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現代戰爭,最激動人心的莫過於萬炮齊發的轟鳴,導彈出鞘時的震撼,當然,也絕對少不了戰鬥機飛躍航母上空時的磅礴氣魄。但是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會注意到,在大洋的深藍之中隱藏著戰爭歷史上最危險的敵人,他們就像黑夜之中的刺客,只需一擊就能讓上萬噸的戰艦沉沒,他們就是深海之中最狡猾的狐狸——潛艇。
1864年美國南北戰爭時,世界上第一艘潛艇南軍的"亨萊"號成功擊沉北軍"休斯頓"號開始,潛艇戰和反潛作戰就同時成為了軍事戰術中的新名詞,這一場海上和海下的終極對決一直延續二戰結束之後。而在現代戰爭中,以前蘇聯為代表的潛艇作戰,以及以美國為的首反潛作戰也在長期對峙之中點出了各自不同的技能樹。時至今日,反潛作戰依舊是各國所有面對的重要課題,希望藉由分析美國冷戰至今經典的反潛作戰裝備和戰術理論,可以讓大家了解到反潛作戰的重要意義。
來自"潛艇大國"的壓力說起反潛,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二戰老電影中,水兵經常大吼著:放深水炸彈。沒錯,早期深水炸彈幾乎是對付潛艇的唯一方式,當時的探測系統比較糟糕,聲吶基本處於原始階段,甚至還有用探照燈反潛的。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已出現了成功的反潛作戰,1916年8月奧地利的水上飛機成功擊沉了一艘英國潛艇,打響了空中反潛第一彈,足見反潛作戰擁有悠久的歷史。
而當時間翻過兩次大戰,進入冷戰以後,反潛作戰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格局,因為有史以來最大的潛艇"老闆"前蘇聯出現了。由於前蘇聯國土範圍內的出海口很容易被封鎖,加之國力有限,所以一開始就放棄了用水面艦艇對抗的路線,而是點開了潛艇這條科技樹,企圖依靠這種神出鬼沒又能以小博大的海軍戰略。更何況這樣還能更好的發展對西方世界的全面核威懾,可以說是非常吻合前蘇聯的戰略思想。
▲前蘇聯的驕傲"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滿水量達到8萬噸
曾經的蘇聯最高峰的時候擁有360艘各種潛艇,其中可以執行戰備核攻擊任務的彈道導彈核潛艇76艘,一大部分都是核動力的;還有裝備大量反艦導彈,可以對水面艦隊進行飽和式攻擊的巡航導彈核潛艇67艘,其中有50艘都是核動力的;剩下的200多艘各種攻擊潛艇,其中也有1/3採用核動力,而這一時期美軍所有核潛艇才90艘左右。
這也是前蘇聯潛艇部隊的一大特點,大量採用核動力設計,迄今為止發生事故的8艘核潛艇中有6艘都屬於前蘇聯和俄羅斯。
▲航母編隊或許在海面和空中很強大,但是卻很難防禦來自水下的威脅
由於核動力潛艇能夠保證長時間在水下潛航,而且通過北冰洋能夠進行全球部署,對美軍大量深藍航母艦隊來說,在失去了岸基反潛兵力的保護後無異於光著身子上街,時刻都有被"非禮"的危險。也正是因為這種國家級別的軍事對抗 ,加之事實存在的巨大威脅,讓美國在反潛科技上一路不停歇,可以說是一手創立了現代反潛的典型軍事理論,也出現了不少的經典反潛裝備和系統。
▲早期的"斯普魯恩斯"級,艦炮後面就是"阿斯洛克"反潛系統
