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在最近的第53屆巴黎航展上,法國、德國和西班牙聯手研製的歐洲下一代戰鬥機“NGF”全尺寸模型在航展中正式亮相,成為了最熱議的話題。不過,該模型並沒有讓人有“眼前一亮”的驚豔,反而遭到了眾多質疑,尤其是外觀為何酷似中國的殲-20戰鬥機,暫且不說這個,模型離真機的距離到底有多遙遠呢?

趕鴨子上架趕出來的“戰鬥機”

歐洲研製下一代戰鬥機的開端,是在2017年的時候,據訊息報道隨著歐洲推出的新防務一體化專案,法國的空中客車公司正準備研製一款新型戰鬥機,但是實際上這個專案是空客公司自己推動的希望。

然而,事與願違,隨著專案的推進,F-35越來越偏離歐洲各國的預期。進度緩慢姑且放到一邊,其基本效能和使用方法均倒向了戰鬥轟炸機的本質,與原來全能戰鬥機的期待南轅北轍。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式研究下去,F-35的作戰效能只有在美軍的戰鬥體系中才會被髮揮的淋漓盡致,一旦離開了美國的作戰體系系,就會大打折扣,在某些方面甚至還不如四代機。這意味著,如果全面裝備F-35,歐洲各國對美國的依賴就會進一步的加深。而對此,法國一直表明出不會採購F-35的明確態度;德國空軍雖然對F-35感興趣,但是國防部卻堅決地將其排除在德國下一代戰機選型之外。

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原因,法國和德國才有了強烈的“另起爐灶”的願望,這時候空客公司才會主動的提出研製新的戰鬥機,試圖拿下這批訂單。事實也證明了空客公司的想法是正確的。2018年6月的時候,法國和德國正式簽署了共同研發新一代戰機的協議。按照這份協議,新系統將會取代兩國現在裝備的“陣風”和“颱風”戰鬥機,這套系統被命名為“未來空戰系統”(FCAS)。作為FCAS專案中的定義部分,參與國家把NGF定義為超越F-22、F-35的“第六代戰鬥機”。由於歐洲部分對五代機的研製是一片空白,所以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希望NGF能夠實現“彎道超車”。

2019年2月7日,法、德兩國正式簽署協議,授予了達索公司和空客公司FCAS專案合同。2月11日,西班牙國防部也宣佈加入了這一專案,這樣使得該專案更加“歐洲化”。

那另一個老牌歐洲強國——英國呢?也許是受英國宣佈“脫歐”的影響,也或者是此前在其他聯合研製專案中的表現不佳,在2018年6月法、德簽署共同開發協議時,把英國給擠開了。對此,英國也很快拉上瑞典,宣佈“自立山頭”,開始研發下一代戰機,並迅速在2018年範堡羅航展上公開了下一代戰機“暴風”的全尺寸模型。

英國人的“快速反應”,打了法國和德國一個措手不及。於是,達索公司在2018年11月的歐洲海軍展上,也亮出了下一代戰機縮比模型,作為對英國人的迴應。然面,歐洲海軍展畢竟不是航空界盛會,影響力有限,縮比模型的說服力及視覺效果也遠不如全尺寸模型。因此既然英國人選擇在"主場“範堡羅航展來展示自己的六代機”,那法國人自然也要在自己的“主場“巴黎航展來一展自己的新成果。

“敷衍”的模型

儘管歐洲各國對NGF寄予了極大的厚望,但是這次登臺亮相的戰鬥機模型卻顯得魅力不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NGF的模型做得太過“敷衍”,不僅看不到什麼細節,甚至連起落架都沒有,支撐模型的不過是2個架子而已,這明顯就是敷衍。

2018年4月,達索公司曾公佈過NGF想象圖,當時的機體非常扁平,翼根部有類似於蘇_ 57的前緣延伸,進氣道採用類似F-22的加萊特式進氣道,沒有平尾和垂尾。2018年11月,亮相於歐洲海軍展的NGF模型,基本沿襲了想象圖的特點,看起來“科幻感"十足。

