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自近代以來,由於歷史因素以及英國戰略家對英國戰略目標的定位,海軍一直在英國大戰略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皇家海軍象徵著大英帝國的榮譽。歷史上的英國海軍一直堅持著“兩強標準”,即皇家海軍的規模至少應等同於最可能與英國為敵的兩個國家的海軍規模之和,一戰前夕,為了應對德國的挑戰,英國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實施優勢海軍戰略,然而在“十年規則”時期,英國政府被迫公開宣佈放棄了“兩強標準”,以“一強標準”為皇家海軍的建設目標。

一、戰前的英國海軍戰略

英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支常備海軍創建於1500年,此後由了長足的發展,1588年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啟了英國海軍崛起的道路。隨後的英國海軍在同荷蘭、法國的爭奪中愈發壯大,隨著帝國的建立,英國的海上霸權也逐漸建立。拿破崙戰後後,英國海軍成為了“海上霸主”,從1815-1885年間,英國海軍實力相當於“其他三個或四個海軍強國的總和”,1886年,英國正式提出了“兩強標準”,明確表示英國海軍力量將保持不低於僅次於它的兩支海軍強國總和的規模。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德國海軍的崛起以及法俄協定的威脅,“兩強標準”呈現出難以滿足整個大英帝國防禦的需求。在保守黨的推動下,海軍預算迅速增加,由1900年的2750萬英鎊增加到1904年的3680萬英鎊。然而隨著1906年自由黨的上臺,將重點放在了社會改革上,海軍預算頭三年比1904-1905年度下降了15%,而用於建造戰列艦與一級巡洋艦的費用也由1905-1906年度的840萬下降到了1908-1909年度的550萬鎊。 “兩強標準”實際上已名存實亡,這遭到了海軍部、外交部以及殖民部的不滿和抗議,這種狀況隨著丘吉爾就任海軍大臣而逐漸改變。

1911年9月丘吉爾成為海軍大臣,丘吉爾十分清楚皇家海軍在大英帝國中的地位與責任,“如果我們的海軍霸主地位受到損害,那麼我們民族和帝國的前途以及多少世紀來由生命和成功所積累起來的財富就會不復存在,一掃而光;”因此“要像德國明天就要進攻那樣做好準備。”在丘吉爾的計劃中,將德國作為英國的唯一對手,1911年12月建議接受海軍部於1909年4月提出的“一強標準”,即在主力艦上超過德國主力艦的60%,並於1912年3月18日正式宣佈這一標準。

在丘吉爾的努力下,海軍預算由“1908-1909年的3220萬英鎊增加到1913-1914年的4870萬英鎊,到1914-1915年已超過5000萬英鎊,達到歷史的最高點”。海軍預算在整個軍隊預算中的比例也遠遠超過其他軍種,“1909-1915年間,整個軍隊預算的淨增額為7740萬英鎊,海軍佔了7070萬英鎊”。預算的增加確保了海軍擴建計劃的實施與技術的改造。1905-1909年間用於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費用為2810萬英鎊,1909-1913年間則上升到3470萬英鎊,增幅達到23%,主力艦的訂購數目也由12艘增加到24艘,增幅達一倍。經過丘吉爾的努力,海軍發展扭轉了當初的不利局面,優先發展海軍、確保海上優勢成為自由黨執政後期的行動綱領。到一戰爆發時,英國已有各式戰艦417艘,其中現代主力艦31艘(另有16艘在建造中),前無畏艦39艘,大大超過德國的176艘,實現了對德主力艦60%優勢的“一強標準”。

