作用。

棗陽民間有看大戲的習俗。演大戲是最熱鬧的時候。

無比興奮的學生們一放學就趕快往回跑,吃過飯就抓緊時間跑去戲場看熱鬧。

聶海勝卻不隨大流,總是先把作業做完,再安心去看戲。

有時為了安靜,聶海勝就用棉花把耳朵堵住。

一次,堂哥聶海遠故意試探聶海勝,晚飯後就喊他去看戲,沒想到和聶海勝要好的小夥伴樊華強和樊華忠也在約聶海勝,只聽聶海勝說:

“再過幾天就要期終考試了,今晚的大戲說什麼我也不會去看的。學習是學生的第一任務,我們不能因為看大戲而影響學習。學生進入考試階段,就像戰士準備打仗一樣,戰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建議,你們也不要去看戲了,我們一起抓緊複習,做好準備迎接期終考試吧。”

樊華忠被說動了,留下來和聶海勝一起專心複習。他們倆都取得了好成績。

02 母子情意濃

農村娃上學晚,聶海勝7歲才上育紅班。

上學那天早上,聶海勝早早起床,穿上媽媽張金秀給他準備好的新衣裳。

所謂新衣裳,不過是媽媽用姐姐們的舊衣服改制的。

可比聶海勝大2歲、帶他去上學的五姐聶道勤說:

“新衣裳今天不能穿,這幾天要脫土坯,要和泥巴,帶勞動工具就行了。”

原來,聶海勝要去的學校,只是幾間沒有門窗的茅草屋,連課桌都沒有。學生們要自己壘課桌。

按照學校安排,高年級同學帶著低年級同學幹,育紅班學生在一邊看。

聶海勝卻換上舊衣服,帶著小臉盆上了陣。他幫姐姐端水、提泥巴,連幹幾天,直到把講臺、課桌和凳子全部壘好。

時光飛轉,勤快的聶海勝走進了小學一年級的課堂。

一個星期一的早上,聶海勝像往常一樣背起書包去上學。剛走出院門,媽媽從屋裡攆出來,拉起聶海勝的雙手放在自己胸口上暖著,說:“海勝呀,你看今天雪下得太大,你五姐感冒了不能給你作伴,大清早的路上連個人影都沒有……”

不等媽媽說完,聶海勝搶著說:

“不!媽媽,老師沒說過今天放假,我得趕緊去上學。”

媽媽拉著兒子的手不放,繼續說:“要不讓你爹去給老師請個假,等明後天天晴了咱再去?”

“不行,我要去上學。”聶海勝堅持說:“去晚了我要遲到了,您快回屋吧。”

媽媽又心疼又高興,直到兒子拐彎走遠,看不到了,才從雪地裡回屋。

那天到學校的只有6個同學,一年級的只有聶海勝一個。

聶海勝感動媽媽的還不只是上學,另外還有拾柴火。

有一年秋雨連綿,半月不停,家裡沒柴燒了。媽媽實在無法,把家裡一把掃帚拆了,又把一個床腿卸下來劈碎了,點著火做了一鍋紅薯糊糊。

深秋沒有柴火可撿,聶海勝常常跟著本家哥哥聶海遠到遠處去挖茅草根。

一天夜裡,大風突起,爸媽和姐姐們急忙起床,要出屋收拾院子裡曬的柴。

當他們來到柴堆跟前時,才看到聶海勝已經趴在柴堆上面了。擔心柴被風颳跑,聶海勝儘量伸開雙臂和兩腿,把柴壓在身下。

一家人忙把柴搬進屋,媽媽看到聶海勝身上被雜草和樹枝劃了很多小血口,心疼地直咂嘴,摟著兒子眼淚一個勁往下掉。

聶海勝輕輕推開媽媽說:

“媽媽,你不要老是這樣護著我。我是家裡的男孩,我應該多為家裡分些憂!”