專業反潛玩家"斯普魯恩斯"提到美軍的經典反潛裝備,就不得不說到"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斯普魯恩斯"是一型多功能驅逐艦,但是在初期設計的時候,則是作為一型專門壓制前蘇聯潛艇的專業區域反潛艦,而且也是航母艦隊反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帶上"斯普魯恩斯"級出門,那航母編隊都走不動道兒。
尤其是1976年開造的13艘"斯普魯恩斯"級都沒有裝備"海麻雀"防空導彈和"魚叉"反艦導彈,最為核心的武器就是反潛利器"阿斯洛克"反潛魚雷,也是當時美軍唯二的專用反潛魚雷,而其他的防空和反艦武器則是在1978年後才進行加裝的,7700噸的大傢伙專門用來搞反潛,可見美軍當年對反潛作戰是有多麼高的優先順序。
▲美軍冷戰時期最好的反潛直升機"海鷹"SH-60B
不過由於"斯普魯恩斯"級足夠能裝,除了裝備八聯裝"阿斯洛克"(部分改為MK41垂直髮射),這型專業反潛艦艇還具備另外兩件反潛利器:兩架SH-60B"海鷹"(前期為海妖)反潛直升機,另一個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波塞冬神盾"反潛作戰系統(用以處理聲吶資訊),下面我們結合冷戰時期的經典反潛作戰理論分別來說說這幾種反潛裝備。
▲"阿爾法"級是冷戰時期航速最快的核潛艇,可下潛到900米深
有智慧的"深水炸彈"之所以反潛作戰又是魚雷,又搞聲吶,還要雙倍快樂的直升機,弄的這麼複雜全拜潛艇越來越安靜所致,前蘇聯軍事研究人員早就發現在潛艇噪音低於90分貝的情況下就會被大海的背景噪音所覆蓋而難發現,也就是所謂的大洋"黑洞"。而且潛艇的水下移動速度和潛航深度也與日俱增,例如阿爾法級核動力潛水艇速度可達41節,比大部分水面艦艇都要快,下潛深度則可以達到900米,這個時候深水炸彈和傳統聲吶已經完全抓不住這些狡猾的深海狐狸了。
▲"阿斯洛克"反潛魚雷發射系統
為此美軍重新構築了新的反潛理論,分為近程反潛和中程反潛,近程反潛就是使用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最大射程為22公里。這種導彈在接受到聲吶座標後就可以向預定位置發射,在空中由一具固體導彈發動機進行亞音速慣性航行,由時間控制器控制飛行距離,在到達設定時間後就會放出減速傘緩降入水,此時控制系統會操作導彈達到指定深度,然後通過音響尋的制導。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輕型魚雷MK50,作戰半徑只有11公里,不過和"阿斯洛克"不同的是這款導彈採用海水電池驅動的燃氣發動機,可以攻擊水下深度超過700米的大潛深核潛艇。
▲垂直髮射的"阿斯洛克"反潛魚雷
其實反潛魚雷就是擁有自動搜尋制導功能的深水炸彈,相比於之前盲目的亂炸,在20公里範圍內有聲吶提供定位的情況下,數枚依次發射的"阿斯洛克"反潛魚雷就可以形成包圍圈重創對方潛艇,即便沒有擊沉,艇殼破裂造成巨大壓力也會形成毀滅性的損管災難。值得一提的是,在冷戰時期的核戰思想下,"阿斯洛克"和大多數導彈一樣都有一個核彈版,可以瞬間成為"核深水炸彈"。
"海鷹"掠海捕魚儘管"阿斯洛克"是一款非常成熟的反潛導彈,曾經裝備幾乎所有的西方主流國家,可以說是反潛導彈領域的招牌武器。但是隨著前蘇聯大量生產949型奧斯卡巡航導彈核潛艇,這種情況被徹底改變了。奧斯卡級裝備了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每艘具備24個反射管,可以在550公里的距離上進行超音速飽和攻擊,而這個攻擊距離遠遠超過了"阿斯洛克"20公里的飛行範圍。
