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軍事比賽-2021已經拉開了比賽的序幕了,我軍多個軍種的多項裝備也開始了和俄軍等勁旅的同場競技。今年在俄羅斯進行的航空兵航空飛鏢專案,我軍更是首次出動了殲-16這型新銳戰鬥機赴俄參賽;這也是這型很有俄羅斯血統的新銳戰鬥機第一次回孃家。
這次去俄羅斯參賽的,是我軍裝備的量產第07批次的殲-16,這一批次的殲-16也有了不小的細節變化,最顯眼的就是所使用的新批次渦扇-10發動機在尾噴管上的細節最佳化。
渦扇-10發動機尾噴管最具識別性的,經常被誤認成引射式噴口的大環套小環的經典噴口結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簡潔的間隙式外圈套內圈的收斂-擴張式結構,粗看很有點F-14D戰鬥機上那個F-110的美國味。
殲-16的全新發動機尾噴管結構,比起過去的渦扇-10有了很大的變化
殲-16上使用的是擁有近14噸加力推力的改進型渦扇-10發動機,而全新的噴口結構不光是簡化了發動機收斂-擴張噴管的結構,減輕了噴管的結構重量,也很好的提升了可靠性。接近14噸的加力推力已經超過了俄軍目前的絕大多數發動機。
高畫素的專業相機拍攝的照片是最能體現出飛機制造的工藝水平的,細節上的任何瑕疵都會被放大出來,但是殲-16在鏡頭下看上去可以說是挑不出半點工藝上的瑕疵,做工精細程度已經讓人認不出這是一架有俄羅斯血統的飛機。
低可視度塗裝在鏡頭下顯得非常平整光滑,塗料也完美地遮蓋住了蒙皮的拼接和鉚釘的痕跡,而即使是尾部沒有塗漆的鈦合金短艙,鈦合金也顯得很光潔亮麗。而相比即使在專業相機當中都顯得非常平整光潔的我軍殲-16戰鬥機,俄軍的蘇霍伊系列在賣相上就要顯得落魄很多了。坑窪不平的油漆面是最常見的經典操作,蒙皮褶皺更是隨處可見,蒙皮接縫處的鉚釘也隨處可見,就更不要說很多看上去就髒兮兮很有實戰味道的飛機了。
俄軍的蘇-35戰鬥機,肉眼可見的蒙皮褶皺
作為我國航空工業各生產廠中戰鬥機生產工藝最先進,產能和利用率最充足的生產廠,沈飛112廠在殲-16上充分展現了我國這些年來在飛機生產工藝上的飛躍。
畢竟有錢就是任性,當俄羅斯的幾家生產廠還把臺灣或者日本機床當作寶貝疙瘩的時候,我國的戰鬥機生產企業這幾年那都是西班牙機床遍地跑,瑞士機床不當寶了,光是生產工具上砸出去的錢,差的就不是一點半點,在做工精細程度上比俄羅斯人領先很多當然是不奇怪的。
當然,殲-16遠勝於俄羅斯原廠的可不止有外表精細的做工,在內裡的效能上,同樣對包括蘇-35,蘇-30SM等同輩的俄羅斯親戚,在大部分領域都有不小的優勢。
俄軍的蘇-35戰鬥機,斑駁的表面並不像是新戰鬥機
從戰鬥機的本職工作上來說,作為蘇聯末代遠端截擊機蘇-27PU的精神繼承人,為了完成在加油機支援下前出數千公里,建立截擊線攔截美國轟炸機的任務,殲-16配備的擁有超過1800個TR單元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效能在所有非隱身戰鬥機裡能算是絕對的第一梯隊,相比之下俄軍一直到蘇-57服役,才用上了類似的雷達。
論武器效能就更是這樣了,不管是有熱成像導引頭的格鬥彈霹靂-10,還是中距彈標杆霹靂-15,都比俄軍現在裝備中的武器要領先半代。更不用說還有一個專門為截擊作戰準備的長達6米的電線杆,射程高達數百千米的霹靂-XX超遠端空空導彈。
剩下的也就是很多人最在乎的蘇-35那個看起來很強的機動性,但是一支筆寫不出兩個蘇霍伊來,氣動佈局本質上還是同一個,能產生差距的就只有推重比,向量噴口和飛控系統的控制率編寫了。
飛控系統咱們不好說,論推重比,117S發動機的加力推力也就比殲-16的改進型渦扇-10大了不到半噸,但是蘇-35因為機體擴大,結構加強帶來了體重增加,實際上推重比並不比精通複合材料和結構工藝的瀋陽所和沈飛的殲-16更優秀;而向量噴口最多隻能用來能量換瞬盤而已,所以蘇-35看著機動性好,只是因為俄羅斯飛行員飛得潑辣而已。
至於說這次航空飛鏢比賽所要進行的對地打靶科目,當年我軍用更老一代的飛豹都能在比賽裡獲勝,更何況更先進的殲-16呢?我軍早在十幾年前就看不上俄軍對地打擊裝置的效能了。
要不然,作為同時裝備了蘇-35和殲-16的我軍,為何會在實際使用之後,選擇取消第二批次的蘇-35訂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