爸爸媽媽心裡像喝了蜜一樣甜。

雖然苦點累點,但一家人其樂融融,多好。

然而,這樣的生活被打破了。

1980年農曆正月,聶雲華突然病倒了,臉色蠟黃,虛汗直冒,嘔吐不止。

聶海勝和媽媽套好板車,在親友們幫助下,冒著雨雪把爸爸送到鎮衛生院。

學校要開學了,爸爸還沒好轉,聶海勝想請假照顧爸爸,爸爸不同意地說:

“你學習成績好,明年就要上高中了,若能考上你就是我們聶家人老幾代的第一個高中生,一定要把書讀完。我渾身沒有一點勁,肚子像刀割一樣的疼,恐怕是活不成了,就是這回我死了你也要努力把書讀完。”

聶海勝不忍心離開,媽媽從病房門口摸出一個長拖把舉起來,吼著說:“你去不去上學?”

為了不讓爸媽傷心,聶海勝一路哭著跑到了他讀初二的孫寨中學。

媽媽根據醫生的意見,瞞著聶海勝把聶雲華送到了縣第一人民醫院。可聶雲華還是因胃穿孔永遠離開了人世。

按當地風俗,人死了不能一直用車拉到家,快到村子的時候,要由4個人抬著回村裡。

孫寨中學緊靠路邊,聶海勝是隔著教室的窗子看到爸爸被抬回來的。他頓時趴在課桌上大哭起來。

16歲的聶海勝永遠失去了爸爸。增加的,是爸爸住院治病的幾百塊錢欠賬。

作為長子的聶海勝想停學幾年,回隊裡參加勞動幫幫媽媽。他扛著鐵鍬,就上了村裡清溝渠的工地。

媽媽流著淚勸聶海勝去上學,聶海勝就是不接腔。

最後還是班主任趙新安和校長杜本武冒著大雨,走了一身泥水才把聶海勝拉回了學校。

03 姐弟心意通

聶海勝沒有理由不把書好好讀下去。

為了讓聶海勝完成學業,5個姐姐讀完小學後都沒有再上學了。姐姐們沒有一個人有怨言。

聶海勝考上被譽為棗陽“清華”的棗陽一中時,幾個出嫁的姐姐不約而同趕回來,有的準備蚊帳,有的準備被子,還有毛巾臉盆、缽子勺子,都給弟弟準備齊全了。

二姐還是像聶海勝小時候一樣,堅持給弟弟洗了個頭。

三姐把弟弟的衣服全找出來,該縫的縫,該補的補,把每個釦子都仔細檢查一遍,然後疊好捆好。

離家前一天晚上,媽媽煮了4個雞蛋,悄悄放進聶海勝的包裡。

聶海勝留下2個,另外2個一個剝給妹妹吃了,一個剝給弟弟吃了。

入學報到那天,五姐聶道琴拉板車送弟弟到學校。

姐弟倆出門是在前半夜,頭頂的月亮還不是很亮。

家裡到縣城的距離有足足50公里。一路上,聶海勝不僅不讓五姐拉車,還非讓五姐坐在車上。

五姐心想,自己明明是來送弟弟的,怎麼能讓弟弟拉車呢?

姐弟倆爭來爭去,還是弟弟佔了上風。除上坡外,一直是弟弟拉著姐姐往前跑。

到校後,五姐把聶海勝送進學校,幫他把床鋪收拾好,拉上板車返程。

這時的聶海勝,才感到兩腿痠疼痠疼的,雙腳也火燒火燎一般地痛。他脫掉鞋,看到自己雙腳都打泡了。

一口氣跑50公里,在聶海勝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想到五姐回去還要再跑一個50公里,聶海勝心裡難受極了。

“聶海勝呀聶海勝,你必須得好好學習,若不取得好的成績,不說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咋對得起自己的五姐和家鄉的親人呢?”

在心裡,聶海勝對自己說。

快到晌午時,五姐跑餓了,開啟包準備吃乾糧。包一開啟,五姐愣住了,那2個雞蛋,怎麼到了自己的包裡!