不過,本屆巴黎航展上亮相的全尺寸模型,卻與之前的想象圖截然不同,其最大的變化是,在尾部增加了大角度外傾的雙垂尾,這一設計可兼具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的功能。增加垂尾後,飛機隱身性雖有所犧牲,但操控效能將得到大幅改善。此外,新模型上的進氣道也從加萊特式改成了DSI進氣道,並取消了翼根前緣的延伸。

事實上,僅從外形看,NGF與目前的五代機相比並沒什麼創新點。當然,按計劃NGF的技術驗證機將在2025年首飛.,服役時間更是定在2040年。因此,未來NGF模型或原型機再出現此顛覆性變化,也是一個不確定的話題。

與“敷衍”的模型相比,FCAS專案提出的一些概念倒是值得關注。比如,法、德希望用有人駕駛戰鬥機和無人機配合,並引人人工智慧(AI),最終實現聯網作戰,這也是現在流行的“作戰雲”概念。其中,有人駕駛的NGF在整個FCAS專案裡處於核心地位,該機在與無人機配合作戰時將承擔長機角色,而無人機則扮演僚機角色。1架NGF通過先進的數字化通訊系統,可同時控制多架無人機作戰。這一概念與美軍提出的“忠誠僚機”概念頗為相似。在本屆巴黎航展上,歐洲導彈集團也展出”了為NGF和FCAS配套的無人僚機與武器概念系統。

FCAS系統

此外,還有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技術,就是變迴圈發動機。按計劃,NGF的動力將採用2臺由法國賽峰和德國MTU公司共同研製的變迴圈發動機,單臺推力約136千牛,這將使NGF具備超聲速巡航能力,同時大大提升NGF的航程與續航時間。按各界普遍的看法,變迴圈發動機將是六代機的標配,從這個意義上說,NGF被稱為“六代機”倒也算實至名歸。但問題是,歐洲新型變迴圈發動機的原型機預計到2031年才能完成研製,那麼NGF的動力系統在相當長時間內只能是“畫餅充飢”。

除NGF和無人機外,FCAS計劃還包括中空長航時無人偵察機、加油機、預警機、地面站及相關的通訊、探測、控制等電子系統。這種把各種相關裝置全部整合在一起進行設計的“系統之系統”,也算是體系化發展的一種嘗試。然而,如果體系太過龐雜,那麼不僅會影響研發進度,甚至會導致專案下馬,這已有過無數教訓可資借鑑。

F-35戰鬥機

TF-X戰機全尺寸模型

由於土耳其從未獨立研製過戰鬥機,土耳其人不可能憑拿出TF-X的設計方案。其實,這款戰機的技術更多來自於英國BAE公司。2017年,BAE與TAI簽署了合作協議,協助土耳其開發TF-X戰機。此外,TF-X的發動機也預定使用英國羅-羅公司的產品。與NGF相比,TF-X在定位和設計上,更多保有五代機的風格。比如,仍以傳統的“4S"效能作為關注點,對於有人-無人機協同變迴圈發動機、人工智慧等更前沿的技術沒有多少涉及。

從目前情況看,NGF未來在市場上最大的潛在對手,或是沒有出席本次巴黎航展的英國“暴風"戰機。就技術特點而言,兩者頗為相似,都應用了包括無人僚機、資訊化、人工智慧等在內的技術。“暴風"甚至取消了所有座艙儀表,直接採用全虛擬化座艙,飛行員全靠增強虛擬技術的頭盔來實現對飛機的操控和態勢感知。

然而,目前的“暴風”還只是一個概念,官方宣稱的不少技術恐怕只是噱頭,能不能實現、怎麼實現,都還是沒影兒的事,全虛擬化座艙就是典型例證。不過,NGF也不比“暴風”好到哪兒去,單從那“寫意”的模型就不難看出,從NCF到FCAS也都還處在概念化研究階段,2025年首飛也只能說是一個願景而已。