針對可能的對德戰爭,1908年英國海軍部制定了“決戰戰略”:“主要目標是將德國主力艦隊引入決戰,所有其他的軍事行動都附屬於該目的;”而“英國艦隊必須做的唯一事情,在於搜尋敵方艦隊並將其毀滅。”到了1914年,英國將海軍戰略定為旨在控制本土水域,封鎖敵方進入世界大洋的路線,並且在德國遠洋艦隊離開基地的情況下,為艦隊總決戰搶佔最有利的位置。 “封鎖戰略”也成為一戰前期英國海軍的基本戰略,但由於中立國的壓力以及其他原因,封鎖戰略在短時間內效果有限。到1917年秋,由於實現海上決戰的可能性降低,英國海軍開始從實現兩項基本目標出發來規定其海上戰略:“其一,對敵方民眾施壓,以便迫使他們的政府就範;其二,抵抗住敵人施加的壓力,以便可以不受干擾地堅持戰爭。”隨著美國的參戰與封鎖戰略效果的逐漸顯現,一次大戰最終以協約國勝利而結束,這也標誌著英國海軍取得了對德海軍的勝利。

二、戰後初期的英國海軍戰略

隨著同盟國的戰敗,英國皇家海軍失去了戰前的最大對手德國海軍,重新確立了霸主地位,而且通過戰爭進一步拉開了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差距。在戰爭的推動下,英國海軍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到戰爭結束時,“就兵力而言,英國海軍幾乎擴大了2倍,從不到15萬增加到44萬左右,42艘第一線主力艦隻……擁有136門12英寸、144門13.5英寸和96門15英寸艦炮”;再次恢復到了“兩強標準”的既定水平。

相比較英國海軍的巨大優勢,第二海軍強國美國則擁有16艘主力艦,80門12英寸、88門14英寸的艦炮,儘管其50萬海軍人數超過了英國的44萬,但其物質器材方面卻遠遠落後於英國。因此當威爾遜在抵達歐洲之前,英國就表示“大不列顛將以它的全部才智保持一支優於美國或任何其他強國的海軍。”對此美國方面也以強硬的表示: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都不會屈服於大不列顛完全控制海洋的野心,就像不會屈服於德國控制陸地的野心一樣。英國越快承認這一事實,就對它越好。”“如果需要,美國能夠而且決心超過英國的海上力量或者地面力量,或者在這兩個方面都超過英國。”

1919年3月,英美在巴黎進行了關於兩國海軍問題的談判,由於雙方鬥爭激烈,被稱為“巴黎海戰”。英國利用威爾遜的國聯計劃必須需要英國支援的心理,迫使威爾遜繼1916年後再次放棄了趕超英國海軍的機會。4月9月,雙方代表簽訂了海軍協定,“英國支援威爾遜政府的國聯計劃,作為回報,威爾遜將考慮中止1918年的造艦計劃。”至此,英國成功的通過外交手段壓制了美國追趕英國海軍的計劃。

為了維持自身的海軍優勢,英國政府在淘汰老舊軍艦的同時,又在不顧財力的建造新的軍艦。從1918年11月到到1921年4月,英國皇家海軍總共拆毀了200萬噸的舊軍艦,包括了“38艘戰列艦、2艘戰鬥巡洋艦、87艘輕巡洋艦、300艘驅逐艦和魚雷艇以及106艘潛艇”。為了建造新的軍艦,在1919-1920年度的財政支出中,英國政府為海軍撥款1.88億英鎊,比1913-1914年度增加了3倍。但現實的壓力使得這成為英國海軍最後的瘋狂,“十年規則”關於削減軍費的決定讓海軍也不可避免的遭受衝擊。1921年的經濟危機又迫使英國政府進一步削減海軍軍費,規定海軍部1920-1921年的預算最多不得超過6000萬英鎊,1922年又減少了2500萬英鎊。

