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當今的艦載直升機已經是大中型驅逐艦的標配,在反潛、巡邏、運輸甚至是反艦等任務上都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能夠研發合格艦載直升機的國家依然不多。與其他型別的高精尖武器一樣, 艦載直升機出現時也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丑鴨,而且依然與德國有著很大的聯絡。

Fi282“蜂鳥”艦載直升機

在固定翼飛機取得成功之後,比空氣重的機械裝置能夠依靠自身動力飛上天已經不再有人懷疑了,而另一種飛行方式的直升機研製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影響直升機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震動和自旋效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設計師們開始在槳葉結構和槳軸佈置方式上想辦法。

Fi282綽號“蜂鳥”,在二戰前由安東·弗萊特納著手研究,研製初期就是作為一款艦載直升機。1940年7月,第一輛“蜂鳥”原型機下線,1941年年初德國海軍展開對“蜂鳥”的測試,測試結果讓德軍很滿意。“蜂鳥”採用兩副交叉分佈的螺旋槳,有效地避免了自旋效應,起降操作比較自然,並且抗橫風能力很強,可以保證在搖擺的軍艦甲板上起飛和降落。

和“蜂鳥”一樣採用交叉螺旋槳的K-max

實驗中飛行員駕駛“蜂鳥”在一片僅僅4×4米的區域(模擬軍艦甲板)著陸,駕駛這飛控系統如此簡陋的直升機模擬著陸成功,足以體現出“蜂鳥”優異的效能。德軍當即下達了15輛原型的訂單,以及30輛的後期型訂單。

生產的頭兩架採用全封閉式座艙,後續生產的改為半封閉式座艙。到1943年,大約有20架生產出來加入德國海軍,這批“蜂鳥”被投入到地中海、波羅的海地區的軍艦,這些“蜂鳥”主要作用是反潛、為軍艦進行垂直補給等簡單任務,原本直升機可以很好的用於艦隊火炮的校射工作,因為早期的“蜂鳥”只能搭載一名駕駛員,因此並不實用,後期增加了一個座位,可以很好地完成這個工作。

與後期的艦載直升機相比,當時因為技術的限制,無法安裝聲納、聲納浮標、雷達等先進裝置,像執行反潛任務時完全依靠目視觀察,效率並不高,不過同時期其他的國家的反潛巡邏機也差不多。在波羅的海和地中海的清澈海水中,如果是潛伏在水下二三十米的潛艇,則能夠被上空飛過的“蜂鳥”觀察到,然後駕駛員會對目標區域投擲求生用的煙幕彈,為驅逐艦標註位置。

“蜂鳥”另一個問題就是沒有搭載武器,即便是發現了潛艇也只能起到預警作用,無法及時的實施攻擊,如果“蜂鳥”能夠安裝炸彈或者魚雷,以如直升機特有的機動性,潛艇要想逃脫簡直是難上加難。

正在飛行的“蜂鳥”

在進行垂直補給任務上,“蜂鳥”比其他方式效率高得多,而且在海上可以隨時與友鄰軍艦互動。經過德國人的探索,艦載直升機的未來潛力已經凸顯出來。而德國水面艦艇本身就不強,二戰後期面對盟軍上千艘的艦隊,連U艇都要小心翼翼地,水面艦艇基本上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了,德國無心投入寶貴的精力繼續研發。

德國還進行了戰鬥測試,1942年在愛琴海上空,一架“蜂鳥”和一架FW-190戰鬥機進行了切磋,雙方不安裝機炮,而是安裝確定戰果用的機載照相機,雙方互相發起攻擊,如果照片中顯示對準了對方,那麼就是機炮擊中了對方,反之則是無用攻擊。經過幾輪測試下來,速度更快的FW-190只有一次勉強照射到了“蜂鳥”,其他的攻擊都被“蜂鳥”以靈活的機動躲避開了。

艦載直升機

在加裝了無線電等裝置之後,“蜂鳥”還可以執行通訊聯絡的作用,特別是在一些通訊不方便的山區,順帶還能執行搜救、偵察、補給等任務。技術部門曾打算研發載重能力更強的後續型號,但是德軍已經沒有興趣再繼續了,他們需要更多的Me-262噴氣式戰機和坦克,因為德國已經無法阻止盟軍在海上馳騁了,那麼艦載直升機也一樣沒有必要。

​1944年,有幾架“蜂鳥”作為炮兵校射飛機投入波美拉尼亞戰役,在優勢的蘇軍面前,機架“蜂鳥”改變不了任何局勢;隨後“蜂鳥”又參加了柏林保衛戰,發揮了一點作用。最終這些“蜂鳥”大部分在戰爭中損失,德國人自己把剩餘的裝備破壞,以免落入盟軍手中。二戰結束後,蘇、美兩國還是找到了3架,並以此為原型各自開始了自己的艦載直升機的研製工作。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老虎師T90坦克參戰,庫爾德武裝士氣暴漲,擊退土耳其三次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