於是奧斯卡級核潛艇迅速成為美國航母編隊和所有水面艦艇最為忌憚的深海殺手,而反潛魚雷也從攻擊型的反潛武器逐步成為了一種近程自衛武器,除非真有潛艇闖入20公里範圍內對編隊進行魚雷攻擊,否則"阿斯洛克"就毫無用處。
而面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自然是擴大反潛範圍,上文所提到的中程反潛就應運而生,其主要依靠艦載直升機的長距離機動能力,提供更大的探測範圍,同時在鎖定潛艇的情況下直升機還能利用機載的反潛武器直接發起攻擊,而並不需要等待水面艦艇,就像其名字"海鷹"一樣,從水面高速掠過捕食獵物。其實這和傳統艦載機攻擊方法是相同的,只不過目標從水上變為了水下而已。
▲"海鷹"直升機是由UH-60黑鷹直升機作為平臺改進而來
不過說起來雖然簡單,但是一型優秀的艦載反潛直升機可並不好找,艦載機這玩意比較彆扭,做的太大艦艇無法搭載,尤其是幾千噸的驅逐艦;但是如果做的太小,機載搜尋雷達的又不足以抓到潛艇,也是白搭;不過辛虧美軍在70年代就搞出了"黑鷹"這麼完美的10噸級直升機平臺,以此改進的SH-60"海鷹"在雷達效能和體積大小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終成一代經典反潛直升機,製造數量達到1000架以上,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反潛直升機,後續的MH-60R更是成為美軍現役的唯一反潛艦載機。
"海鷹"裝備一具AN/APS-124對海搜尋雷達,在最大飛行高度3000米的情況下搜尋距離達到240公里,以每小時270公里飛行可以短時間內完成大範圍的搜尋,通過機載的125枚浮標聲吶能夠快速縮小潛艇可能存在的範圍。除此之外"海鷹"也可以選配一些額外裝備,比如屁股後面巨大的長棍"磁異探測器"或者是吊放聲吶等等 ,不過因為載荷的限制,通常會根據任務情況有選擇的使用。
由於"海鷹"的最遠航程可以達到800公里,相當於將水面編隊的反潛安全距離擴充套件到了400公里左右,這樣就能將絕大部分潛艇拒之門外了。所以"斯普魯恩斯"級從一開始就要求設計能夠搭載兩架"海鷹",而最早的阿利伯克級連個機庫都沒有,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美軍當時對前蘇聯的潛艇是有多麼恐懼,一切裝備都是向反潛看齊啊!
越來越"安靜"的潛艇雖然有了"海鷹"的傾情加盟,在400公里範圍內有了探測攻擊一體的反潛平臺,但是這樣的反潛防禦圈真的萬無一失了嗎?並非如此,因為在反潛作戰中以航母編隊為圓心幾百公里內的茫茫大海上,直升機也不知道潛艇到底在哪,還需要聲吶給出一個大概範圍。這時候就凸顯了艦載聲吶和指揮系統的重要性,畢竟直升機只是打出去的拳頭,大腦不聰明還是睜眼瞎。而聲吶能夠在這麼遠的距離上發現潛艇嗎?答案是早期的垃圾貨不行。
之所以這麼說,忽悠要提到聲吶的探測方式,早期的英國ASDIC聲吶主要以主要以監聽潛艇在水下發出的種種噪音為主。例如潛艇螺旋槳在水中高速旋轉所產生的高分貝氣泡炸裂聲,也就是俗稱"空泡",還有潛艇水櫃壓縮空氣排放的聲音,以及發動機等各種裝置執行時候產生的聲音,畢竟是活動物體,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
不過這種聲吶的監聽能力差,即便是大型魚群都無法正常過濾,需要考驗監聽人員的探測經驗,而且並非採用固定式安裝,惡劣海況下就無法正常使用,所以實際反潛效果非常有效。
▲可有效降噪的大側傾七葉螺旋槳,非常考驗機床加工能力
