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3D列印,普通人可能還不太熟悉,稍微了解一點的人腦海裡可能會浮出這樣的畫面:在計算機系統的控制下,塑料顆粒像被捏的橡皮泥一樣逐漸被擠出來,然後堆積成一個物品。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行業經過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據媒體報道,由Relativity Space公司打造的第一枚3D列印火箭Terren-1馬上就要送往密西西比州進行測試,除了一些電子裝置、電纜及橡皮膠捲,其95%都將由3D列印機制造。公司創始人兼CEO Tim Ellis稱,理論上他們能夠在60天內讓火箭從原材料到登上發射臺,最早有望在2021年發射。
作為全球首枚3D列印火箭,該火箭的零件比同類火箭少100倍,它的發動機僅由100個部件組成,而一個普通的液體燃料火箭可能有數千個部件。這意味著在製造過程中,3D列印能縮短研發週期、減少裝配,還能降低模具成本。
看到這,不少人可能會不屑一顧,畢竟3D打印出來的火箭就算再逼真,也得能用才行,沒到真正發射並不能說是有了什麼重大突破。確實如此,3D列印剛流行時,業界曾有專家鼓吹3D列印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然而事實證明這個說法只是個噱頭。
就比如富士康為蘋果代工生產iPhone多年,創始人郭臺銘以3D打印製造的手機為例,聲稱3D列印的產品只能看不能用,因為這些產品上不能加上電子元器件,無法為電子產品量產。而且即使不生產電子產品,受材料的限制,可以生產的其他產品也很少。
“即使生產出來的產品,也無法量產,而且一摔就碎。”這對3D列印技術來說,無疑是個無法反駁的痛點。所以,行業內3D列印普遍用來列印一些小規模製造的零部件,像火箭這種大工程,也是全球首次。
不過,也不能全盤否定3D列印,因為現在3D列印不僅是人們想象中那個只會列印塑料模具的技術了,現在3D列印已能夠支援塑料、樹脂、陶瓷、金屬等種類豐富的耗材進行列印。
而3D列印還有一大特點就是能夠“私人訂製”,有很多行業比較精密的工作還是需要用3D列印來代替的。舉個簡單的例子,3D列印可以根據人體結構,打印出符合特殊使用者需要的牙齒、骨架、器官等模型。這一點是人工或者其它方法無法完美復刻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3D技術最大的瓶頸並不在於使用者能否接受,而是3D列印的成本能否被企業接受。雖然3D列印可以在整個製造過程中節省資金,但據了解,高精度3D印表機的價格非常高,再加上一些特殊材料的成本限制,這讓很多有想法的企業家望而卻步。未來3D列印還會怎麼發展,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