由於歐洲戰鬥機市場規模不斷縮小,加之美國人攪局,歐洲已不可能如冷戰時期那樣同時支撐多個自研戰鬥機專案了。因此,“暴風”和NGF之間必然會展開激烈競爭。考慮到英國通過F-35專案獲得不少五代機技術,“暴風”的技術基礎恐怕要強於NGF。當然,二者究竟誰能笑到最後,還得看後續研製情況。

理想和現實

都說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本屆巴黎航展展出的NGF和2018年範堡羅航展展出的“暴風”,算是把世界戰鬥機研發“強行”帶入“第六代”的訊號。然而,就像上文說的那樣,這兩款“六代機”很大程度上還只是概念性的道路上進行摸索,甚至很多技術概念都只是山寨了其他國家的理論研究成果而已,距離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由於在五代機時代的“缺課”,歐洲的航空技術和空戰戰術已出現不少斷層,尤其是在隱身技術和無人機技術的實際應用方面,更是明顯落後。比如,在有人-無人機協作方面,美國第一種無人僚機XQ- 58A,已於2019年3月進行了首飛,波音公司的無人僚機也將在2020年首飛,而歐洲的無人僚機到目前還只是概念。無人機蜂群的操控方面,美海軍已在2017年1月測試了103架微型無人機的“蜂群”,但歐洲呢?直到2019年3月,英國才決定投資研發無人機蜂群技術,投入的資金也只有250萬英鎊而已。

從第四代戰機起,研製新型戰鬥機已越來越“燒錢”。別說“六代機”,現有的五代機研製經費,就已讓各國勒緊了褲腰帶。就拿F-22來說,F-22的總研發費用是280億美元,這還是十幾年前的資料,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現在只會更高。新一點的F-35呢?總研發費用差不多560億美元!歐洲聯合研製的“颱風”戰鬥機,總研發費用也超過350億美元,這還只是個四代半戰機而已。所以,不管NGF還是“暴風”,要想變成真的,絕對要大出血。

然而,歐洲目前為NGF準備的經費有多少呢?前不久,法國國防部稱,法國和德國政府預計到2025年,將共同對NGF投資40億歐元(約合45億美元),其中專案領導國法國將出資25億歐元,德國宣佈注資10億歐元。另外,在巴黎航展開幕前,德國聯邦議院預算委員會批准了3250萬歐元的撥款,用於資助NGF發動機的初步概念研究,這是德國首次對該專案撥款,預計未來兩年內還將撥款6500萬歐元。

這麼一點經費,顯然不夠,但歐洲各國也很無奈。看看這些國家的軍費開支:整個歐洲軍費最高的英國,2016年軍費也不過538億美元。參與NGF的三國則更低,法國2018年國防支出為534億美元,德國457億美元,西班牙連200億美元都不到。

儘管如此,歐洲各國推進自研新一代戰機的決心仍是堅定的。達索航空公司執行長埃裡克.特拉皮耶最近表示:“近幾個月來,我們在FCAS專案上取得了顯著進展。它將塑造歐洲未來幾十年最具決定性的軍事空戰計劃,並在構建歐洲主權方面產生強有力的影響。這是確保明天歐洲戰略自治的基石,並使我們的大陸成為空戰系統關鍵領域的世界級領導者”。

顯然,歐洲各國在汲取五代機時代“掉隊”的教訓後已意識到,如果不想在航空領域徹底變成二三流國家、不想徹底成為附庸,就必須擁有自己獨立的產品和技術。不管是NGF還是“暴風”,都是歐洲諸國為實現上述目標做出的嘗試。哪怕最後畫出來的一系列“大餅”不能全部實現,至少也能爭得一席之地,也不會被拉的太遠。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永遠不變的道理。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打得準不一定能當狙擊手?槍法不是唯一條件