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零式戰機,原名為:零式艦上戦闘機。是可以代表日本的戰鬥機,日本有很多戰鬥機種類,但是並沒有哪種能夠像零式戰機那樣廣為人知。在日本國內,對零式戰機的評價也不能說一邊倒,有人說是這臺戰機屬於“草菅人命”的戰機代表;而有人同樣認為這臺戰機是最強戰機。對於兵器和近代歷史了解比較少的人來說,這就是一臺“有名的戰機”而已。那麼,零式戰機的神話究竟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破滅的呢?這裡我就講一講吧。
零式戰機誕生的時代零式戰機第一次被日本海軍使用(被裝備且正式使用)是昭和15年,也就是1940年的時候。日本海軍命名戰機的時候,往往採用日本天皇曆法的後二位來命名。1940年是日本天皇紀年2600年,因此這架戰機名為“00式戰機”。比如1939年,為天皇紀年2599年,這一年日本命名了“九九式艦載轟炸機”。
在當時,日本也面臨一個選擇,與英美髮生戰爭,還是選擇和平解決。同時,日本在中國大陸地區,也逐漸陷入苦戰。在零式戰機誕生以前,日本海軍沒有遠距離的轟炸機,當時執行轟炸任務的是九六式陸上戰機。於是,日本就向三菱公司提出了開發新一代戰機的要求,並且要求這架戰機能夠遠距離續航,具有較好的迴旋效能,各種指標都是遠超當時的常識。簡單來說,日本軍方想要一架有較大戰力並且遠距離續航的戰機。
按照常識去考慮:搭載強力武器的飛機,必然會很重;其續航距離以及運動效能就會受到影響。相反,想要更遠的續航和更高的運動效能,機體就必須採取輕量化設計,就無法搭載重型武器。當時日本的引擎技術,落後於歐美,根本無法與歐美的速度進行匹敵。原本戰鬥機的空戰,大多是一擊必殺的打法,即便搭載重型武器,使用局面有限。其實,日本的航空引擎技術,一直都是落後於歐美的,即便是現在日本的關鍵領域引擎也不得不依靠歐美企業來支撐。
犧牲所有防禦於耐久性的戰機經過三菱設計師考慮再三,決定設計一款犧牲所有防禦和耐久性的飛機,來滿足續航與輕量化的要求。既然引擎的能力有限,那就把飛機的重量儘量壓縮。再壓縮重量以後,也能夠搭載致敵人於死地的重型武器,零式戰機的基本理念就是如此。當然,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防禦任何進攻,一旦被擊中,只有面臨死亡。
不僅如此,如果見過零式戰機的設計圖,就能夠看出來,戰機的主體部分,甚至漏風,並且有開孔,只是為了追求“克”單位的輕量化,本體的耐久度很低很低。而且,在垂直方向,急速下降時難以承受機體的重量,主翼很容易折斷。即便是在戰鬥中,如果有急速下降的操作的話,零式戰機與飛行員十有八九會戰死。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飛行員的後背,零式戰機沒有防彈板,一旦繞後,零式戰機就是空中的麵包,誰想捏就捏。
沒有持續太久的“神話”零式戰機所謂的神話,其實是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主要是因為交戰對方對於零式戰機的不了解。零式戰機的第一站是在中國大陸展開的,當時對陣的是蘇聯生產的戰機,I-15和I-16。這兩種戰機要比零式戰機大了一倍以上,按照當時的預想,日本零式戰機應該是毫無勝算。但是結果讓人十分吃驚,零式戰機13架飛機全部生還,而27架蘇聯戰機全部被擊落。對於這種戰果,歐美人完全不相信,因為他們始終認為日本人不可能開發出這樣的戰機,並且輕視了中國提供的情報。直到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開始,美國人以及聯合國軍隊,都沒有正眼看過日本的零式戰機。
然而,在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吃了大虧!日本飛行員的熟練操作技巧,加上靈動的戰機軌跡,讓美國人措手不及。當時世界美軍內部有這樣的一種傳言:在低氣壓帶遇到零式戰機,即便是違反命令,也必須逃命。但是,這種神話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其極低的防禦性能,只要中彈,就別想生還,直接導致日本損失了許多優秀的飛機操作員。另外,隨著交戰,美軍逐漸掌握了零式戰機的缺點,那就是“急速下降”。所以,在後來,遇到零式戰機的時候,飛機急速下降即可逃生成為了一種共識。慢慢的零式戰機的戰績被逆轉,變成了雞肋。
美軍曾經為零式戰機開發出了一種打法,名為“一擊脫離”戰法。美軍的飛機在效能上完勝零式戰機,打一發就急速下降脫離,讓零式戰機毫無辦法。在開展一年以後,零式戰機沒有太大的戰果,最終被淘汰。
結束語零式戰機的開發思想,是一種“反人類”且沒有人情味的開發思想。美軍認為,武器是可以隨著技術能力提升,短時間內生產的,但是熟練的飛行員卻是需要沉澱的。而日本則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在1944年的時候,日本甚至組織不出來飛行員去應對美國戰機。日本的零式戰機,是日本人思想的結晶,即想要通過人為的操作,來彌補綜合實力的差距。結果,導致日本零式戰機只能成為歷史的塵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