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TONE
隨著法國快中子反應堆"ASTRID"的研發和運轉宣告停滯,日本和法國之間的聯合研發計劃也隨之不復存在。對此,法國原子能機構明確表示,2050年前將不會再觸及快中子反應堆這項"沒有前途的技術"。
但對於大洋彼岸的日本來說,快中子反應堆幾乎是日本攀登"第四代核電技術"高峰的唯一天梯,ASTRID專案的夭折意味著日本已無機會進一步發展核電技術。而更重要的是,日本希冀藉助快中子反應堆,繼而觸及核武器研發和製造邊緣的策略,也隨之破產。
圖為正在進行廢棄作業的快中子反應堆"文殊"。
事實上,日本對快中子反應堆的研究已有近五十年曆史:液態金屬鈉冷卻(鈉冷)原理的"常陽"快中子反應堆早在1977年就投入點火,迄今仍在正常運轉當中。
但在如此之長的時間裡,日本始終無法攻克鈉冷快中子反應堆的"實用化界限",新建的快中子反應堆"文殊"也在蹉跎了幾十年後,自2016年決定退役廢棄——至此,日本完全自主研發快中子反應堆的想法徹底破滅,只能依賴法國的示範型鈉冷快中子反應堆ASTRID。
圖為法國示範型鈉冷快中子反應堆ASTRID的截面圖,其結構異常複雜。
而在ASTRID專案中,日本"聯合研發"的地位幾乎已經名存實亡,基本淪為"錢包":每年日本要投入200-300億日元的高昂費用,來維持日本獲得技術的權利,要知道一直到2018年,ASTRID的建設和試驗也不過燒掉了7.4億歐元而已。
至於精明的日本人為什麼甘願"送錢"也要硬碰快中子反應堆技術,其中當然是日本獨特的"小算盤":除卻擔驚受怕的島國情結之外,更有那麼一點點痴心妄想。
圖為日本的核燃料"雙重迴圈"策略,紅框內是現存的48噸放射性金屬鈽。
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航運斷絕之後,日本上下已經對"能源自主"這個詞有了獨特深刻的理解:20世紀後期日本遍佈核電站的景象,可以說就是針對海灣石油危機的日本對策。
但核電站也要依賴核燃料的供給來運轉,一旦核燃料被阻於海外,日本一樣要坐以待斃……不過就在70年代末,快中子反應堆技術給了日本人希望:因為正如它的另一個名字"增殖反應堆"那樣,它在產生能量的同時還能再利用乏燃料,製造出可供常規反應堆使用的核燃料!
圖為基礎核武器的兩個起爆原理示意圖,內爆式使用的正是鈽-239。
簡單來說,快中子反應堆裡的核裂變過程就是"此消彼長":通過鈾-235、鈽-239之類元素的穩定消耗裂變放出中子,再讓鈾-238接收這個中子轉變為鈽-239,如此達到最大限度利用核燃料的目的。
當然,從快中子反應堆當中還能用鈾-238這種"無用核素"源源不斷地製造出適用於核武器的鈽-239,如此一來真是兩全其美!
圖為堆滿核輻射汙水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內景。
但如果鈉冷快中子反應堆技術難以突破,這一切如意算盤都是完全空談:儘管日本在本土儲存有數十噸的金屬鈽,但這些鈽-239、鈽-240混合的廢料根本無法制作安全的核武器,因為鈽-240的自發中子隨時會導致反應臨界;至於所謂能源安全,除卻鈉冷快中子反應堆,日本也沒有從鈾-238再製取鈽-239的能力,依舊要高度依賴外界的核燃料供給。
而再加上福島核電站的驚天事故,無論是和平還是戰爭傾向的日本核能發展,已經沒有了出頭發展的機會,走下坡路就是註定結局。
- 仰光多地開始實行軍事管制,軍隊建立地區軍事法庭,可判處死刑
- 若美軍20架B2轟炸機全部出動,誰能頂得住?全球僅2國能做到
- 抗美援朝,志願軍殲滅多少美軍?為何中美雙方統計後資料相差巨大
- 再度曝光,003號航母上配備殲15T接近官宣,為國產隱身艦載機打頭陣
- 春節後高頻巡臺已經恢復,解放軍戰機下午再出動,臺島累計150次驅離
- 志願軍老兵回憶“戰場婚禮”:床用門板搭成,窗簾是美軍降落傘
- 偉大科學家錢學森,令其一生驕傲的不是“兩彈”,而是他的愛人
- 中美血戰黃草嶺,陸戰1師士兵詐降,志願軍連長暴怒:格殺勿論
- 印度或做出一個歷史抉擇:拋棄俄羅斯航母路線,改拜美國為師
- 我不知道什麼叫“民主”“自由”,但我知道我相信我的國家我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