而且前蘇聯的潛艇為了抑制噪音,也採用了大量的靜音技術,比如說給發動機增加緩衝防震的"軟墊底座",製造大角度側傾的七葉螺旋槳減少空泡的產生,利用更優化艇身減小水中的阻力。而且優秀的潛艇指揮官在接近目標的時候,都會利用大海中不同高度的海水溫度不同的特性,潛入深海的溫度躍變層來減小"空泡"噪音。可以說反潛作戰隨著潛艇越來越安靜,難度就增加了幾個數量級,畢竟潛艇是在大海之中的暗處,而反潛部隊是在明處,只能靠著細若遊絲的聲音作為判斷。
美軍的"波塞冬神盾"為了對付前蘇聯潛艇各種"減噪"的神操作,冷戰時期的美國海軍擁有更為強大的聲吶,同時將聲吶和上述不同反潛武器形成了一個有機的反潛網路系統。這就是美軍冷戰時期反潛作戰的核心——"波塞冬神盾" AN/SQQ-89反潛探測系統,和美國的"宙斯盾"防空相對的,"波塞冬神盾"就是專門為反潛研發的反潛防禦系統。
這套系統中包括一部新型的AN/SQS-53/56艦殼聲吶,它完全摒棄了老式聲吶臨時外掛的情況,而是安裝在艦的球鼻之中,也就是現在常見的艦艇前方的大鼻子,其外面包裹的是一層超薄合金和橡膠組成的導流層,以保護浸泡在海水中的聲吶換能器,因為如果不接觸海水,而是在空氣中直接發出這麼高的聲波頻率,恐怕聲吶本身都要被震碎。一般先進的反潛聲吶換能器都達到直徑4米左右,現在的萬噸級大驅還有達到8米的高效能的艦主動聲吶。
▲球鼻內巨大的水聲換能器,一般重量達到4噸
艦聲吶主要依靠主動聲波進行探測,原理可以理解為海中的雷達,不同的是一個發射電磁波,一個發射聲波,除此之外也可以被動接受水中的噪聲,不過主動模式下距離和精度都會更高,一般開啟主動模式時,都是利用高精度特性引導反潛武器攻擊,這就好比是雷達開機照射目標制導。不過這種聲吶採用的中頻頻率對海洋動物如鯨魚、海豚影響很大,據說大量海洋生物擱淺自殺就和聲吶的頻繁使用有關。
除了艦聲吶,"波塞冬神盾"在艦艇尾部一般還有一套AN/SQR-19線陣拖拽聲吶,好比是從艦艇上放出去的一串常常的"管道",在這個管道內部安裝有大量的被動水下監聽器,管道內則充油模擬中水的密度。雖然被動偵聽的靈敏度比較差,但是貴在距離遠,拖拽聲吶最遠可以拖放到離艦艇1500米的地方,可以提供120-150公里的遠端反潛預警。從工作距離上來說拖拽聲吶要遠遠超過艦聲吶,所以反潛作戰中需要主動和被動聲吶相互配合,才能由遠到近的逐次探測對方潛艇的行動。
而這些聲吶探測的所有結果都會彙總到"波塞冬神盾" AN/SQQ-89的核心處理計算機中,通過航母上的反潛作戰指揮中心對所有資料的的綜合處理,統一指揮艦上各個反潛子系統進行攻擊,包括剛才所提到了的"阿斯洛克"、MK50反潛魚雷等,而對於"海鷹"直升機則使用遠端資料鏈進行實時交換。
遠端攻擊反潛才是王道依靠"波塞冬神盾"協調各個反潛系統通力合作,在加上聲吶系統的給力支援,美國海軍可以說擁有了世界上最嚴密的反潛體系,現在的經典反潛戰體系也就是基於此建立起來的,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和美國的盟國都使用這套戰術理論進行反潛,也難怪說戰爭是催動軍事科技進步的第一動力。
但是反潛作戰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因為"玄武岩"以及後續的"花崗岩"的打擊範圍可達到550公里,儘管被詬病為精度不佳,但是僅依靠反潛直升機還是力有未逮。哪怕有一艘核潛艇突破中程反潛防禦圈進行了飽和式的反艦攻擊,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白費。一旦最重要的編隊核心航母被擊中,花費幾十億美元辛苦打造的反潛防禦系統也就形同虛設,美軍的反潛是一個不能存在僥倖的作戰,如果航母被擊沉不僅意味著經濟損失,對軍隊士氣和國民信心都是重大打擊。