與此同時,1919年11月,美國參議院正式否決《凡爾賽條約》,威爾遜政府的國聯計劃宣告失敗,這樣,英美海軍協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美國重新啟動了新的造艦計劃。1919年12月,美國海軍部公佈了下一個財政年度的造艦計劃。 “要求授權建造2艘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25艘輔助艦隻等,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美國海軍在一線海域作戰的能力,並且要能保護美國在兩大洋的國家利益” 。1920年9月,美國海軍綜合委員會再次重申:美國要建造“獨一無二”的海軍,並提出在1922—1924財政年度的造艦計劃。該計劃“共要求建造88艘艦艇,包括3艘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航空母艦、30艘輕型巡洋艦和一定數量的小型艦隻”。

除了美國以外,日本在戰後也掀起了造艦的高潮。1920年7月,日本國會批准了早已於1907年就已提出的“八八艦隊”計劃,計劃建造主力艦和巡洋艦各8艘,每8年更換一次。到1921年,除主力艦之外,已建造、正在建造或準備建造的其他艦隻還有輕型巡洋艦25艘、驅逐艦102艘、潛水艇113艘;海軍軍費從1917年的0.85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45億美元。而海軍較弱的法意兩國在1921年底也各有33艘和24艘軍艦在建造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再想維持一直堅持的“兩強標準”已力不從心,而按照美國的造艦計劃,即使英國想保持戰前對德國的60%“一強標準”也難以為繼。在巨大的財政壓力下, 1920年3月英國宣佈打算放棄一直堅持的“兩強標準”,而採用“一強標準”,將目標定在防止美國海軍超過英國。1921年3月,英國政府作了最後一次努力,提出建造4個戰列艦後,還計劃建造歷史上最強大的48000噸的戰鬥巡洋艦4艘,作為對美國和日本擴建海軍的迴應。但隨後又感到力不從心,派人赴美國建議召開裁軍會議,並正式通知與美國通過維持海軍均勢,英國海軍的“兩強標準”時代正式結束。

從1886年正式宣佈實行“兩強標準”的海軍政策,到1921年正式宣佈放棄這一標準,英國的“兩強標準”海軍政策斷斷續續的維持了35年。實際上,從標準建立之初就受到了新崛起大國的嚴重挑戰,其目的也是為了防止這一挑戰,因此維持這一標準就需要龐大的軍費支出,這又是以經濟實力與財政收入為支撐的。在一戰的推動下,英國勉強延長了“兩強標準”,然而,在“十年規則”之下,在客觀經濟條件的壓力下,“兩強標準”的放棄也是一個必然,此後,英國海軍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三、華盛頓會議與英國海軍戰略的調整

1921年3月,當英國赴美國正式宣佈放棄“兩強標準”時,還試探性的向美國建議召開裁軍會議。與此同時,美國參議員博拉也發起了裁軍運動,要求總統授權召集“一個旨在迅速達成某種諒解或協議的會議”,結束日趨激烈的軍備競賽運動。3月4日,哈定總統在就職演說中表示願意“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一起研討和磋商,提出裁減軍備和減輕陸軍和海軍部門難以承受的負擔的方法”。 1921年5月和6月,美國參眾兩院先後通過了博拉所提的修正案,要求政府同英日兩國進行裁軍談判。而在日本,財政狀況也無力支撐龐大的軍備計劃,“有識之士也強烈要求裁軍,日本政府決定利用這次會議的機會,實現裁軍和維持日英同盟這一歷來的基本方法,因此便答應出席這次會議。”

1921年11月12日,華盛頓裁軍會議召開。13日,英、美、法、日四國簽署了《英美法日關於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即《四國條約》),條約生效後,“1911年7月13日英國和日本在倫敦締結的協定應予終止”。次年2月6日,英、美、日、法、意五國又簽訂了《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即《五國海軍條約》),五國在主力艦上確立了5:5:3:1.75:1.75的噸位比例。

通過華盛頓會議,英國確立了與美國海軍同等的“一強標準”,同時保持了對日本的海軍優勢地位,因此“受到英國報刊的好評”。從實際成果上來看,英國依然保持了對美國之外的其他海軍大國的“兩強標準”,並且保持了對美國海軍的微弱優勢地位,因此,“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或多或少地是英國有意識的要求,希望在管理世界事務中與美國享有同等的夥伴地位。”

