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擁有核武之後,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冷戰開啟蘇聯和美國兩強核戰危機籠罩全球,雙方展開核競賽。對於核戰爭這一新型戰爭模式雙方都展開了一系列驗證,包括對於核戰條件下陸地霸主坦克的生存效能。
1953年-1954年,蘇聯進行了多次核試驗發現在爆心附近放置的各型坦克,由於衝擊波作用全部被掀翻並不符合核戰爭的需要。因此,蘇聯開始了“戰術核爆區用試驗性車輛結構279工程”的研製工作,作為T-10重型坦克的後續版本以滿足核戰需求的下一代重型坦克。
T-10重型坦克,主要用於為T-54/55坦克提供遠距火力支援和充當陣地突破戰車。是當時蘇聯火力最強,裝甲防護最好,同時也是最昂貴的坦克。
“279工程”由此進入研製,和以住坦克最大的區別是採用四條履帶,抓地力更強。還有更加扁平的炮塔,減少迎風受彈面積,總而言之這是一款很個性很有特色的新式坦克。下圖是一組採用T-10重型坦克底盤的“279”工程試驗樣車,通過模擬炮塔框架可以看到主炮半自動裝填系統的結構細節和工作過程。主炮並沒有炮管,只有炮尾部分,用來測試彈藥的裝填過程。
奉行大炮梨地的蘇聯坦克設計師一致認為,大口徑火炮才是重型坦克的標配,為此279工程必須安裝130mm坦克炮。不過由於130mm定裝炮彈過於龐大,以其重量來說坦克兵完全無法承受,因此改為分裝式先裝填彈丸再裝填藥筒。為此,蘇聯為新坦克專門研發了M65型130mm坦克炮,以及相關配套的彈藥。
279工程火炮
“279工程”重型坦克採用半自動裝彈機,裝填彈丸時可以從炮塔後部彈藥架上提取相應的彈種,並進行自動裝填。由於配備半自動裝彈機,“279工程”重型坦克射速可以達到5-8發/分鐘。
279工程火炮
“279工程”炮塔俯視剖面圖,可以看到彈藥和裝置的佈局情況,口徑大造成自動裝彈機上的待發彈數量只有十多發,因此需要在戰鬥間隙及時進行補充。還採用了14.5mm的並列機槍,這如果被命中就等著拼接了。
看了主力火炮裝備外,再來個全景標準照,四條履帶再加上低矮的造型確實很符合核戰需要。
“279工程”重型坦克設計三檢視,四條履帶是該型坦克的最重要特徵,採用油壓裝備可以將整車放低。在核爆衝擊波到來時牢抓地面不至於被掀翻,而且車體一週還填充有防輻射層,可以進一步保護車組乘員。
“279工程”三檢視
“279工程”重型坦克
1959年,“279工程”完成試驗樣車並進行了廣泛測試,配套1000馬力柴油發動機,再加上採用的四條履帶接地壓強特別小几乎等同於一輛輕型坦克。因此,這輛重達60噸的坦克最高時速可以達到55千米/小時,也可以輕鬆通過崎嶇山路和沼澤地帶。
“279工程”重型坦克
“279工程”重型坦克
“279工程”重型坦克
車體採用內外雙層結構,內層為整體鑄造式,外層則由若干鑄造裝甲板焊接而成(造型扁圓)。內部放置石墨等特殊材料具有三防功能,座圈部位經過密封處理同樣具備三防功能。車首前上裝甲192毫米厚度、傾角60度;車體側面裝甲182毫米厚度、傾角45度;炮塔正面裝甲305毫米厚度、傾角30度,防禦能力不低。
“279工程”重型坦克
“279工程”重型坦克
從字面資料看279工程效能似乎非常優秀,但是1959年279工程在庫賓卡經過全面測試,試驗結果279缺點眾多。包括:戰鬥全重達60噸,動力傳動系統和懸掛系統可靠性不盡如人意;行走裝置又過於複雜,零配件是其他坦克的2倍造成乘員保障工作負擔太大;另外維護更換內側負重輪和履帶也是非常麻煩,畢竟是四條履帶。由於上述缺點以及當時赫魯曉夫認為未來戰爭只需要核彈和原子彈,因此,1961年2月17日開始終止所有戰鬥全重超過39噸的重型坦克研製工作,279工程也在其中。“279工程”重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