於是美軍在苦思冥想之後,決定填補上這個最後的漏洞,這次他們打算採用攻擊態勢的遠端反潛,不在被動的探測潛艇的具體位置,而是利用艦載固定翼戰鬥機的航程優勢進行大面長航時的搜尋,將反潛戰打到對方潛艇的面前,進而執行先發現先打擊的策略,徹底將潛艇消滅在遠離航母編隊的位置。
▲搭載武器的S-3"海盜"艦載反潛機
而承擔這個任務的就是著名的S-3"海盜"艦載反潛機,也是美軍唯一的艦載固定翼反潛機。其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兩臺通用的TF34渦扇發動機,既可以達到800公里的作戰半徑,又能以較低的航速和滯空時間保證反潛作戰掃描到足夠大的範圍,在載油量不多的情況下達到了跑得遠和呆的久的完美結合。
▲注意機尾的長棍子就是"磁異常探測儀"
除了以上優點,更別說這個S-3還具有10噸的有效載荷,各種反潛裝置可以毫無保留的裝上去,不僅有常規的對海搜尋高分辨雷達、低頻聲吶、還有反向合成孔徑雷達。更是自帶強大的資料鏈,可以實時傳送更多得到資料,從而依靠航母的反潛分析部門對聲吶資料進行快速處理,而機載的計算機也能對主動聲吶資料進行處理,以便對可疑地區進行進一步探測行動。而像磁異常探測器這樣的大傢伙也可以隨時帶在身上,不用像"海鷹"一樣有選擇的使用。
相較於"海鷹"艦載直升機,擁有固定翼的S-3的最大優勢是不用根據艦載聲吶的指示進行小範圍的精確探測,而是直接由數架S3在不同方向進行大範圍的"掃盲"式地毯搜尋,其最高1萬米的飛行高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巡航大面積的海域,能夠保證搜尋效率,在第一時間排除對方潛艇的潛在威脅。而800公里的作戰半徑更是"海鷹"所無法比擬的,直接將對方潛艇和航母的距離控制在最安全的範圍內,即便是對方潛艇尾隨航母編隊也無法在800公里這個距離上進行任何有效的攻擊。
這也是為什麼直到S-3退役之前,美軍的所有航母不管在任何任務中都會固定搭載一個10架的S-3反潛中隊。因為就當時的情況來說,也只有遠端的攻勢反潛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式,而對於航母編隊來800-1000公里的距離才算足夠安全,能夠保證反潛作戰達到"萬無一失"。
而在近程、中程、遠端三重攻防一體的反潛保護下,蘇聯潛艇真正能夠突破防禦圈進行魚雷或者反艦攻擊已經不大可能,除了執行戰略核威懾任務以外,冷戰時期的潛艇在戰術上只能進行騷擾、監視和佯攻作戰。而這些行為自然也有為航母護航的己方核動力潛艇負責驅趕,至於潛艇和潛艇之間的反潛作戰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寫在最後冷戰時期的反潛戰最終以美軍的勝利告終,依靠先進探測技術和遠端資料鏈為核心的系統化反潛作戰自然不是單打獨鬥的潛艇可以對付的,而這種"先進探測-資料分析-遠端打擊"的作戰理論其實也貫穿了美軍所有戰術思想。至冷戰結束,前蘇聯的核潛艇從來也沒有對美軍造成過實質性的威脅,而隨著前蘇聯的解體,現在俄羅斯已經無法維持一支強大的核潛艇部隊,這場海上和海下的戰鬥也將告一段落。
但是潛艇作為"深海殺手",具有以小博大的不對稱作戰能力,又是二次核反擊的重要打擊平臺,至今依舊被各個軍事強國列為重點發展的武器,而在這場反潛和潛艇的"終極對決"中,前蘇聯雖然已經敗下陣來,但是新上場的選手或許還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