華盛頓會議後,英國政府將重點轉向了戰後國內的經濟恢復與解決失業問題上來。在海軍戰略上,英國根據華盛頓會議上的相關規定,進行了區域性的調整。將主力艦隻撤往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海域;將新加坡建設成皇家海軍第三艦隊的基地,用以警戒印度至澳洲之間的航線安全與維護在中國的利益。此外,在軍艦製造上,英國將重點轉向了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等輔助艦隻的建造上,特別是機動性很強的巡洋艦的建造,它能極大地滿足大英帝國各殖民地之間的聯絡和保護海運的暢通。“1924年,英國建成5艘萬噸級重的巡洋艦龍骨成果下水,1925年又通過計劃建造9艘萬噸和7艘8000噸的巡洋艦,同時訂購了4艘46000噸的戰列巡洋艦。到1927年,英國已經建成巡洋艦54萬噸、驅逐艦189萬噸以及45萬噸的潛艇,而在建的巡洋艦為33.2萬噸、驅逐艦為22.8萬噸以及4.96萬噸的潛艇”。

20世紀20年代的大英帝國

英國的造艦行動在無形之中又使得軍備競爭死灰復燃,在英國大規模建造巡洋艦的同時,美日兩國也不甘落後,紛紛出臺一系列的造艦計劃。1923年,日本通過了“輔助艦充實計劃”;1924年12月美國國會也授權總統在1927年7月1日之前建造8艘萬噸巡洋艦;這樣又形成了新一輪海軍軍備競賽的局面。為了防止失控局面的出現,在美國的積極籌劃下,1927年6月20日到8月4日美英日三國在日內瓦進行了談判,英國堅持要根據“實際需要”保有自己輔助艦隻的艘數,特別是在輕巡洋艦的保有量上;最後,會議因英美未能在限制輕巡洋艦上達成一致而無果而終。

但是1929年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迫使各國重新坐上了談判席,1930年1月21日,經英國發起,五國在倫敦召開了海軍會議,最終美英日三國達成《倫敦條約》,三國同意將華盛頓會議上規定的主力艦替換期限由1931年推辭到1936年,美、英、日各處理3艘、5艘與1艘主力艦;航母的噸數則依然維持華盛頓會議上的規定,但限制範圍擴大到萬噸以下航母;新建潛艇則不能超過2000噸,艦炮的口徑不得超過5.1英寸;英美與日本在大型巡洋艦上的比例為5:3,小型巡洋艦和驅逐艦的比例則為5:3.5。

倫敦海軍會議是華盛頓會議之後又一次成功的限制海軍軍備的會議,它成功的解決了華盛頓會議上所遺留的輔助艦隻的限制問題,並達成協議。通過條約的規定,英國儘管仍然保持著與美國同等的海軍地位, 但兩國海軍軍備已經達到完全相等,英國海軍的微弱優勢地位喪失。英國企圖重新恢復海上霸權的努力遭到了失敗,英國的海軍優勢地位完全喪失。

在整個20年代,英國雖極力維護其海軍地位,然而受限於 “十年規則”原則的制約以及經費上的限制,其海軍的相對優勢在不斷的喪失,甚至連“一強標準”的最低目標也難以維持,英國海軍在度過發展最受限制的十幾年後迎來了“希特勒時代”的嚴重挑戰。

《大國的興衰》

《In Defence of Naval Supremacy :Finance, Technology and British Naval Policy1889-1914》

《石油金錢權力(上冊)》

《20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係研究導論》

《國際關係史(第四卷)1918-1929》

《締造戰略:統治者、國家與戰爭》

《駛向Sunny燦爛的大海——美國海軍史1775-1991》

《國際條約集》

《英國現代史1914-1964》

《限制和裁減海軍軍備的國際條約》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