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戰爭是殘酷的。它能讓人們家破人亡,也能讓人們妻離子散。今天要講的這個人是鄧雪桂,96歲高齡的他,至今都在想著返回大陸。

一、家境貧寒

1926年,鄧雪桂在一個小山村出生了。從小到大,他的家庭一直都被貧困包裹著。不是沒米就是沒面,反正沒有吃過一頓飽飯。可能真的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沒過幾年,他便有了弟弟和妹妹。弟弟妹妹的出現,讓這個本身就貧寒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吃飯都成問題,何況是上學呢?童年時的鄧雪桂一直都在地裡勞作著,大字不識幾個,能不能把自己的名字寫出來還是一個問題。漸漸地,弟弟也長大了鄧雪桂便帶著弟弟一起在地裡勞作,年年都是入不敷出,生活甚是艱苦。

二、戰爭年代

隨著年齡的增長,鄧雪桂的飯量變得越來越大,弟弟也是如此。家裡一共有四個孩子,一家人每天都在為食物奔波,但是一直都過著吃不飽,餓不死的生活。1936年,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突如其來的戰爭讓各地的物價直接失控,不少人都徘徊在飢餓的邊緣。鄧雪桂一家也是如此。當時鄧雪桂才十歲,家裡實在是養不起了。鄧雪桂的父母經過一番打聽,決定讓鄧雪桂和弟弟去參軍。之後,年幼的鄧雪桂和弟弟在眾多的募兵隊伍當中不幸走散。陰差陽錯,鄧雪桂投了國軍,他的弟弟參加了我軍。

三、被迫離鄉

隨著日軍的到來,戰火很快蔓延到全國各地。鄧雪桂在一次次的戰鬥當中磨鍊了自己,也在一次次的受傷當中堅定了抗戰的決心。途中,他也好幾次打聽過弟弟的動向,得知弟弟還沒有戰死沙場時,鄧雪桂總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1945年,日軍投降。欣喜若狂的鄧雪桂已經收拾好東西打算回家了,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另一場戰爭才剛剛開始。當鄧雪桂收到上級命令的時候,當時就打算丟盔走人。上級知道後,便給他安排了一件輕鬆的差事:保障後勤。1949年,國民黨戰敗了。直接將根據地所有的軍民帶到了臺灣,一個不剩。鄧雪桂也不例外。

四、 建設家鄉

來到臺灣之後,上級很快給鄧雪桂分配了工作。暮鼓晨鐘,一天又一天。鄧雪桂對臺灣的生活已經熟悉了,但是他一直感覺內心空蕩蕩的。終於,在1988年的時候,他抓住一次探親的機會返回了自己的家鄉。家鄉的草木很枯澀,但在鄧雪桂眼裡是那麼的可愛。家鄉的房屋很破舊,但在鄧雪桂眼裡是那麼的溫暖。

見到弟弟之後,鄧雪桂直接聲淚俱下:“這裡沒有國軍和解放軍,只有哥哥和弟弟。”語畢,兩人已是泣不成聲。簡單的對話之後,鄧雪桂才知道自己的母親已經病故。來到母親的墳頭,鄧雪桂不斷哽咽著,久久無法釋懷。在村中轉了一圈之後,鄧雪桂發現村中依然沒有學校。於是鄧雪桂便將自己的積蓄全部拿出來開始建設家鄉小學,義無反顧。

五、 相隔兩岸

探親時間結束之後,鄧雪桂又返回了臺灣。他最後一次探望家鄉是在2003年,之後便再也沒有回去過。一來是因為同輩的人已經不多了,二來則是因為他不想麻煩家人。還有一點就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村裡的後生幾乎都不認識自己,這讓鄧雪桂很是百感交集。去年,鄧雪桂又接到了侄子的電話,侄子還是想讓他回去。

鄧雪桂只是弱弱問了一句:“我沒錢,你還肯養我嗎?”電話那頭不斷點頭答應。終於在去年,93歲的抗戰老兵鄧雪桂拖著疲憊的身軀,空蕩的靈魂,返回了家鄉的懷抱。自從離開家鄉至今,已經70年了!他盼著有朝一日能夠完全返回家鄉定居也盼了70年了。像鄧雪桂這樣的抗戰老兵還有很多,很多。因戰爭而妻離子散的人也有很多,很多。願狼煙不再起,願我輩自強不息。唯有強大,才能保護自己的親人,保護自己的家園。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女紅軍王泉媛長征時與丈夫失聯,後被俘虜做侍妾,45年後再見前夫已是副國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