分手時,她明明特意把2個雞蛋給弟弟留下了的啊。

多麼細心、多麼疼人的弟弟啊!五姐要趕快回去,把弟弟已經報到入學的好訊息告訴媽媽。

聶海勝上高一時,聶長遠已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在縣土產公司擔任副經理。

深秋的一個星期天早上,聶海勝專程去看望長遠大哥和大嫂。

聶海勝在一個大倉庫裡找到了大哥。大哥正和一群人在灌包蓖麻籽,聶海勝一溜煙跑到大哥身邊,挽起袖子就幫忙幹起來。

“這麼多人都是你們單位的嗎?”聶海勝一邊幹活一邊問大哥。

大哥回答:“單位沒這麼多人,這是忙的時候公司請的零工,一個工幹一天一塊二角五分錢。”

一塊二角五分錢啊,要是自己有了這個錢,一個星期的菜金就不用愁了,想買的書也可以買了,想到這裡,聶海勝對大哥說,想利用星期天和其他節假日到這來打工。

大哥擔心活重,聶海勝身體吃不消。聶海勝知道大哥的顧慮,便說:

“我今年都17歲了,有的是力氣,這麼多年苦慣了,啥活我都幹得了,大哥你就放心吧。”

聽了聶海勝的話,大哥鼻子酸酸的。大哥怎麼不知道,聶海勝從小就在生產隊裡參加勞動呢。

棗陽土產公司的大倉庫,離棗陽一中有10公里遠。聶海勝在這裡乾得很歡快。

和聶海勝在一起幹活的人,沒人知道他是高中一年級的在校生,只知道他特別能幹,與人說話時特別和藹。

大家都喜歡他,都願意與他搭班幹活。跟他在一起,感覺很順溜。

除了第一次看望大哥,是大哥給買的車票把聶海勝送到學校的,從第二個星期天開始,他都是跑到土產公司大倉庫的。午飯一般就是買2個饃饃對付。

那個時候資訊不暢通,也不知是否每次都有活幹,但不管怎樣,聶海勝每到星期天都跑去。有活就幹活,沒活就只當練了一次長跑。

聶海勝的經濟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他明顯感覺自己有錢了。

有錢了的聶海勝絕不亂花錢。哪怕是花一分錢,他也總是掂量了再掂量,考慮了再考慮。一分錢能掰成兩半花的,他肯定不會一下子花出去。

為了省鞋,聶海勝經常赤腳打球,赤腳走路跑步。

不過,聶海勝的苛刻是對自己的。

一次,同班同學金邦才感冒發燒,不想吃飯,只想吃黃瓜。

聶海勝就跑到附近的菜市場,花2角錢買了一臉盆黃瓜回來,洗乾淨給金邦才吃,其他同學也沾光跟著吃。

那年收麥子的季節,聶海勝早早就趕回了家。他用打工掙來的錢,給妹妹和弟弟每人買了一包水果糖,給五姐買了一條當時很流行的紫紅色紗巾。

聶海勝知道,五姐一直希望有一條這樣的紗巾。

五姐被弟弟深深地感動著,她說:

“我的弟弟真是個少有的好人,他心裡總是光想著我們。”

不幸的五姐,患上了嚴重的類風溼病,治療多年不見好轉。

還在空軍某部的聶海勝,跑了很多醫院,找了很多名醫,不停地把治療類風溼的單方和藥品寄給五姐。

調到北京後,聶海勝又把五姐接到北京治病。

一次,聶海勝聽說北京西郊有位老中醫治類風溼很厲害,當即陪五姐一起去看,一次性給五姐拿了30服藥。五姐夫張群山很感激地說:

“他們(指聶海勝和妻子)也不是做生意的,手裡該有幾個錢呢?無非是靠省吃儉用。”

一個不愛家的人,很難去好好愛國。為祖國航天事業作出開拓性貢獻的聶海勝,完美地詮釋了他的家國情懷。

9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英國阻撓失敗!阿根廷確認中俄戰鬥機入選,引發輿論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